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废菌渣生产毛木耳技术
2013-04-07连福选李天德周建军
连福选 李天德 周建军
(1.龙泉市农业局,浙江 龙泉 323700;2.龙泉市八都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浙江 龙泉 323700;3.龙泉市蔬菜瓜果产业协会,浙江 龙泉 323700)
黑木耳废菌渣生产毛木耳技术
连福选1李天德2周建军3
(1.龙泉市农业局,浙江 龙泉 323700;2.龙泉市八都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浙江 龙泉 323700;3.龙泉市蔬菜瓜果产业协会,浙江 龙泉 323700)
黑木耳;废菌渣;毛木耳
龙泉市从2002年开始发展代料黑木耳生产,至2009年,黑木耳年生产量已超过1亿袋,已成为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黑木耳生产每年产生1.5万~2.4万吨干菌渣,如不能及时有效利用,不仅会成为害虫、杂菌的滋生源,严重影响下一季食用菌生产,而且也破坏了环境。
利用黑木耳废菌渣生产毛木耳,平均每袋(15厘米×55厘米)成本只需0.7元,产毛木耳125克,每千克价格在20~30元,平均袋产值2.5~3.7元,净产值1.8~3.0元。且毛木耳生产投入少,周期短,时间和空间得到很好利用,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2011年龙泉市推广了1 000万袋。现将其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品种采用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选育的Au781,菌丝生长温度8~37 ℃,最适26~30 ℃;耳片生长温度15~33 ℃,最适18~25 ℃,适宜湿度85%~95%。培养料适宜pH为5~7。
2 栽培季节衔接
根据龙泉市地理气候条件,黑木耳安排在8~9月制作菌棒,10月底前排场出耳,采收2~3批木耳,翌年4月上、中旬采收结束;毛木耳安排在4月25日~5月20日制棒接种,6月10日~30日排场,6月15日~7月10日采收第一批耳,8月30日前采收结束。各地可根据不同海拔高度,适当地提前或推后。
3 培养料制袋
培养基配方:黑木耳废菌料80%,锯木屑11.5%,麸皮6.5%,生石灰1%,石膏1%。挑选没有发生大面积污染的黑木耳菌棒,选晴天拆袋打碎成块菌料晒干后,按配方比例配制培养料并装袋。废菌渣也可不经晒干打碎直接装袋灭菌,但培养基中各营养成分比例和含水量较难控制。
4 灭菌接种
采用规格宽13.5厘米、长53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栽培袋装袋,每袋湿料重1.75~1.8千克,常压灭菌,98 ℃以上保持18~20小时。
接种室、培养室使用前要彻底清除上季食用菌生产留下的废菌袋、菌渣、粉尘,用清水朝空间喷洒,使漂浮在空中的粉尘沉降在地面后,用1%石灰水或漂白粉水清洗地面。再用3~4克/立方米菇宝1号熏蒸24小时后,开门窗通风。待料袋温度降到30 ℃以下时接种。采用接种箱接种,每袋打5个穴,套袋封口。
菌棒培养室要干燥、黑暗、通风,菌棒入室后的前5~7天,人为调控温度至26~28 ℃;待菌丝萌发定植后,降低培养室温度至22~24 ℃,以防堆温过高(超过28 ℃)烧菌。发菌过程中,及时挑出杂菌感染的菌棒至远离培养室的地方做无菌处理。菌丝满袋后再培养10~15天,至菌丝充分成熟后进行出耳管理。
5 排场出耳
耳场选择交通方便,环境卫生,水源干净,可灌可排的田地或山地。如上季栽培过木耳或其他食用菌的,要进行彻底清理消毒。搭建遮阳网、塑料薄膜二层结构的荫棚,荫棚高2~2.2米。棚顶及四周用80%遮阴度的遮阳网平拉或悬挂;内用竹条搭建拱型小棚,每小棚一畦,畦宽1.2~1.5米,龟背形,畦高15~20厘米。
菌棒发菌成熟后,搬至耳棚内,不脱袋,整袋扎150~180个孔后采用香菇排场方法(“人”字形)摆放。排好后再用竹片搭拱形棚,上覆薄膜保温保湿。每天揭膜通风1至2次,并加强喷水管理,喷水避开出耳口。保持拱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5%~90%,5~7天出耳口便形成耳基。继续管理10~15天至耳片边缘反卷,背面黄色绒毛脱落,有大量白色粉状孢子,耳片颜色由紫红转为紫褐色时采收。具体采收标准可根据市场需要而定。采收的原则是采大留小,用手摘下耳基,放在干净处晒干,装袋保存或鲜销。采收时必须把耳根除尽,以免杂菌或害虫侵染,影响下潮耳生长。采完一潮耳后,停止喷水3~5天,待菌丝恢复生长,再按第一批耳管理要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