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元代题陶画诗

2013-04-07冯喜梅

关键词:陶渊明

宋 贤,冯喜梅

(1.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论元代题陶画诗

宋 贤1,冯喜梅2

(1.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元代是中国古代题画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陶渊明作为高蹈超逸的典型形象,被频频入画并大量题咏。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题画诗,其中渗透着元人隐逸遁世的情结、对渊明高洁人品的赞赏和对其艺术人生的追慕,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助进一步了解陶渊明所体现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以及在他在元代及其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题陶画诗;隐逸遁世;高洁人品;艺术人生

渊明雅致,极爱赏画,有《读山海经诗十三首》,第一首云:“……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1](P133)随后的十二首即咏《山海经图》所绘的神人和事物。此外,渊明还有《扇上画赞》,咏古代九位逸人高士,却不知他高情纵逸,冲然澹宕的影像亦被描摹于后人的绘事之中。有关渊明的文人画在元代风靡一时,影响甚大。而元代题画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均渐趋成熟定型。元时众多的诗画文人,诸如赵孟頫、三贡、王恽等,他们的题画诗不乏新意,涵纳丰富的思想内蕴,预示或开拓着文艺审美的新趣向、新风貌。

宋前的古籍文献中,未见题陶画诗的记载,倒是渊明《桃花源记并诗》描绘了飘渺理想世界的美好,由“桃源”母体诞生了韩愈的《桃源图》诗。此诗叙述本事,但语含质疑,其目的在于力辩“桃源”传说之伪。在此诗影响之下,飘渺画景中氤氲着淳朴生活情结的“桃花源”,进入了宋元明清画家的绘画视野中,从而使“题桃源图诗”成为后世文人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到了宋代,经由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渊明文品和人品声誉臻于隆盛。第一位有功于渊明的大画家是宋代的李公麟,他最著名的陶画是《归去来兮图》和《莲社图》。宋以来学习和题跋李公麟陶画的画家、文人不计其数。李公麟等人善画却略逊于诗文,其陶画的意蕴借助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的题咏和记叙得以扩展。据笔者统计,宋代题陶画诗有五十多首,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题渊明的肖像画诗,如李曾伯《赞陶渊明像》、牟巘《题渊明图并序》、王子思《德清宰俞居安自画渊明图》等;第二类是题根据渊明的诗文、事迹、典故而创作的带有故事情节的绘画诗,如苏轼《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三笑图赞》,黄庭坚《题归去来图二首》等。从形式来看,有四言、五言、六言、杂言。宋人的生命范式趋于冷静和理性,作诗大多以平淡为美学追求,他们的诗与画逐渐趋同于创作主体之“意”——王十朋“至今东篱花,清如首阳薇”、[2](卷37,P321)黄庭坚“谁与老翁同避世,桃花源里捕鱼郎”。[2](卷37,P318)情感温和内敛,多是钦慕陶不汲汲于富贵的安贫乐道,纵意于诗酒篱菊的高蹈情怀,发舒丘林之乐和隐逸之思。与宋王朝对峙的金朝,在文化建设诸方面广泛吸收汉文化的要素,封建化进程发展很快,金代诗坛,诗人辈出,作品繁多。据笔者统计,金代题陶画诗共有16首。元好问、李俊民、赵秉文、王若虚等著名诗人皆有题咏。这些诗篇生动地描绘了渊明归去来、采菊、漉酒、濯足的形象和风神独具的精神面貌。金人士大夫多出生于北方,植根于“挟慷慨之气”的文化心理氛围中,使金代题陶画诗于平淡之中,多了些许刚健豪宕之风。如庞铸“袖中有东篱,开卷见南山”、[2](卷37,P322)王若虚“折腰不乐翻然去,此老犹为千载人”,[2](卷37,P321)既展示了诗人高超的描写技巧,又寄予了作者复杂的感慨。宋金时代,题陶画诗开始兴起,为元代题陶画诗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季陆延灿说:“先秦、两汉诗文具备,晋人清谈、书法,六朝人四六,唐人诗、小说,宋人诗馀,元人画与南北剧,皆自独立一代。”[3](卷3,P25)元代的绘画足可与唐诗宋词相媲美,诗、书、画的三位一体,无疑是元代绘画最突出的变革。元代由于文人画的大兴,题诗之风蔚为大观,短短一百年间,就题陶画诗的数量和质量而言,都盛于前代。据笔者统计,在顾嗣立《元诗选》、汪砢玉《珊瑚网》、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清代官修《题画诗》、吴其贞《书画记》及元代各家别集中,都可检得这类诗作,大抵有一百多首。这些诗作意蕴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无论从结构还是语言的运用,都较前代更为精妙。

