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蒙顶茶”及其诗词题咏
2013-04-07张利文
张利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历史上名茶甚多,追踪溯源,最早享誉于世的是四川雅安(雅州)名山县蒙顶山所产之茶,世称“蒙顶茶”,为唐宋时期最为著名的茗茶之一,有所谓“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极重于唐,以为仙品”之誉。与宋代兴起并风靡之糅杂了诸多药物香料所制作的“蜡面茶”、“龙凤团茶”等相比较,蒙顶茶讲究的是品尝茶之本色品味,在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笔者拟对蒙顶茶的产地、生长环境、采摘时间、性味品质等进行考察,并辑录部分唐宋文士对蒙顶茶题咏的诗作,以作茶史研究之佐证。
一、“蒙顶茶”的产地与生长环境
关于蒙顶茶的产地,宋人叶廷珪《海录碎事》云:“蜀之雅州有蒙山,上有五顶,各有茶园。中顶曰上清峰,亦通呼五顶。”[1](叶廷珪.海录碎事卷6P247)此处蜀之雅州蒙山,即今天雅安名山区蒙顶山。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记载:“《禹贡》:‘蔡、蒙旅平’。蔡属雅州,而蒙属当县矣。《九州记》云:‘蒙者,沐也,言雨露常蒙也。’山有五顶,最高者名上清峰,有甘露井,水极清冽,四时不涸,相传汉僧理真所凿,后日隐化井中。《图经》云:‘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独烈。’”[1](曹学佺.蜀中广记卷 14P181)《蜀中广记》又载:“《雅安志》云:蒙顶茶在名山县西北一十五里蒙山之上,白乐天诗‘茶中故旧是蒙山’是也。今按此茶,在上清峰甘露井侧,叶厚而圆,色紫赤,味略苦,发于三月,成于四月间,苔藓庇之。汉时僧理真所植,岁久不枯。《九州记》云:‘蒙者,沐也,言雨露常沐’,因以为名山。顶受全阳气,其茶香芳。按《茶谱》云:‘山有五峰,顶有茶园,中顶曰上清峰,所谓蒙顶茶也,为天下所称。’《晁氏客话》:‘李德裕丞相入蜀,得蒙饼,沃于汤瓶之上,移时尽化,以验其真。’《方舆胜览》:‘蒙顶茶,常有瑞云影相现’,故文潞公诗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牙云液胜醍醐。’……今四顶园茶不废,惟中顶草木繁茂,人迹希到云。”[1](曹学佺.蜀中广记卷65P91-92)此处“汉时僧理真所植”云云,为当地关于蒙顶茶创始的传说:“昔普惠大师生于西汉,姓吴氏,挂锡蒙顶之上清峰中,凿井一口,植茶数株,此旧碑图经所载,为蒙山茶之始矣。师一日拉侍者登蒙顶,观茶山,忽隐没于池中。侍者解衣投水,持抱,乃得一石像,负至本堂中安置,因号甘露大师。邑人岁以四月二十四为师隐化之日,咸集于寺,荐香设供焉。宋淳熙十三年,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德及民,孝宗累加封普惠妙济大师。而七曲神君鸾笔记,师法名‘理真’云。按像在今县西十五里智炬寺。”[1](曹学 佺 .蜀中广记卷85P404)清雍正《四川通志》也记载了这一传说:“名山县蒙山上清峰甘露井侧产茶,叶厚而圆,色紫赤,味略苦。春末夏初始发,苔藓庇之,阴云覆焉。相传甘露大师自岭表携灵茗播五顶。旧志称:‘顶茶受阳气全,故芬香。’”[1](四川通志卷 46P630)蒙顶茶创始于西汉时期当然于史无征,但首先种植并制作蒙顶茶的是佛教寺院的僧人,其最早的产地在蒙顶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茶茗成为一种饮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代,四川就是品质较佳之茶叶的重要产地,世称“蜀茶”。宋人范镇《东斋记事》记载了蜀茶的几处产地:“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目,利州之罗村。然蒙顶为最佳也。其生最晚,常在春夏之交,其芽长二寸许,其色白,味甘美,而其性温暖,非他茶之比。蒙顶者,《书》所谓‘蔡蒙旅平’者也。李景初与予书言:‘方茶之生,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其次罗村茶,色绿而味亦甘美。”[1](范镇.东斋记事卷4P601)由此可见,时人认为蒙顶茶为蜀茶中品质最佳者。他不仅认为蒙顶茶“其性温暖,非他茶之比”,还描述了该茶生长的特殊环境,“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从而导致其品质迥异于其他地方所产茶。