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学说的表征困境和修辞策略:兼论金斯利《水孩》的文本隐喻
2013-04-07李靖
李 靖
(上海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达尔文的代表作《物种起源》自 1859年问世以来,所受到的攻击不言而喻。宽而言之,它对于基督教文明和创世理论(creationism)来说,简直有如一剂砒霜;它的体系将道德和伦理弃之不顾,这对于精神世界而言,又好比一颗重磅炸弹。这些都是理解和接纳进化思想的不利因素。从叙事表征的视角而言,通过“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阐明进化思想(《物种起源》英文标题很长,名为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其本身就为叙事通途设置了壁垒和屏障:现代文明主、客体的认知构型和线性逻辑,同进化思想的精神核心互相抵牾。因而,在西方理性思维的语境中,达尔文在阐释进化观点时伴随着表征困境和叙事危机。这也解释了进化学说为何会在公共领域遭到非比寻常的攻击[1]263;也能够解释,即便是对达尔文鼎力相助的科学家们,为何对自然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却不以为然[2]86-7;因而导致进化观点难逃后人的改写和戏仿,在不同文本和语境中遭遇了叙事上的扭曲。[3]144另一方面,虽然进化学说面临叙事表征危机,但它已被公众广泛理解,这一事实也提示了通过恰当的叙事策略也能够达到理解世界的高度。具体而言,达尔文及其后继者面临着哪些表征困境?他们又是如何试图驾驭这些挑战的?同时又存在哪些缺陷和问题?结合前人研究和文本细读,笔者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一、进化学说的三大表征困境
根据普遍存在的认知构型和惯常认知范式,达尔文及其后继者在表述进化理论时,在面对“进化学说”作为“故事”的非完整性以及表征“随机变异”的主要情节和重新解释“物种”时,存在着三大叙事表征困境。
1.“进化学说”的不完整性
这里所说的“进化学说”是个不完整的“故事”,是指表征进化理论的障碍。这一障碍基于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构型:即人类通过讲故事和听故事(叙事)来理解世界。[4]36一个故事由若干叙事实体构成,叙事者对叙事实体和故事本质有不尽相同的诠释,择要而言,格莱马斯著名的“行动模型”(The actantial-model)呈现出叙事范畴中结构性的角色功能。比如“英雄”和“坏蛋”(英雄的对立面),(寻找中的)目标,帮助主人公的人物和发送情报的人物(这类角色通常是引发问题的施动方)等等。每个角色在一个叙事过程中各尽其职、各得其所,它们之间的互动就会成就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行动者”贴上“人物”这一标签,相反,它是叙事的一个结构性的基本成分。[5]普洛普认为“角色”(characters)是构成故事的重要条件。[6]另外,查特曼认为“事件”(event)和“存在体”(existent)这两个概念分别从行动和发展、人物和场景这两组成分中勾勒出一个故事应有的内容,即什么是故事;另一方面,他从话语的概念入手,解释故事存在的方式,即故事以何种方式成为故事。[7]
虽然叙事学界对讲故事和听故事这一认知构型的剖析百家争鸣,但简而言之,他们对故事的基本形式都存在一个共识——也就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话语:一个故事有七个实体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物种起源》的叙事障碍便由此而来。阿伯特指出,思想巨擘达尔文笔下的“进化”、“自然选择”、“物种”和“变异”(variation)等核心概念,其本身并不是具有动因(agency)作用的实体。更有甚者,它们看起来根本不是叙事实体。[3]144由于叙事实体的缺失,表述进化思想困难重重——“自然选择”和“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其本质是对时间意义上的“变化”(change)的理解。在叙事的层面,这种“变化”容易演变为一种“行动”(action)。但在语言的范畴中,这种“行动”同前文提到的叙事领域中的“行动”,两者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对等;而且,在既定的认知范畴,很难找到用“行动”以外的术语,精确表述“行动”所意指的时间意义上的“变化”。
风靡全球的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Friends)第二集有这样一幕:供职于纽约自然博物馆的罗斯对进化论笃信不疑,认为那是“一直存在着的事实和真理”。无意中他得知菲比不相信进化论,认为它“只是有关猴子的故事,太过简单”。罗斯便试图通过变异的例子来说服菲比,下面是他们之间的对话:
罗斯:好,菲比,看,我是怎么把这些玩具移动的?因为我有对等的拇指。如果没有进化学说,你怎么解释对等的拇指?