一、隐逸遁世的情结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奉行民族压迫政策,将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终元之世,民族对立的情绪未见缓和。加上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虽有禀赋良骏之才,也被拒于千里之外,社会上存在众多被遗弃的士子书生。到了元末四海举义的年代,大量避难的读书人也参加进来。士处斯世,究竟如何安顿人生?元人贡师泰曾云:“自司马氏之东也,一时勋名气节之伟,风流韵度之雅,盖不可偻数也。然人物独称陶渊明,文章独称《归去来词》,往往好事者既咏歌以致其敬慕,复图之以为美观,何哉?呜呼,三公九卿岂重于一令,千言万语岂多于一词也耶!”[4](卷8,P125)陶渊明最显著的身份就是隐士,处于晋宋易代之际,其隐逸便格外高蹈。他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提供了可仿效的典范。由此抒发隐逸之思,便成为元人题陶画诗不约而同的情感趋向。

元代有一部分士人的选择莫过于学陶隐遁,既能避祸,又能洁身自好。钱选是元初遗民画家,宋亡后他拒不应征,以焚书表明志向,毅然选择了隐逸生活。钱选有传世的《归去来图》,诗人自题:“衡门植五柳,东篱采丛菊。长啸有余清,无奈酒不足。当世宜沉酣,作邑召侮辱。乘兴赋归欤,千载一辞独。”[5](卷3,P47)诗的前四句,以植柳、采菊、长啸、饮酒,将渊明归去后超然高蹈的活动意象勾勒出来,总摄全篇,立即将读者深深吸引,一同进入诗的意境。后四句慨古感今,世道黑暗,致仕遭辱,不如归去,千载留辞。诗人对画题诗,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渊明,虽然古今隔世,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被忽必烈称为“不召之臣”的刘因,为人清高傲岸,他写《和陶诗》,引渊明为知己。其题《归去来图》曰:“渊明豪气昔未除,翶翔八表凌天衢。归来荒径手自锄,草中恐生刘寄奴。中年欲与夷皓俱,晚节乐地归唐虞。平生磊磊一物无,《停云》怀人早所图。有酒今与庞通沽,眼中之人不可呼,哀歌抚卷声呜呜!”[6](卷7,P122)他由豪气未除,翱翔八表的渊明入手,写到归来后的“荒径手自锄”的田园隐逸生活,两相比照,又以“夷皓”、“唐虞”将其人格理想鲜明点化出来,这与其说是渊明的理想,不如说是“刘因”的典型人格理想,这首题诗写得豪放不羁,既写出渊明“金刚怒目”的一面,也体现了刘因的艺术风格,并为后人接受。明代黄淳耀有和诗《陶公归来图诗次刘静修先生韵》云:“千载二士遥相呼,哀哉赤狐还黑乌!”[7](卷12,P139)敬仰刘因身处污浊之世却独立不迁,不改隐逸初衷以全身避祸,与渊明堪为旷世知音。

