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的大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3-04-07邵云芳

关键词:乡土旅游文化

赵 华,邵云芳

(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文化视角下的大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赵 华,邵云芳

(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通过发掘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提出大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发展大同乡村文化旅游的策略,从而达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文化;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于喧嚣环境中的城市人厌倦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渴望着乡村的田园风光,并乐于享受农家的快乐和体验乡土风情,借以逃离城市的喧闹。但怎样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保持原有的乡土风人情呢?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内涵的注入,会使旅游业的服务品质和人文环境得到提升。当今游客的旅游消费重点已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文化旅游是不同文化个体旅游体验的需求。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一方面要保持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保护乡村的人文乡土环境,并防止乡土文化的流失。注重挖掘乡村文化旅游的内涵,提高乡村文化旅游的品位,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大同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大同是大秦铁路的起点,京包、同蒲两条铁路的交汇点,位于准格尔、神府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大同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誉为“中国煤都”、“凤凰城”、“中国雕塑之都”,跻身于中国古都之列。

大同凭借成熟的旅游产业链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市政府以新农村建设发展为契机,以促进县、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积极培育、发展农村乡镇旅游点。近几年,大同市乡村旅游在各县区、乡镇全面开展起来。目前,大同市共有32家农村旅游点,其中国家级的农业旅游示范点有4家,省级的农业旅游示范点28家。这些丰厚的乡村旅游硬件资源会促进大同市乡村文化旅游的迅速发展。

大同市经过几年的积极规划,精心培育出一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陆续与旅游者见面。如:以边塞古镇而出名的天镇县新平堡镇;号称晋北古窑洞文化的南郊区刘官庄村;体现纯朴的民风民俗的云冈大锣鼓和晋北民俗文化村;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古窑洞开辟成为农家客栈;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阳高县大泉山景区等等,都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良好条件,并且可以促进大同县域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生态改善,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载体和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撑点。

(二)存在问题 对部分乡村旅游景点营销宣传重视不够。一些县域政府部门只注重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项目的开发建设,但忽视了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由于目前大同的乡村旅游大多是村镇或农户自发运作的,缺乏整体的策划,很难在主流媒体上进行大力的捆绑式宣传;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缺乏对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具体策划,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外界对大同的乡村文化旅游的优势和特色也知之甚少。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传统文化气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在投资方向上重视设施建设和人造景观,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恢复意识不足,甚至出现破坏的现象。总体来说,部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缺乏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与游客对农村风光、氛围的追求和体验相背离,并难以满足游客增长见识和陶冶情操的需求,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项目不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一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没有把开发重点放在旅游主体——旅游消费市场和游客身上,造成开发项目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就要求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游客参与其中,在整个游览过程中尽情地享受乡村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三、大同市乡村旅游的文化资源

大同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中留存最多,这些丰富了大同市各县区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乡村中的纯朴民风、手工艺术、音乐舞蹈等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旅游文化资源对于城市旅游者极具吸引力。

