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生产力思想探究
2013-04-07张超
张 超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生产力思想探究
张 超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毛泽东同志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推翻反动势力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同时也先驱般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在中国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拟以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生产力思想为考察对象,对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论点做一全面的分析阐述。
新中国;毛泽东;生产力思想
目前我国的学者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生产力思想时,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毛泽东同志的生产力思想主要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阶段,从而对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所做的探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者在研究毛泽东同志的生产力思想时,也普遍重视其思想发展的一脉相承的特征,从而注重将毛泽东同志的生产力思想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诚然,这种方法具有全面、明晰的优点,可以防止对毛泽东生产力思想的片面理解。但是,却有过多过杂之嫌,往往是企图囊括整体而不得,以至于最后缺少重点,条理混乱。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毛泽东生产力思想酝酿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中的不少思想在建国后得到了广泛的实践。笔者力图对这一时期的毛泽东生产力思想进行较为细致地考察,以便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毛泽东同志的生产力思想。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毛泽东生产力思想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虽然毛泽东同志主要的任务在于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争取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但仍对关于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是改变生产关系。
毛泽东同志经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认为,中国的生产力之所以长期落后,主要是因为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而改变这种生产关系则是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的先决条件。1940年2月,在《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的改造,改变了生产关系,因此就有了改造自然的先决条件,生产力也就日渐发展了。”[1]1948年1月,毛泽东在《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里,再次强调了改变生产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为什么要消灭地主阶级?因为它代表的是反动的生产关系。政治上打倒蒋介石,目的就是为着在经济上摧毁封建买办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2]
毛泽东同志讲“改变生产关系”,并不是停留在推翻封建生产关系的阶段,而是要进一步形成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即“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43年10月,毛泽东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中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他提出:“如果不进行从个体劳动转到集体劳动的第二个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的改革,则生产力还不能进一步发展。将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劳动互助组织即农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加以发展,生产就可以大大提高,增加一倍或一倍以上。”[3]
2.改变生产关系只能采取革命的方法。
毛泽东指明了中国生产力不能发展的原因在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而要发展生产力则必须改变这种生产关系。但是,如何改变这种生产关系呢?毛泽东认为,应当采用革命的方法。在1948年2月完稿的《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关系和人民民主革命》一文中,他明确地提出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全国一切生产力,除了已经获得解放的地区以外,均被这些反动阶级所控制的反动的退步的落后的生产关系所束缚,日趋衰败,不能发展。而生产力本身的要求,则是用革命方法解除这种旧有生产关系的束缚,推翻这种旧有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生产关系。”[2]这样,毛泽东不仅指出了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原因所在,也为改变这一状况找到了出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点在于发展现代工业。
旧中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由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压迫,中国的工业经济始终处于弱小的状态,仅有的一些工业生产也是集中在制造生活用品等的轻工业部门,机械制造等重工业生产规模小、资本短缺、技术落后。此外,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不平衡的地域分布等因素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毛泽东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3]并将建立新式工业,发展生产力,消灭这种落后,作为全民族的任务。毛泽东同志的这种思想,一方面是基于对中国近代以来国贫民弱,备受列强欺凌的悲惨历史的反思总结,另一方面也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体现。他的这一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实践,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4.政治、军事的最终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精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正确处理这一问题的立场方法。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3月的《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说:“政治好比就是这个房子,经济就是地基。……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力量不取消,生产力就不能解放,经济就不能发展。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军事,而我们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3]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发展政治和军事,为的是推翻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力量。而要真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优先发展政治、军事。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述,一方面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根本目的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当时的特殊阶段优先发展政治、军事的重要性,这对于明确革命的根本任务和革命手段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5.注重发展同外国的经济交流。
近代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一方面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的农业生产方式,将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带进了中国,导致了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诞生;另一方面,出于殖民中国,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投资市场的考虑,帝国主义列强不愿中国变得强大,因此千方百计地阻碍中国工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帝国主义的压迫,破坏了中国的生产力,而要解放生产力,就必须破坏帝国主义。但是,毛泽东同志并不是一味地排斥外国资本。相反,他曾多次提到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外经济相互交流、共同繁荣的美好前景。1939年9月,在《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就表明了他对这一前景的向往。他说:“如果中国真正赢得了独立,外国人在中国的合法贸易利益将会有比过去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不仅仅是中国人才会对它关心的事情,而且能吸引许多国家。”[4]1944年,他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再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我们坚信,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私人资本,在战后的中国都应给予充分发展的机会,因为中国需要发展工业。在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商业关系方面,我们要以同一切国家进行自由平等贸易的政策,来代替日本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政策。”[3]
二 新中国成立前的毛泽东生产力思想的主要特点
1.重视对生产关系变革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又尖锐深刻的时期,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势力的矛盾运动构成了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主要动力。一方面封建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大地上仍广泛存在,严重束缚了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业产业的发展面临旧的封建主义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制,实力弱小,举步维艰。因此,在这一时期,生产关系的落后就成了阻碍中国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通过不断调查,不断探索,提出了改造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的观点。不仅如此,他还为如何实现生产关系的改变指明了出路。他提出,只有通过革命的方式才能在中国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是,仅仅实现这种变革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建设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在农村推行“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述抓住了中国近代以来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的关键,指明了在中国实现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必经途径。同时,他的关于农业生产采取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的思想,也成为建国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思想先导。
2.与当时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结合。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因此,毛泽东同志在论述有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关问题时,必然以实现这一主要目标为出发点。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调查实践的作用,他的许多观点往往都是在长期的调查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十分契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而这些观点,反过来又为促进中国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起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他的一切从实践出发的作风,在他论述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关系时表现得十分明显。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建立政府和军队,就是要打破旧政府和旧军队,而旧的政治、军事力量正是阻碍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最终是要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的,但是,当前应当首先发展政治、军事,只有这样才能为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他的这种思想,把解放和发展中国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的长远目标同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建立新中国的近期任务有机结合了起来,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意义。
[1]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2]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3,61.
[3]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0,147,108-109,186.
[4]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3.
ClassNo.:A84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AStudyofMaoZedongThoughtonProductiveForcesBeforetheFoundationofNewChina
Zhang Chao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s one of the main founders of Republic of China, Mao Zedong not only l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achieved the great victory of overthrowing the reactionary forces rule and build a new China, but also explored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how to release and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in China , and it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This article tries to study the Mao Zedong thought on productive forces befor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and analyze his related arguments comprehensively.
new China;MaoZedong; thought on productive forces
张超,硕士,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中国化。
1672-6758(2013)04-0046-2
A8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