还有些士子即便出仕,也大多屈居于闲职,以避开风险和惨祸。赵孟頫以赵宋宗室身份随朝为官,虽一生荣宠,但外部的非议和内心的谴责,使他的一生又几乎是在诽谤、讽刺、嫉妒和谴责中度过的。孟頫一生至少画过七种与陶渊明有关的画,书写陶诗,绘画陶潜几乎贯穿了他的后半生。他的《题归去来图》:“生世各有時,出处非偶然。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顰惑媸妍。终然不能去,俯仰尘埃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黃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卷常三叹,世久无此贤。”[8](卷2,P29)诗人用内心独白手法,赞叹渊明是自己心目中与日月同辉的理想中人,而发抒自己有林泉之思却难以归隐的感慨,结尾内含着作为南宋贰臣对陶渊明坚守民族气节的由衷敬佩和自我内心“欲归不得”的惭愧无奈。纵观他一生的行藏,“赵孟頫实际上是过着‘形见’于官场,而‘神藏’于诗文及大自然的‘吏隐’生活”。[9](P220)由宋入元的程钜夫历仕四朝,宏才博学,忠亮鲠直,号为名臣。且看他的《题归去来图》:“春晴苦旱心如醉,暑雨妨农鬓欲斑。眼底家山归去好,吾生端的几時闲。”[10](卷27,P325)前两句述画中之景,寄情于岁时旱、雨之不调,感慨深沉。后两句由眼前之景转向自身出处,点出江山虽美,不如“归去”赋“闲”,以超脱这烦扰的尘世。钜夫晚年坚决辞归故里,过了五年的闲暇时光。此诗表现的或许正是他晚年的心境。他的《题归来图》,还开创了以骚体题陶画的风气:“山多兮险幽,龙腾兮虎游。山人去兮乘云,忽归来兮蹑浮。悬崖兮木栏荫,苍松兮望流泉,流泉兮在下,白团团兮谁宇。岩扉兮石户,去不见迹兮来无所,餐露芳兮月腴。将子无去兮,吾与同居。”[10](卷29,P365)开篇展现山林幽深景象,重在渲染渊明所处环境之迷惘飘渺,山人行踪之飘浮难寻。中间从“悬崖兮木栏荫”的视觉意象一路向下,重在表现渊明住所的寂静清幽,其如行云隐岫,流泉飞洒,生活形迹自由无拘。正是如此仙人气质的渊明,而于篇末发出的喟叹“将子无去兮,吾与同居”,正强烈地传达了自己的隐逸之思。

古人有题屏的时风雅致,宋人有于小屏上画渊明“孟夏草木长”诗,元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将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铸刻于室内铜屏之上。其念陶爱陶之情深意切,于此可窥见一斑。陆文圭《小铜屏铸渊明归去诗并坡和章以赠子华侑绝句》称:“五斗区区肯折腰,眉山早计不如陶。小屏一枕还乡梦,五柳门前月正髙。”[11](卷20,P227)此诗明白晓畅,诗人于寤寐辗转梦乡之际,依旧是月色高悬,陶门前的“五柳”清晰可辨。“五柳”已经成为避世隐居的文化语码而频繁地出现于元人笔下,以此表达自己内心潜在的隐思。

可见慕隐、归隐,是元季士林的一种风尚,也是文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和立身处世的原则。风气所染,心志所趋,驱使着更多的文人走向山林,漂泊于江湖之间。元人一方面像宋人那样羡慕渊明的飘逸遁世,而在更深层面上,则从渊明的隐逸中寄托不与新王朝合作、清洁其身的志节,是有托而逃的隐逸。

