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培养
2013-04-07言勇
言 勇
(湖南农业大学 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为人才培养中坚力量的农业院校,肩负着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知识支撑的大任。农业院校学生的服务“三农”意识直接影响着农业人才的数量与素质。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业人才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还面临着重重困难。为此,农业高等院校要切实贯彻国家颁发的《农业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的精神,以培养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高素质新型农业人才为使命,努力调研大学生的服务“三农”意识现状,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大学生的“三农”意识,掌握相关知识,为国家实现科教兴农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996份,有效问卷987份,了解目前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思想现状,提高“三农”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思想现状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农村发展前景乐观。有82%的学生认为我国农村的发展会逐渐好转,约59%的学生认为农村前景将一片大好。调研的学生有67%每年参加“三农”相关的实践活动,只有 8%的学生很少接触农业相关的政策或参与农业实践的活动。64%的学生认为在农村有更好的就业优势,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体来看,由于农业院校在宣传“三农”政策,举行服务“三农”相关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学生对于农业前景看好,对农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参与了一定的服务“三农”活动,具备一定的服务“三农”的意识。
应该看到,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服务“三农”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如就业目标较迷茫。有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好,加之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不需要承担很大责任,因此,对个人就业持消极和被动态度,走一步算一步,尚未做好就业的规划。部分学生将个人的就业定为非农方向,即使有愿意到农村就业发展的,也有很多不能明确方向。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只有36%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毕业方向会选择服务“三农”,而这36%的学生中,有21%的学生尚不明确将来就业的领域和方向。“宁要城市的一张床,不要农村的一幢房”现象依然根深蒂固。选择农村就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表示选择去农村就业是由于在城市就业压力大,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并不是真正本身的原始就业意图。
二、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培养
(1)必须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课堂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主阵地,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服务“三农”的基本条件。学校应结合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科教兴农战略的任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培养方案,调整或开办学科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注意理论深度,又要贴近现实生活,切实增强其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两课”的考试应根据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表现,采取试卷考评与鉴定评语相结合,使“爱农”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要让学生了解农业相关现状,了解农业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关心农业,走进农业。组织大学生利用假期走进农村,贴近农民,每年组织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或者调研,利用课题、专业实习、专业知识大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农村的前景,增长对农业的知识,激发对学农的兴趣。学校还应多多邀请农业方面的专家、企业的优秀代表和优秀大学生村官等来校讲座,让大学生感受从事“三农”工作的风采和魅力。农业院校的学生入学教育应该是独具一格的,要把学校面向“三农”的办学宗旨灌输给学生,从学生入校起即树立自己学习的方面,培养他们服务“三农”的使命感;毕业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结合我国“三农”的现状和同学们的专业优势给予较好的指导。目前,农村的人才缺口非常大,具有农业知识的人才也不多,因此,到农村就业大有前途。
(2)大力开展服务“三农”实践活动。涉农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主打专业,优势专业,但由于学生专业意向选择的结果,涉农专业的学生数量正逐步萎缩,造成经费投入减少,重视程度降低,这对专业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同时,学校举行的服务“三农”类实践活动相对来说并不多。据调查,目前高校举办的与服务“三农”相关的活动,主要有假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及调研、“三农”类专题讲座及“三农”类课题申报及研究三大类,但这仅仅是学生各类实践活动的冰山一角,相对于学风建设、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等活动,“三农”类社会实践活动数量教少,影响力也不够大。由此看来,一方面农业院校学生掌握了农业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比例并不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关于服务“三农”意识的熏陶也不够,这对大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及意识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要组织大学生利用假期走进农村,贴近农民,每年组织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或者调研,利用课题、专业实习、专业知识大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农村的前景,增长对农业的知识,激发对学农的兴趣。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直观了解国家农业现状和现实国情,明确作为农业院校大学生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切身感受自身所处的位置;同时实践教学也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查找自身不足,学到在课堂所学不到的知识,而且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培养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还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农业院校强在农业,精于农业,应该把学校取得的农业相关的科研成绩和社会实效在校园大力宣传,树立学农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以农业、农村、农民为题材的学术、科研、文化、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载体,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把献身农业、服务于“三农”作为一项光荣的使命。因此,农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树立服务“三农”思想的重要环节。
(3)做好大学生服务“三农”就业指导。作为为农业培养人才资源的农业院校,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宗旨,结合农业现状,对大学生就业服务“三农”有一定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形势及未来,树立大学生服务“三农”的信心,引导大学生投身农业,培养大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国家出台的西部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等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都有很多的优惠,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学校应将这些政策宣传到位,深入到学生心中。基层就业政策实行以来,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校友代表,学校可以整合好这些校友资源,为在校的大学生讲解基层就业的实际情况,提供就业的信息和机会。
总之,农业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产业,农业的强大真正反映出国富民强。要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必须依靠农业人才的支撑,农业高校必须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通过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服务“三农”意识,为培养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