菲比:搞不好是因为我们头上的神需要用这些手指头来开动他们的太空飞船。
罗斯:拜托告诉我你这是在开玩笑。
……
菲比:我想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谁制造了这些手指头,以及为什么他们要制造这些手指头!
菲比的最后一句话让罗斯一时语塞。她的话其实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在既定的认知模式中理解进化论的困难。首先,现代文明的逻辑思维习惯于对清晰简单的线性表征存有成见,这就是为什么菲比认为进化论只是有关猴子的故事,太过简单,不足以解释人类历史的重要原因。另外,人们的认知思维通常认为一个故事有若干要素,一个事件需要在施动者和受动者的同时作用下才能完成。
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中,“进化”、“自然选择”、“物种”和“变异”这些核心概念无法在惯常的故事范畴中对号入座,这一方面增加了理解进化论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这一理论的被改写。以中国语境中的进化学说为例。在《物种起源》的中译本中,译者马君武(1881—1940)“通过对达尔文文本的修正,想尽可能地弥合达尔文的学说与先前已被灌输给那个时代的进化观念之间的差异”,[8]24马氏在译文中将“进化”改写为“进步”,并将中国社会纳入历史的线性发展进程之中。从叙事的角度思考这一转义便不难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表征不但晦涩难懂,而且不食人间烟火。相对而言,马氏译本中“进步”的表征模式是一个容易被理解的好故事。达尔文“反对将自然选择看做一种人格化的存在,自然界不存在这样一个代理者。然而在马氏笔下,天择具备了一定的超自然特征,它非常类似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物种存灭的有意识的裁决者:‘此一种为优,彼一种为劣,而一一择焉’”。[8]28
2.“进化学说”的情节“变异”
表述进化学说的难点不在于“进化”一词本身,而在于达尔文学说中的“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完成的。阿伯特指出,表述进化学说的一大难点,通常来源于很多人对该学说核心概念的误解:自然选择的完成实际上有赖于随机性的变异(random variation)。[3]147
如果说进化论的表征是个败兴的故事,那么“随机性变异”可谓始作俑者。如果将进化学说当作一个叙事文本,“机遇”(chance)作为它的主要角色反复出现,使得该学说作为一个“故事”大失其色。当然,“机缘巧合”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在文学文本乃至现实世界里充当着中流砥柱的角色,它常常主导着整个故事的基调。比如说,在莎剧《威尼斯商人》中,为了好友的婚事,安东尼将自己的商船加上身上的一磅肉全部抵押给犹太商人夏洛克,而屡屡顺风顺水的船队,偏偏在这时候全部遇难;又如哈姆雷特被遣送到英格兰本是去送死,但机缘巧合使他遇见海盗得以逃脱等等。但是,在人们惯常的认知习惯中,“机缘巧合”、“意外”、“随机发生”这些“情节”非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偶尔发生不可,否则故事(不论是虚构和还是真实的)都称不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好故事。但回到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却可以发现,物种渐变的主旋律受控于无所不在、无限衍生的随机变异过程(random variation)。“机遇”不但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这个“故事”里充当着关键角色,而且更加“糟糕”的是,“随机性”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它周而复始地投掷着命运的骰子。从叙事的角度而言,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实在拥有不太高明的主情节(masterplot)。
3.“进化学说”“物种”概念的含混性
进化学说要求人们重新理解“物种”这一概念。“物种”一词和经验世界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但通过刚才的分析已经得知,《物种起源》一书的书名单词众多,好比书名中的万里长征,这本身便具有反讽意味:从科学术语的角度出发,“物种”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含混性,很难明确界说。梅尔在《进化为何》(What Evolution Is, 2001)一书中便说,进化学说中“物种”这一概念给社会学家设立了很多难题,“人口学家和分类学家对于生命活动所得出的结论几乎南辕北辙。对于分类学家来说,类别是真实存在的,而变异只是幻象;而人口学家又认为,类别关注的只是一个平均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变异才是真实存在的”。[2]75-84对于“物种”理解的分歧,存在于对其表述的本身。在经验世界,物种并不真实存在,真实存在的是个体生命。因此被“自然选择”了的不是“物种”,而是个体生命。