二、高洁人品的赞赏

渊明隐逸是有所寄托的,作为“晋朝遗民”,渊明最重要的品格恐怕就是“耻事异姓“的忠义思想,元代文人钟情于隐逸,有些人伤时悯世,忧国忧民,却甘愿终生栖止山林。有些人志在澄清天下,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随时准备复出,只将山林江湖作为暂时潜伏的地方,但无一例外,他们对渊明的不与新王朝合作的气节敬佩有加,这也是元代文人心态投射的结果,具柴桑之耻是元人悲愤莫名的强烈心理感受。与赵孟頫书法技艺相互切磋,被其称为“畏友”的邓文原,有一首《题陶渊明画像》云:“诗中甲子春秋笔,篱下黄花雨露枝。便向斜川频载酒,风光不似义熙时。”[2](卷53,P452)邓也是由宋入元的诗人,其文章出众,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他的题画诗很少有对故国、宋朝的悲叹、怀念,但看这首诗,实际上他是将对故国的追忆深深融入画面,与其说渊明以甲子纪年,采菊东篱,频载酒的行为追念故国,表达忠义之思。毋宁说诗人在举酒哀思故国,在对画面人物“作诗”、“赏菊”、“载酒”一系列行动的描述中隐约见画家心中对故国的追忆与眷念,对改朝换代、世事变迁的无奈概叹,更是对渊明高洁人品的激赏!贡师泰是元代著名散文家,官至礼部、户部尚书,政绩既盛,诗文名俱佳,他亲眼目睹元代下层百姓的艰苦生活,诗文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感。其《题渊明小像》“乌帽青鞋白鹿裘,山中甲子自春秋。呼童检点门前柳,莫放飞花过石头。”[2](卷53,P453)自然质朴,情深意真,用笔极为简炼。首句就画像着笔,写渊明的隐士的特殊装束。看似写其表,实为写其里。次句便由表及里地揭示了这个隐者的内心世界,他用甲子纪年蕴含眷念晋朝、耻仕刘宋政权。末二句写渊明“呼童检点门前柳”的一个细节,意在称颂其不与统治阶级上层合作的品格。他将静态的视觉画面演绎为故事叙述的方式完成题画诗,进而摆脱图画的约束,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怀。以诗人内心观照图画,从而创造性的阐发画中人物,此诗用极简洁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高尚气节的隐者形象,从中也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同时的杨维桢在元末诗名较高,是诗坛领袖人物。明兴,征召遗逸之士,他以“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固辞。他的《渊明抚松图》“孤松手自植,保此贞且固。微微岁寒心,孰乐我迟暮?留侯报韩仇,好寻赤松去。后生同一心,成败顾随遇。归来抚孤松,犹是晋时树。”[2](卷37,P322)前两句写画中之景,并寄情于景。中六句写张良“报韩仇”而不居功的节操,并抒发了自己羡慕留侯而报国的志向。最后两句既赞渊明的忠贞爱国之心,又表达了自己的思念故国之情。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元人表彰陶渊明的忠义,最终还是在为自我的生命范式在历史上寻求一个契合点,借助古人抒发难言的异族入侵的亡国之痛。禀赋“忠义”人格的渊明,就这样被元人道德化和政治化了。

归隐后的渊明虽然生活朴实平淡,但个性是耿介超拔的,仍关心国运兴衰、政治治乱。明代黄文焕在《陶诗析义自序》中云:“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以平淡概陶,陶不得见也。析之以锻字炼章,字字奇奥,分合隐现,险峭多端,斯陶之手眼出矣。钟嵘品陶,徒曰隐逸之宗,以隐逸蔽陶,陶又不得见也,析之以忧时念乱,思扶晋衰,思抗晋禅,经济热肠,语藏本末,涌若海立,屹若剑飞,斯陶之心胆出矣。”[12](P8)虽然归隐,渊明的生活是简朴素淡的,但仍有为于世。元末谢应芳生逢乱世,其《渊明采菊图》云:“晋室之危,一木叵支。我思古人,孤竹夷齐。彼薇西山,我菊东篱。薄言采之,可以乐饥。秋日凄凄,卉木具腓。匪菊之芳,吾将曷归。”[13](卷9,P158)此诗发古人忧思,借菊花比德渊明高洁,感世伤怀,以显其坚贞,这也正是诗人的写照。谢应芳一生隐逸,基本靠教书和农耕为生,世衰道丧,却能以斯文为己任,崇正辟邪。晚年返回故乡,在武进芳茂山隐居,勤读写作,老而不倦。朝中高官和在野乡绅们路过常州,应芳与他们谈论必关世教,切民隐,而导善之志不衰。元人赖良有《题渊明像》云:“托咏荆轲恨未消,解官却赴远公招。至今三月门前柳,犹向东风懒折腰。”[14](卷8,P55)明人程敏政有题,恰给此诗下了最好的注解“渊明平日诗最沖澹,至于咏荆轲则激烈之气奋然如不可遏,以秦谕宋也。平日与物无竞,至於檀道济馈梁肉则峻却之,以道济事宋为心膂也。此其心事,当何如哉!”[15](卷36,P519)