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还记载了导致蒙顶茶品质优秀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生长环境因素:“《图经》:蒙顶有茶,受阳气全,故茶芳香。”[2]卷55P978宋人晁说之《晁氏客语》则云:“雅州蒙山常阴雨,谓之漏天,产茶极佳,味如建品。纯夫有诗云:‘漏天常泄雨,蒙顶半藏云。’为此也。”[1](晁说之.晁氏客语P167)此与前述《蜀中广记》引《九州记》所云:“蒙者,沐也,言雨露常蒙也”正合。决定茶叶品质优劣的因素固然很多,如品种、土壤等等,但雾岚与雨露阳光不可或缺。山岚雨露可以滋润茶树,山顶充足的阳光照射则可以更快地通过光合作用促进茶芽的迅速萌发生长。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蒙顶茶的与众不同。这就是《方舆胜览》随后引白居易《吴中复谢惠茶诗》所云:“我闻蒙山之巅多秀岭,烟岩抱合五峰顶。峨嵋气象压西垂,恶草不生生菽茗。”许多历史名茶名之为“云雾茶”,也是展现了一种特殊的地理生长环境。雾露滋润之茶又称“露芽”,清雍正《四川通志》云:“传称雅州蒙山上有露芽,故蔡襄有歌曰:‘露芽错落一番新。’……皆谓此茶也。”[2](四川通志卷46P630)
由于蒙顶山具有适合于种茶之特殊的气候及土壤环境,有僧人专门到此处结庵种茶以用于佛事活动。如宋人陶谷《清异录》“圣杨花”条记载:“吴僧梵川誓愿燃顶供养双林傅大士,自往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圣杨花,吉祥蕊,共不踰五斤,持归供献。”[1](陶谷.清异录卷下P916)
蒙顶茶享誉于唐宋时期。自宋代开始,榷茶制度的出现以及茶马贸易日益兴盛,开辟了更多的茶产地,出现了如福建建溪之“蜡面茶”、“龙凤团茶”(建饼)等许多名茶,在士大夫们的推崇鼓吹下风靡天下,并成为贡茶的主要形制及来源;而正宗的蒙顶茶由于产地狭小,产量供不应求,而在一些地方也有山脉名为“蒙山”,故有人将这些地方所产之茶也称之为蒙顶茶,久而久之,视听混淆,致使元明以降,有些人、包括著名川籍学者杨慎(杨升庵)都不知道究竟何处所产为正宗的蒙顶茶。如元代僧人明昙《蒙顶茶》诗云:“悬崖险峻石如林,一种仙芝不易寻。若向人间问绝品,东蒙顶上白云深。”[1](御选元诗卷79P751)明人董越《蒙山》诗云:“蒙顶出青州,茶名遍宇宙。谁知此山中,亦有生云窦。旗舒谷雨余,芳撷清明后。风味如使君,谁云可轻售。”[1](江西通志卷149P403)明昙诗中所之“东蒙”,就是董越诗中所称的山东青州蒙山。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辨证,如明代著名学者方以智云:“蒙茶在蜀,非山东之蒙也。谚云:蒙山顶上茶,乃今雅州之蒙山。唐李德裕入蜀,得蒙饼,沃于汤瓶,移时尽化。而兖州费县之蒙山亦载蒙顶茶,青州蒙阴之蒙山亦载其巅产茶,乃草药也。爕曰:《禹贡》蔡蒙。一云蒙在云南。蔡沈云:同在雅,误。”[3]卷14P185明人胡直《书丹铅总录》亦云:“余尝仕蜀,驻雅,寻蔡山,殊眇不称名,若蒙山,则实在雅之名山县,山峻甚难登。余尝登巅,有唐时古茶树约二三十头,其茶今上贡品,味绝天下。余得一二勺,以疗病,神效。询故老及乡缙绅云,古称蒙山顶上茶是也。而世缪以东蒙山石莓当之,岂亦所谓幸不幸耶?乡缙绅又出升庵所作蒙山茶辨。余曰:升庵既辨茶,乃云山在云南,何耶?皆相与大噱。虽然,自书传水经,皆在数千载后,其是与非,不可知,乃若云南,未经禹绩,而蒙山不在云南,似必可知也。”[1](胡直.衡庐精舍藏稿卷18P441)
二、“蒙顶茶”的采制及其品质
关于蒙顶茶的采摘时间,宋人朱胜非《绀珠集》“火前茶”条称:“蜀雅州蒙顶上有火前茶最好,谓禁火以前采者,后者谓之火后茶。”“五花茶”条则称:“蒙顶又有五花茶,其片作五出。”[1](朱胜非.绀珠集卷 10P477)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说得更清楚,称:“蜀之雅州蒙山顶有露芽、谷芽,皆云火前者,言采造于禁火之前也。火后者次之。……又有五花茶者,其片作五出花也。”[1](彭大翼.山堂肆考卷193P2)这些文献除了记载蒙顶茶还有一种“其片作五出花也”名之为“五花茶”的品种外,主要叙述了蒙顶茶最佳采摘制作的时间是“禁火之前”,过此时间则谓之“火后茶”。其他许多茶史文献也有相同的记载。何谓“火前”?清陈廷灿《续茶经》引《学林新编》称:“茶之佳者,造在社前;其次火前,谓寒食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唐僧齐己诗:高人爱惜藏岩里,白甀封题寄火前。茶皆言火前,盖未知社前之为佳也。”[1](陆廷灿.续茶经卷上之三 P688-689)由此可见,古人因纪念介子推,每于寒食节禁火,故在寒食节之前所采造之茶名之为“火前茶”,过此时间,如现今人们视之为品质最佳的“谷雨前茶”,其实便是“火后茶”。顺便提及,还有一种在寒食节期采造之茶,名之为“骑火茶”。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引《茶谱》云:“龙安有骑火茶,最为上品。骑火者,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1](彭大翼.山堂肆考卷193P8)