进化学说和经验世界对“物种”的理解呈现出两套叙事。第一套叙事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进化的叙事,即一条叙事主线:物种——新物种——更新的物种——还要新的物种;第二套叙事说明的是个体生命的演变,其叙事主线可以是:一只兔子出生——它遇见另一只兔子——两只兔子生育后代——兔子们死亡——兔子们再生——新兔子。如果将第二套叙事的主角换成人类,那么故事将无比异彩纷呈。第一条叙事主线是对进化进程中物种演变的全局凝视,而第二条叙事主线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个体生命的生老病死。关于物种的叙事是对第二条叙事主线的高度归纳,聪明的读者可以把第二条主线中的“兔子”的故事随意(也许就像“随机变异”一样随机)更换成其他主体和角色,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是可以叙述的故事,意外频出的小故事。正是由于“物种”这一概念本身的含混性,在表述和界定它的意涵时必须借助第二条叙事主线的表征。但与此同时,人们需要将现实世界中活泼的生命故事同物种进化的单调叙事分离开来。换句话说,虽然这些有关生老病死的小故事异彩纷呈,惹人欢喜,但是他们同物种的进化过程又有何干呢。因而在第二条叙事主线所呈现的整个过程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一个实体,可以作为存活下来物种的主体。[4]147
二、修辞策略的运用及其缺陷
进化学说曾经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旁门左道,却逐渐演变成世人所接纳的金科玉律,这与达尔文及其后继者在阐述进化学说时的修辞运用策略密切相关。可以说,进化学说中的修辞运用弥补了它的叙事缺陷,但同时也使它的原初思想被部分改写。达尔文对修辞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类比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古生物学者、《物种起源》的译者舒德干先生在该书导言中就指出了类比在表征进化学说中扮演的角色:
(达尔文)之所以在开首第一章就优先论证家养状态下生物变异的普遍性,这是因为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原料”。假若没有变异,那自然选择将成为无米之炊。但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讨论自然状态下的变异,而要先研究家养状态下的变异呢?正如达尔文本人指出的那样,家养状态下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在自然条件下的条件稳定均一,因为变异更大、更显著、更易于观察、更为人所知。由显见的家养状态下的变异入手,然后再用类比的方法,逐步深入到较难于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微小变异,应当是人们认识复杂事物本质属性的常规逻辑。由显而微,先易后难,这也正是达尔文论证方法的高明之处。[9]6
由此可见,《物种起源》精心安排的布局,体现了达尔文在叙事上的用心。另外,拟人化的处理方式,是理解自然选择和变异等核心概念的捷径。比如说,在《物种起源》中有关自然选择的讨论中,达尔文说道:“通过有计划的或无意识的选择方法,人类能够产生并确实已经产生极大的成果,那么自然选择为什么就不能产生如此效力呢?人类仅就生物外部的和可见的形状加以选择,而‘自然’(请允许我把‘自然保存’或‘适者生存’拟人化)并不关心外表,除非是对生物有用的外表。她可以作用到每一个内部器官、每一体质的细微差异及整个生命机制。”[10]56类似的拟人化处理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无处不在。从叙事和认知的角度来说,把“自然”“自然选择”进行了拟人化处理之后,进化学说成为一个完成的“故事”,它可以回答常人都会问的一个问题:是谁做了什么使得物种发生变化。
当然,达尔文的拟人化处理在表述上有着含混不清的嫌疑。在上述引文中,达尔文将“自然”、“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状态三者并归成对等的主语进行了拟人化处理,但在下面达尔文继续言说的内容中,拟人化了的“她”又都说的是“自然”(nature)。因而进化故事中的“谁”便飘忽不定了。这也许昭示着表述进化学说难以逾越的表征障碍。达尔文的拟人化处理也屡屡遭到后人的诟病和拷问。比尔在其著作《达尔文的情节:达尔文、乔治·艾略特和十九世纪小说中的进化叙事》(Darwin’s plots:Evolutionary Narrative in Darwin, George Eliot, and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2000)[11]中便多次提到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表述困境来自其语言本身,其中有过多的人类中心言辞(anthropocentric),描述中也总是充斥着代理人(agency)(转引自Abbott 145);他甚至认为,达尔文对进化学说的阐述在叙事上同传统创始论(creationism)的情节水火不容,这势必导致它的被误读和改写。[11]扬(Robert M. Young)则进一步分析了达尔文的进化表征语言形成的原因:这是现行语言使用中无可避免的“意外”,它是表达抽象的进化学说的必经之路;进化论叙事中充斥的神学修辞,这体现了达尔文早年的神学教育背景[12]97-98。
对进化学说的阐述,不能不提到达尔文的好友,英国作家查尔斯·金斯利的童话《水孩》(The Water Babies, 1863)。他在表征进化学说时,用到了隐喻的修辞手法。陆地上的童工小汤姆在水下世界被仙女教导成好孩子,水下仙子通过魔法书展示给汤姆,如果他不思进取,就会最终沦为比猴子还不如的东西。仙女的魔法教科书中展示的“懒人国”的居民结局是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一个缩影。懒人们不听先人劝告,在火山上好吃懒做。当仙女翻过五百年的历史时,懒人们已经生活在树上,而且他们遇见了其他物种——狮子。等到仙女再翻过五百年历史的时候,懒人们已经开始进一步进化,“物竞天择”的叙事开始出现在童话文本中。接下来,“变异”和“进化”的翻版出现在仙女口中。仙女再翻过五百年,懒人国的后裔已经变成类人猿,可以直立行走,但是还不会讲话。最后,又过了五百年,懒人国彻底消亡。