(一)古建筑文化 由于辽、金历代皇帝大都崇尚佛教,而大同地区本来就是中国北方沙门兴盛之地,于是在大同地区留存了大批寺届等古建筑。除了众所周知的华严寺、善化寺,精巧玲珑的观音堂、幽雅俏丽的禅房寺等,还有许多精美的遗存散落在大同乡村各处,如:位于灵丘县觉山寺内的灵丘觉山寺塔、坐落于浑源县东坊城乡荆庄村的大云寺、北石山村北一公里的北石山村遗址、吉家庄村南500米处的吉家庄遗址、佛堂寺村的冈山遗址、东水地村北500米汉代东水地古城遗址等,这些古遗址显示了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研究价值,可以满足游客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这些古建筑构成了乡村旅游中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二)魏辽佛教文化 大同市有着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遗存,以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云冈石窟和辽代由皇家建造的华严寺为代表,充分展现了大同佛教的“民族性格”(佛教学者丁明夷语)。因此,大同被称为“佛国京华”。从北魏和辽金元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觉山寺塔、禅房寺塔、永安寺到遍布民间的明清佛教建筑可以看出,大同做为活的佛教史延续了近1500年,这些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壁画、佛教油饰彩画,不仅是大同历史脉搏及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于其中蕴含多方位的佛教文化因素,也是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乡土民俗文化 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重要部分。大同煤炭资源丰富,这与本地人的衣、食、住、行会发生必然的联系。因此,煤的作用在古代就渗透到大同的风俗民情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的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小均匀的煤块垒成一个塔状物,名为旺火,以图吉利,祝贺人们全年日子过得兴旺红火。旺火外面贴“旺气冲天”的大红字条。旺火在大同不但过年时生,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也会生旺火,有时在冬季为了取暖;有时在夏季为图吉利。如果说旺火的规模及造型的讲究,那要数怀仁的旺火。这样的节日氛围对游客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四)手工剪纸文化 大同乡镇中流传着许多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制作技术和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大同市各县区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已经流行在广灵、灵丘、蔚县一带。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的广灵剪纸,以其独特的风格、艳丽的色彩、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而独树一帜,奠定了剪纸行业的至尊地位,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游客到广灵可以大饱眼福,进行一次艺术的熏陶。这些剪纸凝聚着民间艺人的心血,它不仅丰富了大同乡村旅游商品的内容,而且增强了旅游者的参与性,使他们对乡土文化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五)艺术表演文化 大同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而且在民间艺术表演上也颇有创造性。滑氏鼓乐班以其独特风韵的“八大套曲”而闻名。这八大套曲分别是:《将军令》、《上小楼》、《白鹤宴》、《水龙吟》、《大雁落》、《大八门》、《柳河吟》和《小雁落》;使用乐器主要有大杆(大唢呐)、拉塌(伴奏副旋律)、管子、笙、钗、鼓、铜鼓、大号等。演奏时,主副相衬,文武相错,此起彼伏,气势蔚为壮观。另外还有晋北鼓吹、道乐(道教音乐)、罗罗腔(流行于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戏曲剧种)和左云县的楞严寺寺庙音乐(原属中国北方梵呗声腔的东路流派)。这些丰富的艺术文化对旅游者是极具吸引力的。如能亲自体验表演,游客更会流连忘返。

四、大同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个地区的乡村旅游的开发应选择符合本地实际情况,体现民俗特色的恰当形式。当乡村旅游注入浓厚的乡土文化时,必然会提高乡村旅游的魅力。

(一)探究本地风土民情 乡村旅游要深入探究乡土文化的内涵,在不同乡土民俗、不同农作物、不同的季节等方面开发相应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从而做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婚俗、“二月二”龙抬头等都可以成为大同市体验性乡村旅游的亮点,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游,让游客体验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特色,这对国内外旅游者都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大力弘扬本地特色文化 在建设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时,要结合本地实际状况,突出特色传统文化。城乡差异、地域差异、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都是乡村旅游重要的吸引物。差异越大,吸引力就会越大。大同各地的乡村特色饮食、服饰穿着、节日庆典、婚俗民情、房舍建筑、民歌民乐等充满了丰厚的地方色彩。利用开发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不仅能使旅游者接受到乡土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会促进大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游客的参与性 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都停留在吃、住、游等低层次的休闲观光旅游阶段,乡土风情的参与性、体验性不强,削弱了许多体验农家丰富生活的乐趣。而现在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参与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在乡村旅游文化活动中应增强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参与性。同时,加强乡村旅游体验项目的设计,这是一个吸引旅游者的有效途径。

(四)大力开发富有乡土特色的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点是,它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丰富的内涵,这是令都市人痴迷的地方。当游客买下一件旅游纪念品的时候,他就把当地文化带在了自己身上,把旅途美好的回忆带回了家,带给了亲友了解大同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把旅游地的“广告”带到了四面八方。旅游从业人员应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产品,在风格、图案、色调、造型、选材和包装等方面,都要围绕本地的乡土特色进行开发和设计,重在体现大同的民俗风情,使乡村旅游商品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民族性的特色。

五、结语

通过大同各县区探究、交流、挖掘传统乡村文化,大力开发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把乡村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沉淀出新的大同乡村特色民俗文化,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同各县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处理好生态平衡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而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共同提升,促进大同乡村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1]于 萍.基于社区增权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98-99.

[2]罗白力.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路径探寻[J].农村经济,2010(03):57-59.

[3]熊晓玲.推进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1-12.

[4]王小琴.论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途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11.

[5]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6]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Rural Tourism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Datong

ZHAO Hua,SHAO Yun-fa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is article analysi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Datong,and pointed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Datong by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tourism culture and integrating rural tourism culture resources.And it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ural cultural tourism in Dato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benefits of rural tourism,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ulture;rural tourism;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590.82

A

1674-0882(2013)05-0103-03

2013-07-27

2012年度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248)

赵 华(1978-),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发展与管理;

邵云芳(1965-),女,山西大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责任编辑 赵晓洁〕

猜你喜欢

乡土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旅游
读《乡土中国》后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