随着元政治统治的加强,从政治上去实现汉族统治的愿望已幻化成空,但民族文化的血脉不能斩断。生存于这个异化的空间,并不是所有的士人都强调渊明的社会功用,还应以更为广阔的胸襟去看待他,在文化上对陶渊明有所继承和构建。比之前朝,元人并不单纯地崇拜遗世独立的隐逸情怀,而是关注隐逸中体现出来的深层内涵,渊明的归隐还为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马臻《题渊明和靖画像》两首之一:“干禄本为酒,身退名益著。那因五斗米,便作折腰具。东篱菊花开,掉头不肯住。如何千载下,却被丹青汙。”[2](卷53,P453)傅若金《渊明图》:“……万钟不足顾,五斗奚以为。卓茲千载中,作者与为期。”[16](卷2,P17)陶渊明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印迹,“五斗米”便是和渊明的形象捆绑在一起的文化语码。在陶渊明将“不为五斗米折腰”经典化之后,这一行为就不再是简单的辞官行为,而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渊明的“五斗米”是与他高人雅士、忠愤义士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凝固在众多元代文人的艺术心灵里。

三、艺术人生的追慕

郑午昌先生曾在《中国画学全史》中论述道:“因异族主中原,政教之旨趣既殊,人民之心理亦变,其影响于艺术也,顿呈特殊之现象,图画之文学化,更较宋代为显著。”[17]元季文人被统治者长期抛弃草野,郁郁不得其志。无门去参与国家大事,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研习琴棋书画等各门艺术,并借此来寄情抒怀。而渊明的隐逸有着非常鲜明的特征,他以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以躬耕自给,并将其纳入生存的基础方式;他饮酒且嗜酒如命;他脱巾漉酒他东篱赏菊他入莲社;他让慧远破了不过虎溪的执念,留下虎溪三笑的典故……这个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以超俗的眼光看,他的一生是很艺术的,这个千载而下凛凛有生气的人物让元代文人找到了生存范式的契合点!

元代后期的顾瑛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玉山草堂的绝佳盛境,将分散在各地的众多文艺精英联接起来,文人们赋诗题咏,写字作画,随兴所至,各极其欢,元士好文风雅的习俗可见一斑,其能量和影响巨大,对于提高文人地位,播扬尚文重艺的风气,贡献卓越。他广交四方名士,将其人与瑛或与他人赠答酬唱之作,题为《草堂雅集》。集中多录有题陶画诗,释良琦的《松下渊明图》概叹苍生涂炭,渊明生不逢时;吴克恭《题玉山所藏渊明归来图后》抒发欣然归来,全身远害的思想。释祖栢,字子庭,四明人,故宋史魏王后,幼从禅学,有诗声,江湖间来往,经顾瑛草堂,多所留咏,其《虎溪三笑图》云:“境缘心妄起,心悟境自忘。三老同一笑,物我两茫茫。月照清溪水,风散白莲香。无端一笑已,千古笑何长。”[18](卷14,P260)首二句由佛家语演化而来,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一切法从心想生,因境为表心为主,只要能控制心不别境转,就能转境。次二句引出佛门传说,慧远、陶潜、陆修静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为历代名士所欣赏。五、六句景色清幽玄澹,一片空明,结尾与次二句相拍合,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深透在当时三人流传千载的会心大笑中。唐英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至今庐山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典故。