值得注意的是,《学林新编》称最佳之茶为“造在社(日)前”的“社前茶”。其实不能一概而论,须知,高寒山区气候往往较低海拔的丘陵平原地区为寒冷,纬度的高低也决定气温的高低,因此,有些较为温暖地区的茶树已经可以开始采摘,而高寒地区的茶树可能还尚未萌芽。认为蒙顶茶以火前茶品质最佳,在唐宋时期的诗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如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云:“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4]册13P4893诗中言明李六郎中所寄的是新采造的“火前春”蜀茶,当为蒙顶茶无疑。唐人韩偓《相召却请赴沙县郊外泊船偶成一篇》诗亦云(原注:“缺二句。”):“访戴船回郊外泊,故乡何处望天涯。半明半暗山村日,自落自开江庙花。数醆绿醅桑落酒,一瓯香沬火前茶。”[4]册20P7801-7802
蒙顶茶自面世,便以其优良的品质而被世人所推崇。唐人李肇《唐国史补》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芽),号为第一。”[1](李肇.唐国史补卷下P447)自此,“蒙顶石花”便成为世所周知的茶叶名品,如宋朝朱胜非《绀珠集》记载:“石花紫笋,茶名。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碧涧明月。”[1](朱胜非.绀珠集卷 3P333)宋人叶廷珪《海录碎事》亦有相同记载。[1](叶廷珪.海录碎事卷6P248)这几种名茶中,又以蒙顶茶最为珍贵。明人高濓《遵生八笺》云:“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碧涧明月,卭州有火井思安,渠江有薄片,巴东有真香,福州有栢岩,洪州有白露,常之阳羡,婺之举岩,丫山之阳坡,龙安之骑火,黔阳之都濡高株,泸川之纳溪、梅岭之数者,其名皆著。品第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又次则碧涧明月之类是也。惜皆不可致耳。……要当采时,待其日出,山霁雾障,山岚收净,采之可也。茶团茶片皆出碾硙,大失真味。茶以日晒者佳,甚青翠香洁,更胜火炒多矣。”[1](高濓.遵生八笺卷11P620)由此可见,蒙顶茶之品质为诸名茶之最、“号为第一”。正如明人王世贞所言:“蜀蒙山顶茶多不能数斤,极重于唐,以为仙品。”[1](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 171P707)质优量少的蒙顶茶成为人们“惜皆不可致耳”的珍稀之物。《唐国史补》所称“或小方,或散牙(芽)”,指的则是蒙顶茶采摘制作后的商品形态。“散芽”即是采摘“露芽”后直接晒制而成;“小方”则是经过精加工后的团茶。正如高濓所云,保留了茶叶之原汁原味的散芽“甚青翠香洁”;而“茶团茶片皆出碾硙,大失真味”。值得指出的是,高濓所云“大失真味”的“茶团茶片”,主要指的是是五代以降、尤其是宋代作为贡品的福建建溪所制之糅杂了诸多药物香料所制作的“龙凤团茶”及“蜡面”、“乳片”之类。此即宋人沈括所云:“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都未言建溪。然唐人重串茶粘黑者,则已近乎建饼矣。”[5]下册P790沈括所称“则已近乎建饼矣”,表明两者之品质还是有着一些差别。两者相比较,蒙顶茶讲究的是品尝茶之本色品味。
