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人上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2013-04-06魏智巍

实用老年医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锁骨上肢斑块

魏智巍

上肢动脉病变较下肢动脉少见,针对老年患者,特别是对一些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下肢动脉及颈部血管检查及报道较多,而上肢动脉检查开展及报道较少。虽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周围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其更偏重于解剖学方面的诊断,不能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能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92 例老年患者进行了上肢动脉检查,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 ~2012 年本院收治的老年患者92 例进行了上肢动脉的CDFI 检查,其中男58 例,女34 例,年龄60 ~93 岁,平均(73 ±4.6)岁。其中高血压76 例,糖尿病50 例,高血脂48 例;30 例有1 种基础疾病,42 例有2 种基础疾病,20 例有≥3 种基础疾病;92 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除3 例患者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硬化,13 例患者有上肢无力、发凉、疼痛,脉弱或无脉,8 例患者一侧肢体血压较低。

1.2 检查方法 采用HP iU22 及HP iE33 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 ~12 MHz,检查锁骨下动脉近心端及无名动脉时,使用相控阵探头2 ~5 MHz,患者仰卧位,上肢外展外旋。自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腋窝、上肢由近心端向远心端顺序检查锁骨下动脉、右侧无名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二维超声显示血管走行,有无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闭塞等,CDFI 及脉冲多普勒(PW)显示血流充盈情况、血流方向及速度。声束与血流向夹角<60°。

2 结果

经CDFI 检查,92 例老年患者上肢动脉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表现,其中仅表现单纯的上肢动脉硬化,血管壁内膜回声不平滑、粗糙、增厚,部分回声增强者共26 例,伴血管扭曲者8 例,表现为内膜增厚伴斑块形成未造成管腔狭窄者28 例,伴上肢动脉狭窄者20 例,上肢动脉硬化闭塞者5 例,急性动脉栓塞3例,动脉瘤1 例,胸廓出口综合征1 例。后经手术证实3 例,造影证实6 例,CT 证实8 例,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4 例。

3 讨论

3.1 有症状的上肢动脉疾病是不常见的,在所有肢体缺血性疾病中仅占5%[1];上肢动脉位置浅表,走行位置相对恒定,较下肢动脉容易检查。无创且简单易行,无严格的禁忌证,可观察动脉病变和周围组织的结构及血流情况,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患者是动脉硬化常见的基础病变,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在进行颈部动脉血管及下肢动脉检查的同时,不应忽略上肢动脉血管的检查。

3.2 上肢动脉超声检查的技巧 上肢动脉中腋动脉、肱动脉两动脉段走行恒定,位置浅表,超声图像显示最理想;肱动脉延续于腋动脉,向前臂走行分出尺、桡动脉两终支,三者构成一分叉结构,其中尺动脉走向深部偏内侧,桡动脉走向浅部偏外侧。尺、桡动脉近端超声显示理想,但远端管径细、搏动弱,在检查桡尺动脉远侧段时,探头应轻放,以免动脉被压迫变窄显示不出[2]。所有上肢动脉中,锁骨下动脉相对最难显示,该动脉位置较深,在某些肥胖患者中,彩色血流显示尤不理想,检测时应将探头放在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锁骨下方来探查,检查锁骨下动脉近心端及无名动脉时,使用相控阵探头2 ~4 MHz 更有利于探查。超声检查锁骨下动脉时,还常可发现一侧肩脚区出现两条锁骨下动脉,这是因为锁骨下动脉段走行与体表平行,声束血流向夹角较大,该动脉邻近又有大的强反射界面——肺胸膜,导致“镜面伪像”出现的结果[2],应注意辨别。

3.3 老年人上肢动脉CDFI 检查的常见疾病及声像图特点 上肢动脉硬化、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我国>60 岁的人群中发病率达8%。好发于大中型动脉,尤其是锁骨上动脉及无名动脉的起始部[3]。特别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造成动脉硬化病变的常见基础病变的老年人,上肢动脉硬化发病率更高。

3.3.1 上肢动脉硬化: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回声不平滑、粗糙、增厚,部分回声增强,内膜上可见强或等回声斑块。CDFI:斑块局部可见充盈缺损,大多未见异常血流流速曲线。本研究中92 例患上述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动脉硬化,其中仅表现单纯的上肢动脉硬化,血管壁内膜回声不平滑、粗糙、增厚,部分回声增强者共26 例,占28.3%。