特别提及的是吕诚,他工吟咏,诗格清丽,与同里郭翼、陆仁、袁华相唱和,尝于园林蓄一鹤,后有鹤自来为伍,因筑来鹤亭,并以名集。他的《渊明醉归图》曰:“谁具壶觞大道边,老人倾倒即颓然。阿宣扶上乌犍背,隐似清风太乙莲。”[19](P41)此诗简洁的画出了渊明的精神面貌,文笔简约玄澹尤能传神。画诗中的渊明似“清风太乙莲”,以光明鲜洁,晶莹发亮的莲意象拟其形态仪表之超逸轻举,其人格之孤迥高洁。“乌犍”即耕牛,符合渊明的田园诗人的生活场景,然平添了生活气息的渊明仍不落尘嚣。诗人须以虚灵潇洒的胸襟体悟画中渊明,方能还我们一个流风余韵犹未泯灭的高士形象。

元代的题陶画诗除了以上思想内容外,还有少量讽喻的诗篇。如胡祗遹《跋徽宗画渊明夏居图》两首之一云:“政和天子喜多能,书画文诗要得名。民愠兵骄岂无事,却从闲适慕渊明。”之二云:“细咏渊明孟夏诗,此身与物共熙熙。熙春阁上清风起,正是征人渴死时。[20](P110)第一首的前两句,“喜”和“要”两字,点出宋徽宗的酷爱艺术,醉心书画丹青,乐曲诗赋,第三句笔锋一转,人民怨愤,军队骄纵,岂又是太平天下。最后借“慕渊明”,讽刺了这位皇帝在政治上的苟且偷安。渊明闲适,内心激愤,可徽宗疏于朝政,无视黎民苍生,流连于声色犬马,个人享乐。两诗借题发挥,可谓立意警拔,发人深省。

元代题陶画诗被时代赋予了鲜明的色彩,既富含深邃的思想内涵又充盈着丰沛的情感。它既与唐宋的题陶画诗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特点,即强调题陶诗文的社会道德功用,更为重要的是元季文人在少数民族一统天下的政治背景下,顽强恪守并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精神风貌。至今我们常在题咏陶渊明绘事的诗集纸业翻动间,通过对这些印迹的细细体味鉴赏,去默想渊明那忽近忽远、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影像。

1]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清官修题画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3](清)陆延灿.南村随笔[M].清雍正十三年寿椿堂刻本.

[4](元)贡师泰.玩斋集[M].明嘉靖刻本.

[5](明)张 丑.真迹日录[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6](元)刘 因.静修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明)黄淳耀.陶庵全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8](元)赵孟頫著,黄天美点校.松雪斋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9]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10](元)程钜夫.雪楼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1](元)陆文圭.墙东类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2]宋丘龙.陶渊明诗说[M].北京:文史哲出版社,1984.

[13](元)谢应芳.龟巢集[M].四部丛刊三编影钞本.

[14](元)赖 良.大雅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15](明)程敏正.篁敦集[M].明正德二年刻本.

[16](元)傅若金.傅与砺诗集(卷2)[M].民国嘉业堂丛书本.

[17]郑淑兰.赵孟頫的题画诗[J].中国韵文学刊,2007(06):77.

[18](元)顾 瑛.草堂雅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9](元)吕 诚.来鹤亭诗补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20](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7)[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On Poems on Paintings about Tao Yuanming in Yuan Dynasty

SONG Xian1,FENG Xi-mei2
(1.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241000;2.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Yuan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ems on paintings.As a typical image,Tao Yuanming appeared in paintings which were added by poems.These poems reflected the obsession for seclusion,appreciation for Tao Yuanming's noble and unsullied charactor and admiration for his artistic life.These poems are rich in thoughts,which is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TaoYuanming's ideals,pursuit of beauty and his deep influence in Yuan dynasty and later generations

poems on paintings;seclusion;noble and unsullied charactor;artistic life

I207.22

A

1674-0882(2013)05-0038-05

2013-08-21

宋 贤(1980-),女,安徽东至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先秦汉魏六朝文学。

〔责任编辑 郭剑卿〕

猜你喜欢

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陶渊明 饮酒》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