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纯真烂漫,返璞归真
——探析华兹华斯诗歌的儿童观

2013-04-06李丽敏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华兹华斯童心成人

李丽敏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威廉·华兹华斯是 19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有关儿童生活与心理,儿童与自然、儿童与成人关系的伟大诗篇。华兹华斯在自然田园中歌颂童心世界的美好纯真,天真无邪。对于华兹华斯而言,自然与童心是他诗歌里两个不可或缺、相互联系的要素,因为自然界和人性中一切天然的东西才是最真实与最宝贵的。在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中, 都有诗人对儿时幸福时光的回忆, 表达出对童年时代的向往和对童真的赞美。从某种程度来说,华兹华斯的诗作在语言风格上受其儿童观的影响,大量使用简洁明了、贴近劳动人民生活的语言进行创作,诗歌纯朴清新、自然流畅,开创了清新活泼的浪漫主义风格。

1 诗人儿童观产生的背景

华兹华斯描写了许多有关儿童生活的作品,或是轻快活泼、或是婉约动人,表达了诗人对童真的赞美和对烂漫童年时代的向往。诗人的儿童观来源于个人生活体验、政治革命教训以及当时社会现状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1.1 个人的生活体验

孩童时代的华兹华斯感受过大自然的神圣与崇高,体验过身处大自然的欢欣与惬意。他的家乡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当诗人还在襁褓里时,鸟儿的啁啾、潺潺的溪流和花儿扑鼻的芬芳渗入了他的心田。慢慢长大时,诗人经常到野外游玩,在田间散步,置身于群山森林之中,与花鸟鱼虫嬉戏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可以说,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诗人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许多描写自然的作品里,诗人都流露出对儿时的美好回忆。华兹华斯认为人们在孩童时和成人后都应保持一份天真无邪的童心,返璞归真。

1.2 政治革命的教训

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样影响着华兹华斯的儿童观。青年时代的华兹华斯写诗作赋,表达出对早期法国大革命的热情与期待。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他反对专制,追求理性、平等与创作的自由,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与其追求一拍即合。他对大革命寄予厚望,在18世纪80年代,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其中。诗人期待着革命能让人们的思想获得启迪。然而华兹华斯经历的不是他梦寐以求的和谐盛世,而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恐怖深渊、无尽的暴力杀戮以及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新的专制与暴力给诗人内心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痛苦与阴影。华兹华斯作为革命失败的见证人, 他所目睹的一切让他渴望超越社会现实,回归童年,重返自然,崇尚简朴,以求达到生活的崇高与幸福。

1.3 工业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17、18世纪英国工业迅速发展,给英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但种种不和谐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农村社会开始倒退,农民平静淳朴的生活遭到破坏;工人阶级生活悲惨,受到剥削阶级的奴役与掠夺;城市工业化带给了人们更多的物质享受,但近代都市的诱惑与奢靡也慢慢开始腐蚀人们的心灵。对此现象,华兹华斯在叙事诗《毁了的村舍》中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还抒发了对资本主义城市工业化与虚伪文明的不屑与鄙视,诗人提倡远离工业文明,回归乡村,向往纯洁美好的简朴生活。

诗人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彻底击碎,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以及城市工业化带来的不和谐一次又一次地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和绝望。诗人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危机中不断思索,努力探求人类文明之净土[1]。儿童的无邪与童年时光的纯真让华兹华斯的心灵有了休憩之所,终于在这片领域,他找到了新的希望。虽然诗人的儿童观似乎是在逃避现实,略显消极,但是诗人对童年的怀念折射了对人类的精神和物质未被污染状态的向往。那些人类所创造的尚未被污染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被诗人隐喻到童年里,对于童年的怀念也正是对人类回归自然与淳朴的向往。这种回归天性的倡导对于现代文明有着弥足珍贵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华兹华斯的儿童观和回归意识体现了诗人对于近代文明敏锐的危机感,以及引导健康、淳朴生活方式、涤荡人类心灵的历史使命感。

2 充满童趣与寓意的儿童诗歌

华兹华斯借助外界的现象和事实去揭示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诗人尊崇儿时,因为只有孩童时代才拥有纯洁真实的天性,只有孩童时的快乐与天真无邪才是人世间幸福的源泉与必要条件,诗人正是以童心的理念写下了很多浪漫主义作品。其儿童诗歌作品以写实为主,按时间、空间顺序展开铺陈,显得朴实、直率,但又不乏轻快活泼与清新婉约,对于童真的赞美和向往溢于言表,使读者强烈的感觉到,自然界中的纯美和人性里天然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宝贵,最需要推崇和赞美的。