3.3.2 上肢动脉狭窄:可见血管内壁不同程度向心性增厚,不光滑,管腔狭窄。CDFI:狭窄处可见血流充盈缺损,血流束不规则变细,呈五彩镶嵌样,血流速度增快,远端动脉内血流信号色彩暗淡,为低速、单向血流频谱,血管闭塞时,管腔内未能探及血流信号;当锁骨下动脉硬化斑块所致的明显狭窄并出现盗血综合征表现时还检测出患侧椎动脉的反向血流。

本组硬化伴斑块形成未造成狭窄的占30.4%,狭窄占21.7%,闭塞占5.4%。

3.3.3 急性动脉栓塞:超声表现为动脉内较规则的实质性条状或椭圆形块物,与动脉壁分界尚清晰,动脉壁结构清楚,多引起完全性阻塞,近端可见血流淤滞,彩色血流于栓子处突然中断,远端管腔内无或少血流信号显示。本组急性动脉栓塞3 例,占3.3%,急性上肢动脉栓塞好发于高龄、长期卧床、有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4]。本研究中3 例均为老年房颤患者,突发左上肢剧烈疼痛,麻木、肢体颜色发白,桡动脉搏动消失。超声表现为肱动脉内可见低回声及中等回声,与管壁界限欠清晰,其远端血管腔内可见不规则的絮状回声,彩色血流信号中断或消失。

3.3.4 上肢动脉扭曲:超声表现为上肢动脉过度弯曲形成盘绕、扭结的“C”、“Z”、“0”字形。常见于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及肱动脉,部分管壁内膜粗糙甚至斑块形成;CDFI:可见血流方向改变,色彩明亮,扭曲点出现五彩血流,血流速度增高。伴血管扭曲的8 例,占8.7%,高血压是上肢动脉扭曲的重要原因,考虑为异常高速的血流对动脉壁的冲击,超过周围组织而形成折叠、扭曲。

3.3.5 真性动脉瘤:上肢病变处动脉局部梭形增宽,动脉壁各层结构清楚,为近段正常管径2 倍以上,瘤壁常可见内膜增厚及斑块。CDFI:内见涡流样血流信号,局部流速曲线形态正常,窗口增宽。真性动脉瘤多由动脉硬化所致,有完整的血管壁,局部动脉管径增宽,假性动脉瘤多有明确的外伤,瘤壁与动脉壁不延续,正常的动脉壁各层结构消失,血流紊乱,有时可见进、出动脉瘤的血流信号。本组病例发现真性动脉瘤1 例。

3.3.6 胸廓出口综合征:在患侧肩关节过度外展位的情况下,锁骨下动脉外1/3 处见受压处管腔变细,管径显示欠清晰。CDFI:局部见五彩血流信号,血流速度较对侧明显增高,收缩期加速度时间减少,窗口充填,远段动脉舒张期反向血流消失,可同时伴静脉和神经受压表现,正常体位时血流恢复正常。胸廓出口综合征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5],一般女性多于男性,青壮年多见,但也可发生于>60 岁的老年人[6],本研究中有1例66 岁患者发生胸廓出口综合征。

上肢动脉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有些上肢动脉疾病临床症状不明显,特别是老年人,不易及时发现病变,延误诊断及治疗,CDFI 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上肢动脉检查,方便、快捷、无创,是诊断上肢动脉疾病的可靠方法。

[1] 周永昌,郭万学. 超声医学[M].3 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737.

[2] 韩红,王文平,丁红.正常成人上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12(9):528-530.

[3] 李冰.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定量检查[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4):323-325.

[4] 冯军,沈晓文,吴曙军,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的价值探讨[J]. 山东医药,2008,48(48):79-80.

[5] 陈柏楠,侯玉芬,周涛,等. 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86-299.

[6] 高兴平,陈德松. 老年人胸廓出口综合征得临床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2002,16(2):107.

猜你喜欢

锁骨上肢斑块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右侧锁骨下动脉迷走并起始部闭塞致锁骨下动脉盗血1例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锁骨中段骨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