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2013-04-06

关键词:胡服孝文帝汉化

李 晶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李 晶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在“孝文改制”的过程中,孝文帝显示出一个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改制”是深刻影响的历史大事,是继胡服骑射之后,又一次以和平的方式,以服饰作为文化传诵者而进行的一次成功的改革。

北魏;孝文改制;服饰改革;汉化

“孝文改制”是在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实行的政治改革,又称孝文帝改革。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例由少数民族统治者主持的极其成功的改革,它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和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一、孝文改制的产生及内容

“孝文改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件大事。当鲜卑拓拔部进入中原时,古中国刚刚进入阶级社会阶段,落后的奴隶制度依旧存在着。北魏政权建立初年,当拓拔氏部族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汉族居住地定居下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它的封建化和汉化,但是其自身带入中原的落后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所保留。北魏统治者清楚地看到,必须接受更为先进的文化才可以维持统治,所以“孝文改制”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强化对中原一带的统治。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颁布均田令的同时,还相应颁布了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和土地的私有制。而租调制的颁布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吏治的败坏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同时也会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矛盾,严重影响国家的稳定。所以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既整肃了官僚机构,又巩固了封建帝王的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并且解决都城的交通和敌视部族的威胁等,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并于公元495年正式付诸实施。

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其中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汉姓、定族姓等。

二、北魏服饰改革的历史原因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开始全面推行汉化政策,改革鲜卑族旧俗,其中服饰制度的改革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迁都的同年,魏孝文帝下诏禁胡服,服装一律依汉制,并“颁赐冠服”,通过衣冠礼乐的改革,进行汉化改制。

《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此话看似平淡,实则是一个在中国服饰文化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命题。自夏商周以来,汉族(包括前身华夏族)就不断强调服饰的政治伦理功能。汉族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参加不同的社会活动时,必须穿戴不同的服装,佩戴不同的佩饰。如祭祀天地神灵祖先时所穿的礼服称为祭服;百官朝会所穿的礼服称为朝服;在日常生活中所穿的普通衣服称为常服。每个环节都要分得清清楚楚,不能有一丝的不合礼制之处。

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处于游牧的生活状态,在服饰方面,缺乏文化的积累,被称为“胡服”的衣服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盐铁论·论功》说:“匈奴车器无银黄丝漆之饰,衣素成而务坚;丝无文采裙韦曲襟之制,都成而务完;男无刻镂奇巧之事、宫室城郭之功;女无绮绣淫巧之贡、纤绮罗纨之作;事省而致用,易成而难弊。”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匈奴族的车器等没有繁华的装饰,其只要朴素坚固;纺织品布料及服装等,没有艳丽的颜色和复杂多变的款式,只要求能够合体方便。这种特点的服饰只能够满足生活中的通常穿着需要,而无法成为统治国家的文化手段。北魏鲜卑民族的服饰具有游牧民族的明显特征:窄衣紧身,腰间束革带,左衽箭袖,下身为小口裤子,足蹬皮靴。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其政治制度是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中国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

三、北魏着装习惯演变

胡人多裸俗,鲜卑族作为游牧民族之一其也不例外,袒露是他们随处可见的陋俗之一。因游牧民族的独特生活环境,在蓝天白云映衬的辽阔草原上,与大自然十分亲近,并且是地广人稀,不像以农耕为主的中原内地,人口比较稠密,彼此的交往都要遵循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规范与要求。从两者差异很大的民族文化来看,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如果想统一国家,并且能够长治久安,在改变穿着习惯方面做出改革就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北史·魏本纪第三》中有记载,太和十六年正月:“甲子,诏罢坦露。”魏孝文帝专门下诏取消袒露的习俗,由此可见北魏鲜卑族裸俗习惯的普遍性。禁止袒露本就应该是服饰改革中必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不加更改,则很难提到后面的服饰汉化改制。在《北齐书·文宣纪》中有这样一段话:“(帝)或袒露形体,涂傅粉黛,散发胡服,杂衣锦彩……盛暑炎赫,隆冬酷寒,或日中暴身,去衣驰骋,从者不堪,帝居之自如。”这段话的意思是指齐文宣帝披散着头发,涂脂抹粉,穿着款式颜色奇异的胡服,并随意袒露身体,或者在光天化日之下裸晒,或者在众目睽睽之下袒露着身体骑马……随行的人员大都觉得不堪入目,万般的尴尬,但齐文宣帝却感觉坦然自若,旁若无人。在历史上,齐文宣帝是一个受了鲜卑裸俗影响的汉人,其作为皇帝尚且如此作风,那么就可想而知鲜卑族的裸裎习俗在生活中是多么普遍,平民百姓的着装风貌就更加不难想象。

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改造着装的旧俗,进行服饰改制,对于统治者来讲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自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以来,华夷之辩的重要辨识点就是服饰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对峙的南北双方都称自己为中国,而将对方视为夷狄。在这样的历史经验之上,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统治者,北魏孝文帝进行服饰汉化的改制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北魏服饰制度的改革及全盘汉化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在服饰改革上实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十年(486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这是孝文帝首次穿着上龙袍戴着皇帝冠冕在朝廷上大摆宴席,接受来自诸国使臣的朝贺。孝文帝通过这样的实际行动向各国昭示了改革鲜卑胡服并全面实行汉化的决心。