据现存史料看,制茶史上,最早将茶制作成团(饼)茶形态者为蒙顶茶,以至于这种形态的蒙顶茶还有一个专有名词“蒙饼”,《方舆胜览》云:“白乐天《琴茶行》云:‘李丞相德裕入蜀,得蒙饼,以沃于汤瓶(原作饼,据《蜀中广记》改)之上,移时尽化,以验其真。’”[1]卷55P978唐代其他地区所产茶叶如制作成团(饼)状,都是采用的“蒙顶制饼茶法”。如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按《茶经》云:眉州洪雅、昌阖州棱,其茶如蒙顶制饼茶法。”[1](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4P607)这种团(饼)茶在饮用时需要敲碎后煎煮,故唐宋饮茶诗文中常见煎煮之语词,如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诗有句云:“……缓步携笻杖,徐吟展蜀笺。老宜闲语话,闷忆好书篇。蛮榼来方泻,蒙茶到始煎。无辞数相见,鬓发各苍然。”[4]册13P4940
三、“蒙顶茶”的唐宋诗词题咏
在唐宋时期的诗文中,经常看到对蒙顶茶的诗词题咏,其中反映出士大夫们的一些社会交往及生活情态。
白居易《琴茶》诗云:“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闲。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4]册13P5038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为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文宗大和四年(830),定居洛阳。他于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在洛阳以诗、酒、茶、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这首《琴茶》便作于归隐洛阳期间。此外,他还撰有《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吴中复谢惠茶诗》等诗,已见于前文。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诗云:“道意勿乏味,心绪病无悰。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云根才翦绿,印缝已霏红。曾向贵人得,最将诗叟同。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4]册12P4266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早年生活贫困。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曾任江南溧阳尉。其代表作《游子吟》诗即在溧阳时所作。坎坷的仕途、凄苦的家境对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极大。其诗与韩愈并称为“韩孟诗派”;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这首乞茶便反映出孟郊的凄寒心态与冷峻诗风。
唐代著名诗人郑谷《蜀中三首》之二云:“夜无多雨晓生尘,草色岚光日日新。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扬雄宅在唯乔木,杜甫坟荒绝旧邻。却共海棠花有约,数年留滞不归人。”[4]册20P7742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幼聪颖,七岁能诗。光启三年(887)进士。与薛能、李频唱和,又与张乔、许棠等交游,世称“咸通十哲”。因《鹧鸪诗》闻名,人称“郑鹧鸪”。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避兵于西蜀。他的这首诗便作于在四川期间。
宋代著名学者梅尧臣《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云:“昔观唐人诗,喜咏雅山茶。雅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雅。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竞收青蒻焙,不重漉酒纱。顾渚亦颇近,蒙顶来以遐。双井鹰掇爪,建溪春剥葩。日铸弄香美,天目犹稻麻。吴人与越人,各各相斗夸。传买费金帛,爱贪无夷华。甘苦不一致,精粗还有差。至珍非赉多,为赠勿言些。如何烦县僚,忽遗及我家。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文字搜怪奇,难于抱长蛇。明珠满纸上,剩畜不为奢。玩久手生胝,窥久眼生花。尝闻茗消肉,应亦可破瘕。饮啜气觉清,赏重叹复嗟。叹嗟既不足,吟诵又岂加。我今实强为,君莫笑我邪。”[1](梅尧臣.