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优化策略:以东方科技学院为例
2013-04-07黄佳彦
黄佳彦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又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1]因此,独立学院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笔者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向学院理工、生科、人文、经管四个学部随机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84份,回收率85.5%。笔者现依据调查统计数据,就独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一、独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1)学生对活动的认识有所增强。调查显示,独立学院的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77.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多一点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问及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的目的时,有69%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自身能力,36%为了综合测评加分,16%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为了赢得比赛奖金。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对科技创新和创业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有32%的学生认为科技创新与创业很有关系,50%认为科技创新与创业有一定的关系,只有11%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此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也较多)。由此可知,独立学院的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给予积极的关注和重视,这为高校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群众基础。
(2)学院重视活动的组织工作。据调查,当前各独立学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增强,许多独立学院都相继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或科技创新部门。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该学院把“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作为办学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学院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方案,规定立项范围与内容、项目申报与资助条件,明确项目检查与项目结题程序,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做到制度化。同时,为了进一步繁荣校园学术科技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学术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学院全面宣传科技创新信息,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包括“东方坛”学术科技节、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科技知识竞赛等学术科技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宣传创新精神有这良好的作用,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是通过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知道科技创新活动,30%是通过校内展板、海报、广播、传单等媒介了解科技创新实践。只有20%是通过其他媒介了解学术科技活动的。可见,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并从制度、宣传、机制等多个方面探索。
(3)科技创新活动效果逐步提升,成果显著。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质量和效果逐步提升,在各类竞赛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理工学部为例,近两年来,每年学部在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中申报的项目上100多份,并有多个项目获省级立项;在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中获多个奖项,进入全国 16强;在湖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在数学建模等多方面专业技能竞赛中,学生也积极参加,共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 17项。由此我们发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随着学院的不断探索,许多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的增强。
二、独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不足
(1)学生参与度偏低,学科参与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75.5%的学生未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其中30%的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表示不知道,而其中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较之社会科学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要高。可见,在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术氛围不够浓郁。学校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选择余地日益宽泛,对科技创新活动是实际参与度偏低。学生对科技创新理解的片面性,许多同学认为科技创新是单纯的学术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其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重复性较普遍,很多学生一个项目重复申报许多竞赛,而实质上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还是少部分精英分子。许多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认为只有电子机械、食品科学、环境治理等专业才能创新,而类似于历史、金融、语言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没有可以创新和探索的地方,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思想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实际参与度低,不同学科参与度差异大的现象,造成了广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的盲目性、随意性、不均衡性。
(2)学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恒心和毅力。许多学生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和概念,并没有心思长期致力于某项研究,缺乏科学的热忱和执着。调查显示,77.5%的大学生认为都认为在学校期间应该多参加科技创新类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是其中却有6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非常一般甚至没有,而对于提神自己科技创新能力的意愿也不够强烈,多数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自己没有创新这方面的天赋。即使是那些参加了科技创新的学生,每周愿意花在科技创新研究上的时间不足7小时的有68%,参加竞赛一般突击的成果比较多。可见,许多同学对于科技创新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但却缺乏恒久坚持下去的意志品质。科研活动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持之以恒的,所以要开展好科技创新活动就必须克服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畏难情绪。只有能够持之以恒才能做出成果,做出成绩。
(3)科技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在学校日益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情况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调查显示,54%的学生更愿意在大学二、三年级参加科技实践类的活动,许多研究课题大都浅尝辄止,缺乏有效的接力,最终导致研究浮于表面,难出精品。当下众多高校营造学术科技氛围大多科技创新活动是举办知识讲座等理论学习,而动手操作、技能培训等活动相对而言较少。有64%的学生愿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是技能培训和实验操作,而只有36%的学生愿意参加知识讲座和分组讨论等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导致这些不足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缺乏。学校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的资金不多,许多大型科技创新宣传和教育活动难以开展,影响面也受到了限制。其次缺乏合理的资金奖励制度,许多项目初期需要制作一些物品,而学校要求项目必须通过中期考核才给予资金补助,许多学生囿于自筹资金的困难,不得不只停留在兴趣层面。
(4)科技创新活动宣传不足,覆盖面窄。在问到大学生是否应该多一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有72%的学生回答“是”,并认为科技创新与创业很有关系,认为“很有意义,能很好的提高自身的能力”。说明多数同学认为科技创新是有意义的,但是当问及所了解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有哪些时,有80%的同学不知到科技竞赛有哪些。可见在对科技创新活动宣传时,许多细节性和概念性的内容未得到很好的宣传,学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对于自己能够参加什么样的科技竞赛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调查还显示,60%的学生认为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不太广,很多科技创新活动局限于学生干部。56%的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效果一般或不太好。可见许多科技创新活动只局限于组织,而没有更进一步立足于宣传和效果。使得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和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独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优化
(1)强化宣讲,搭建创新宣传交流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宣讲,让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申报、立项操作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的基本情况,引导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加强基本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科技创新部门应牵头搭建创新宣传交流平台,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打造出一个和谐经验交流的平台。如建立学校科技创新网站和微博,及时宣传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情况和科技创新相关信息。通过举办类似东方科技学院“东方坛”品牌学术科技讲座,各类科技创新讲座、科技创新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给他们创建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2)扩大覆盖面,激发大学生创新积极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普及性活动,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精英学生中。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虽然并非每个同学最终都可以参加全国“挑战杯”等大赛,但是通过层层选拔和积极备战同学们可以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贯穿到育人培养的各个环节,让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为一种环境,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全面性、群众性的活动而非极个别创新人才独有的活动。而要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面,力争实现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全员覆盖,就需要各独立学院进一步创造条件安排一定的经费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学术科技活动。
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还是保持着非常还的期待和梦想,只因为活动覆盖面有限,自信心不足导致积极性停滞不前,所以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应该加强调研,开办具有特色并受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影响和感染下,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得知,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明显的差异,许多文史类学生对于学科创新找不到方向。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就需要院校不断开发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专业类、单项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保持学院固有特色的学术科技活动的基础上,创建更多专业类、单项性的学生科技活动。[2]
如东方科技学院工程制图大赛、食品科技竞赛、“东方坛”等具有特色的优秀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专业类。单项性的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让具备相同知识体系和学术背景的学生在同一领域同台竞技,有利于科技创新活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科技创新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推进。[3]
(4)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要真正树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理念。教师在传到、授业、解惑的基础上还应该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形成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多思考、善思考,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实践得到老师的支持和指导,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参与。
建立科学合理、点面集合的培训体系。通过举办学术论坛、课堂选修、实验操作、技能培训等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和科研技能的初步培训,为将来的学术科技活动和竞赛打下基础。要建立完善的物质设备的提供和保障体系,影响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除了自身兴趣、自身水平、教师指导和载体平台外,更重要的是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要进一步落实科技创新基金、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成立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和交流平台。制定相关的科技创新制度保障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长效机制,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健康发展,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日常化的发展道路。
[1]彭 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J].商业文化,2011(10):36.
[2]王荣优,秦娟.浅谈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gaodeng/110930/1113384.html.
[3]陈迎红.温州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4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