太和年间,孝文帝在服饰制度改革方面以汉魏衣冠为模式,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在最初时虽然难免有粗疏的地方,但毕竟是冠服制度建立的开始,是服饰汉化在政治伦理中的具体落实。胡服的汉化,特别是建立冠服制度,是北魏立国以来的既定方针,而只有到了孝文帝时期才得到真正的实施。

孝文改制后的品官服饰,与中原魏晋原来的服饰制度已趋于一致。在《隋书·礼仪志六》里,记录了北魏服饰改革的进程。

自晋左迁,中原礼仪多阙。后魏天兴六年,诏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然未能皆得旧制。至太和中,方考故实,正定前谬,更造衣冠,尚不能周洽。及至熙平二年,太傅、清和王怿、黄门侍郎韦廷祥等,奏定五时朝服,准汉故事,五郊衣帻,各如方色焉。及后齐因之。河清中,改易旧物,著令定制云。

《隋书·礼仪志》又有记载:

百官朝服公服,皆执手版。尚书录令、仆射、吏部尚书,手版头复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朝服缀紫荷录令左仆射左荷右仆射吏部尚书右荷七品已上文官朝服,皆簪白笔。正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及武职,并不簪。朝服,冠、帻各一,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皂领袖、皂襈,革带,曲领,方心,蔽膝,白笔、舄、袜、两绶,剑佩,簪导,钩鲽,为具服。七品已上服也。公服,冠、帻,纱单衣,深衣,革带,假带,履袜,钩鲽,谓之从省服。八品已下,流外四品已上服也。流外五品已下,九品已上,皆著褠衣为公服。

北魏孝文帝制定冠服制度的目的就是要用汉族的统治传统,随阶级的不同而把服饰进行等级差异化,并能够成为严格区分政治身份的式样和标志。这种思想在拓跋氏建国之初就已经意识到了,只是由于在战争中穿着胡服更适合骑射打仗,所以冠服改革到孝文帝太和年间才能够开始正式运行。

冠服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时代所必然的潮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做了先天下之声的引导者。很多史书都记载了北魏之后的冠服汉化趋势,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提到,北齐君臣虽平素多穿胡服且颜色形制各异,随各人所好,但在最隆重的正月初一朝会时,仍需穿正规的朝服。

北魏孝文帝根据前人的历史铺垫,在冠服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及对北魏服饰进行汉化改制过程中成为了真正的实施者。鉴于之前冠服制度建立的艰难与迟缓的历史经验,孝文帝决意服饰全盘的汉化,是因为其看到游牧民族本身所具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虚荣心会影响服装的改制进程,所以孝文帝做出了实际的举措来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全面的汉化过程特别是服饰的汉化,并不是很顺利的。特别是以鲜卑族执政者的身份让全体官民放弃自己民族的服饰而改穿汉服,这与任何一种改制一样,在最初阶段是很难被接受的。在《南齐书·魏虏传》中记载,考文帝刚刚迁都到洛阳时,太子拓拔恂内心尤其不高兴,他一心只想回到故都平城。拓拔宏把汉化服装赐予太子,太子都偷偷地将其撕裂毁坏,并穿着鲜卑服饰编着头发。可见拓拔恂作为太子是服饰汉化政策反对者的代表,他所表现的固执是很强烈的。然而在历史洪流驱动下,少部分人的反对并不能够阻止服饰汉化的步伐。孝文帝推行改制,其中服饰改革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全国的服饰自然而然的汉化。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时,他还监督平民百姓的服饰汉化的实践进程,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这种为发展经济文化并稳固国家统治的风貌,让我们联想到赵武灵王“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的格言,北魏孝文帝确实是历史上一位将服饰改制进行到底的人物。

五、结语

北魏“孝文改制”的成功,说明服饰的发展,不仅仅是纵向的传承和沿袭,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横向的变革与改制。可以这样说,前者是历史积习的沿续,多出于惯性思维的保守,而后者则是因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产生碰撞与交流,从而推动创新。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4]张金龙.北魏政治史(七)[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

[5]王东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补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5-9.

[6]金大珍.北魏都城洛阳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洛阳伽蓝记》研究之一[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37-39.

〔责任编辑 冯喜梅〕

Reform of Dress in Northern Wei Xiaowen Restructuring

LI Jing
(School of Art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uoba Hong,the Emperor of Northern Wei,was a person with rare gifts and bold strateg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Xiaowen Restructuring,which was a great historical event with profound influence and a successful reform with dress as its signal after"Riding and Shooting in the Hu People's Dress"

Northern Wei;Xiaowen Restructuring;reform of dress;hanization

J523.5

A

1674-0882(2013)02-0110-03

2012-01-28

山西大同大学校级青年科学研究项目(2011Q20)

李 晶(1980-),女,山西大同人,助教,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胡服孝文帝汉化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迁都前发生了什么?
浅谈唐诗中的胡服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胡服东来①
再議胡服騎射
论金世宗时期汉化与旧俗的关系
孝文帝的宽容
浅谈唐朝女性服饰
孝文帝的两碗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