宛陵集卷35P261)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等,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人称“梅欧”、“苏梅”。这首诗是他对任职于其故乡宣城的张主簿遗赠雅山蒙顶茶并赋诗后答咏。诗中对蒙顶茶的历史、形态、质地及品味等作了细致的咏述,为以诗证史的重要文献。梅尧臣是在诗文中对蒙顶茶记述题咏最多的文人之一。如其《送崔黄臣殿丞之任庐山》诗云:“骅驹西行四千里,直度经桥百寻水。石上菖蒲未见花,蒙顶茶牙初似觜。采时应忆故园春,故园开焙亦思人。其间杜鹃不中听,掩耳聊看锦雉驯。靑崖鞭垂瘦蛇尾,仙人搯节随鳞起。斫取他年跨马归,剑栈秦山多折棰。”[1](梅尧臣.宛陵集卷16P121)又《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诗云:“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近来江国人,鹰爪夸双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览省。蜀荈久无味,声名谩驰骋。因雷与改造,带露摘牙颖。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顷。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初分翰林公,岂数博士冷。醉来不知惜,悔许已向醒。重思朋友义,果决在勇猛。倏然乃以赠,蜡囊收细梗。吁嗟茗与鞭,二物诚不幸。我贫事事无,得之似赘瘿。”[1](梅尧臣.宛陵集卷55P392)雷简夫字太简,同州(今渭南市大荔县)邰阳人。曾任雅州知州。梅尧臣与雷简夫交往甚深。雷氏在任职雅州知州时,自制蒙顶茶遗赠诸挚友。此诗便是致谢之作。后面这首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这表明,宋代福建建溪茶之成品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团片”,而唐宋蒙顶茶之成品的主要形态特征为“饼”,即前文所述之“蒙饼”。两者的制作方法也并不相同。
宋代著名画家兼诗人文同《谢人寄蒙顶新茶》诗云:“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几树初惊暖,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蕚落轻鳞。的皪香琼碎,䰐鬖绿虿匀。慢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冰霜疑入骨,羽翼要腾身。磊磊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吻涩,莫惜寄来频。”[1](文同.丹渊集卷8P600)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表弟苏轼敬重。此诗是其家乡人从四川寄来蒙顶茶后致谢所作。故乡的特产茶叶勾起了他的深深眷念,诗文则寄予了他对蒙顶茶的情有独钟,故有“莫惜寄来频”嘱托和感叹。
宋代学者范祖禹《寄名山李著作》诗云:“剑外虽云远,名山信日闻。漏天常泄雨,蒙顶半藏云,万里飞鳬舄,三年隐豹文。茗芽春后好,应许故人分。”[1](范祖禹.范太史集卷 1P92)范祖禹(1041~1098)字淳夫,一字梦得,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北宋中期著名史学家,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又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等。诗中之“名山”即出产蒙顶茶的雅州名山县。对于远在剑外的名山县,人们知道的不是很多,但有县产蒙顶茶,便遐迩闻名了。
宋代名相文彦博《和公仪湖上烹蒙顶新茶作》诗云:“蒙顶露芽春味美,湖头月馆夜吟清。烦酲涤尽冲襟爽,蹔适萧然物外情。”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有 50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被史学家称为宋朝第一名相。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世人尊称为贤相。以其身份,当然品尝蒙顶茶的机会比别人多,留下的相关诗文也多一些,如又有《蒙顶茶》诗云:“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1](文彦博.潞公文集卷 4P611)“旧谱”云云,表明他曾经看到过记载称许蒙顶茶的茶谱。因此,他关于蒙顶茶的诗文,为历代茶谱及掌故书籍所必录。