“懒人国”的故事即是对进化学说的隐喻,它在体裁和场景上具有丰富的含混性,其语言形式和其意义的复杂关系,揭示了表征进化学说的困难。《水孩》童话体裁为金斯利阐述进化学说提供了便利,因为比起其他严肃小说来,童话非常容易借题发挥,以“儿童看不懂晦涩难懂”的理由将进化学说进行改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童话体裁的范畴之内,金斯利对进化学说的改写是异常慎重的。昭示着人类进化史的懒人国的故事,是如何讲述的呢?它来自虚构的水下世界,由虚构的水下王国的仙女讲出,而仙女讲述这个故事的来源,是她手里的一本魔法书。从水下世界,到仙女,再到魔法书,这个懒人国的来源已经环环相扣,虚上加虚了。金斯利的这一略显狡黠的叙事安排,试图绕开以惯常认知模式理解进化学说的难题。另外,在物种进化问题上,达尔文并没有将进化同伦理联系起来,而“懒人国”的故事中表明懒人道德上的懒惰才是他们最终灭绝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更接近人类的伦常理解。
金斯利将懒人国的兴衰书写成一个让人一目了然的线性故事,虽然促进了人们对进化学说的理解,但无疑回避了达尔文用尽篇幅试图说明的复杂问题。懒人们因何而来,只被交代为“他们开始不听先人的劝导,非要住在火山上”。此举试图绕过“谁最先创造了第一个物种”这个叙事难题。在懒人国的故事中,金斯利将其描绘成一个老少皆宜的生动故事,变异和进化的随机性、以及“谁使自然选择发生”这两个重要问题在叙述中被弱化,叙述人在懒人国故事的开头对本该是很关键的问题一笔带过,就匆匆进入了每五百年一变的精彩故事里去了。由于将物种进化做了“懒人”的拟人化处理,不仅使“物种”的理解变得容易,其变异的随机性、进化不等于进步这两个关键问题也随之被弱化。
综上所述,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面临着表征的困境,达尔文及其后继者在语言层面做出了诸多尝试,试图解决这些困难,修辞的运用一方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甚至衍生出改写甚至误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进化学说面临着认知上无法逃避的障碍,它的核心思想已经被世人所理解和接纳,这说明在面对有悖于惯常认知模式的事物和语言时,人们需要多角度地看待它们,同时也必须警惕,在语言的世界,“事实”有时形同虚设。
[1]Scott E C.Antievolution and Creatio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7(26):263.
[2]Mayr E.What Evolution Is[M].New York:Basic Books,2001.
[3]Abbott,H Potter.“Unnarratable Knowledge:The Difficulty of Understanding Evolution by Natural Selection”.In David Herman ed.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M].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03.
[4]申 丹.叙事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Greimas A J.Structural Semantics:An Attempt at a Method[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3.
[6]Propp V.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68.
[7]Chatman S.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8.
[8]金晓星.进化的转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5):24-29.
[9]达尔文.物种起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Darwin Charles.The Origin of Species[M].Madison:Mark Press,2010.
[11]Beer,Gillian.Darwin’s Plots:Evolutionary Narrative in Darwin,George Eliot,and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P,2000.
[12]Young R M.Darwin’s Metaphor:Nature’s Place in Victorian Cul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3]Kingsley,Charles.The Water-Babies:A Fairy-Tale for a Land-Baby[M].Boston&New York:T. O. H. P.Burnman,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