2.1 诗歌呈现的童趣

华兹华斯在《瀑布和野蔷薇》一诗中写道:“下雪后,小瀑布刚刚涨了水,就这样吓唬可怜的野蔷薇;野蔷薇周身溅满了飞沫,它忽上忽下, 颤动摇摆——像晦气人家委屈的小孩,日子真不大好过[2]。”诗人应用拟人手法,赋予瀑布与野蔷薇人的灵性,以儿童纯真的视角把活泼、淳朴、清新的大自然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诗人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角度去观察并诠释眼中的世界。纯真无邪的童趣顿时令诗歌中的文字灵动起来,因此赋予了诗歌别样的活力。

2.2 诗歌隐含的寓意

在华兹华斯有关童年与童心的诗歌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致杜鹃》。在《致杜鹃》中, 飘荡在广阔悠远山谷中杜鹃鸟儿的啁啾,对于诗人而言非常珍贵。诗的开头写道,“欢畅的新客呵!我已经听到你叫了,听了真快乐。杜鹃呵!该把你叫作飞鸟,或只是飘忽的音波?”[3]诗人把读者引入了一个令人产生无限遐思的梦幻世界,一幅生机勃勃、温暖惬意的画面被描绘出来:在初春和煦的晨曦中,诗人安详轻松地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这时飘荡在山岗上杜鹃的啼叫声飘忽而来。诗人闻声寻觅,却无法找到杜鹃的身影,仿佛身处一个梦幻般的美丽意境。如今惬意地仰卧在松软的草地上,清新的春泥气息扑鼻而来,这让人浮想联翩,回忆遐想,似乎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每每回忆童年,都会使人满心欢喜,在梦幻般的想象当中,诗情画意达到高潮。“今天, 我还能偃卧在草原静听着你的音乐,直到我心底悠悠再现往昔的黄金岁月。” 诗歌质朴的语言和幽远的意境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的童趣与纯朴。童心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射出人性中最真实纯洁的部分。诗中勾画了几种截然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情景:眼前的、童年的、现实的、虚幻的。所有这些片段经过诗人恰当的拿捏,显得清新自然,不但没有穿插跳跃之感,反倒经过时空的转换,愈发彰显出诗人深远悠长的情愫,童年意象似乎总萦绕在诗人心中,成了华兹华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人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热爱自然之心没有改变,追求童年之梦也没有放弃。诗歌虽然描绘的是布谷鸟,但实际却是在描述童年时在和煦的春风里玩耍的欢欣和新奇感。童年的记忆深深留在了诗人的记忆中:布谷鸟,一只普通的鸟儿,能够召回他失去的童年梦幻,让他体验真诚的情感。童心的纯真与质朴在华兹华斯的诗里得到了充分和深刻的体现[4]。

2.3 儿童诗表达的核心内容

在《我一见彩虹高悬天上》一诗中,华兹华斯提出了其儿童观思想的核心:“儿童乃成人之父”。诗中写道:“我一见彩虹高悬天上,心儿便欢跳不止:从前小时候就是这样;如今长大了还是这样;以后我老了也要这样……儿童乃成人之父。”此诗中,诗人热爱自然,当仰望天空,看到美丽的彩虹时欢呼雀跃、激动不已,正如孩童时代纯真的兴奋表情。诗人进而期望自己年老见到彩虹时,仍然能和儿时一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童年的那份纯美,抹去了成人世界虚伪与世故的面具,展示着人类天真、质朴的天性,是一种纯粹的快乐与幸福的无尽源泉,这正是诗人极力推崇之所在。尘世间的纷纷扰扰,凌乱如麻的生活琐事早已将大人的童心打磨得消失殆尽,而此时的我们能留存一份纯真和圣洁就愈加显得弥足珍贵。诗人倡导人们重拾那份童心,并让其常驻心间,用儿童天真且极具想象力的视角去感知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收获一段美丽的人生。

在诗人的笔下,对于童年的追忆以及对宁静、祥和的大自然的感知,都显得如此惬意和愉悦,而这些却是在成人的喧嚣世界里难以寻求到的。对于失去了童真,已变得老于世故的成年人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孩童是当之无愧的老师,他们赋予成人的启示,远比成人对儿童的简单说教要更加深刻[5]。人们都经历过童年,从儿童逐渐走向成人,从简单走向复杂,从纯真变得世俗。然而,如若想要寻求精神的纯净与真正的幸福,就需要复归童年,投入自然,还原简单的生活本质,让天性永存心间。

3 结束语

一颗纯洁的童心承载着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品质,每个人都会由童年继而步入成年,也都会在这一过程中面临徘徊孤寂,悲伤绝望的时刻,但只要怀揣这样的一份童真,就会选择乐观坚强,不断看到希望。华兹华斯的诗作无处不体现对儿童的礼赞和对童真的崇拜,也流露出诗人对儿童所代表的一切纯洁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理念在浪漫主义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至今,他有关童心和自然的倡导对于实现完美人性以及如何走出现代文明困境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2] 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 黄杲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3] 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抒情诗集[M]. 杨德豫,译.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刘若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华兹华斯童心成人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成人不自在
童心绘天下
Un rite de passage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