宋代学者《蒙用诸人韵赋诗见贻复用韵谢之》诗二首之二云:“一年几相作新沙,鼙鼓难开上苑花。顾我何堪鸣玉佩,如君不得侍金华。隐身思傍悬壶树,仙驭须求蒙顶茶。辜负麒麟功业志,只教人唤作诗家。”[1](晁以道.景迂生集卷 8P162)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号景迂。宋代经学家,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学;还是一位制墨名家;又是一位富有创作实绩的作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江西诗派作家交游甚深。由于元符上书入党籍,其仕途极其坎坷,长期沉沦下僚。一生经历了仁、神、哲、徽、钦、高六帝朝廷,是难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祐名士”。其人生际遇使他感到抱负难施,不免时有归隐之意,在“隐身思傍悬壶树,仙驭须求蒙顶茶”、“辜负麒麟功业志,只教人唤作诗家”等诗句中明显流露出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睡起试茶》诗云:“笛材细织含风漪,蝉翼新裁云碧帷。端溪砚璞斫作枕,素屏画出月堕空江时。朱栏碧甃玉色井,自候银瓶试蒙顶。门前剥啄不嫌渠,但恨此味无人领。”[1](陆游.剑南诗稿卷5P8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乾道五年(1169)十二月六日,陆游得到“通判夔州”的任命,次年(1170)闰五月十八日启行入蜀。至淳熙五年(1178)二月十六日接到宋孝宗召归的旨令,于五月五日放舟直下白帝城离蜀,共有9年时间。宦游四川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关于蜀地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诗文,包括多首题咏蒙顶茶的诗作。如《卜居》二首之二云:“南浮七泽吊沉湘,西泝三巴掠夜郎。自信前缘与人薄,每求宽地寄吾狂。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顶茶如正焙香。傥有把茅端可老,不须辛苦念还乡。”[1](陆游.剑南诗稿卷 7P115)从诗句可知,他虽然也不免流露出长期寄寓他乡的苦闷,但已将天府之国巴蜀视之为第二故乡了。
元明以降,题咏蒙顶茶的诗词远不如唐宋时期多,更显著的差别是,与唐宋诗文中提及蒙顶茶时多为指实不同,明清诗文中对蒙顶茶多为一种用典题咏。如明人王恭《山人以春茗见寄赋以答之》诗云:“仙峤多灵草,纷披谷雨前。色疑蒙顶雾,香讶武夷泉。林屋人稀到,山厨手自煎。愧无琼玖报,徒此寄云笺。”[1](王恭.草泽狂歌卷 3P247)明人钱子正《子义弟惠茶》诗云:“未展枪旗摘社前,手题封裹寄芳鲜。露芽便合偕蒙顶,活水还当汲惠泉。评品已无鸿渐试,捧尝何待绿珠煎。文园不用愁多渴,啜罢乘风访玉川。”(钱子正.三华集卷2P46)[1]清人汤右曾《八月十五夜试院煎茶用东坡韵作》二首之一云:“……石花蒙顶来自蜀,顾渚万芽如屑玉。一车载茗不疗饥,犹胜观瓶居井眉。木兰始芽瑶草茁,一啜已有清香随。”[1](汤右曾撰.怀清堂集卷 7P495)这与蒙顶茶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相关,置之勿论。
[1]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第 921,591,591,591,561,1036,863,561,1047,1441,518,1287,872,978,844,978,1035,872,921,871,1281,469,1099,1099,1099,1096,1100,1100,1118,1162,1162,1231,1372,1325 册.
[2]祝 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方以智.通雅[M].北京:中国书店,1990.
[4]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沈 括,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徐诗云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