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钢琴教学为例谈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3-04-06石敦岗黄晓东
□石敦岗,黄晓东
(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来自就业的压力,二是来自社会对大学生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1]。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需求趋向的变化,应用能力的强弱逐渐成为衡量学生知识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尺。高校也不例外,这个能力也直接变成了用人单位取舍学生的先决标准。所以,在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了人才培养的一种基本的、必须的要求,而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手段、培养标准也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研讨话题。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性
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具有什么特性?学校现行的培养体系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2]。徐州工程学院的宋思运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五个特点:一是创新性,二是能力性,三是复合性,四是实践性,五是市场性[3]。也就是说,培养的人才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直接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或者是文化事业中,心里知道该怎么做,手上有能做事的技能。它的特点是有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掌握了主要专业技能,对本专业的相关支撑学科的知识也有一个相对全面的熟悉,同时对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的生产、生活实际状况比较了解,而自己也已经具有了应用科学基础理论和生产生活技能的手段,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针对社会需要进行再学习、再创新。
从学校层面来说,现行的人才培养主要在培养目标、教与学关系等环节上存在许多问题,培养目标上对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要求不够明确,教与学的关系上采用的是教师主宰作用,普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和照本宣科办法进行教学,学生自主和参与作用过轻,被动学习、被动应考,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缺失等等[4]。鉴于以上种种现象,可以说,普通高校现有的培养体制和教学体系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推动、不是倡导,而是阻滞。所以,改革现行培养体系,重新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重新设置人才培养的模式成了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出口畅,进口旺”,这是人们都懂的一个道理,只有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瓶颈问题,高校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
二、钢琴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从钢琴领域来讲,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已经掌握音乐基本知识、钢琴演奏技能,基本掌握其支撑学科如伴奏、即兴配奏、合奏、钢琴教学法等的相关知识、技术、技巧,熟悉其应用领域的发展状况,同时能将上述知识直接用于钢琴领域中的各行业去,并且能以一专带多能,以钢琴为支撑点,带动一个面的发展,比如群众音乐活动、音乐编辑、音乐教学、音乐创作等。那么,大学生中的钢琴应用型人才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第一,演奏能力。演奏能力是学习钢琴系列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演奏能力中,应该包含演奏各种风格作品的能力,演奏各个时期作品的能力,以及对具有各种风格特征的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和再创作的能力,还应该包含具有一定程度的技能性、技巧性内容的演奏能力。
第二,对钢琴演奏的支撑学科的知识技能所掌握的程度。在这些支撑学科中,和演奏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伴奏和即兴配奏了。伴奏主要是指在别人创作了伴奏的乐谱,只需伴奏者按照乐谱进行弹奏,同时能和歌曲演唱或器乐演奏的人很好默契地配合,这可以是临时的照谱演奏,需具备一定的视奏能力,这种乐谱大多是线谱,钢琴演奏者的二度创作空间是有限的。而即兴伴奏主要用于简谱歌曲中,指钢琴弹奏者在接触歌曲乐谱的同时,通过头脑中对一系列内容的分析反应,即兴地弹奏出来,这不仅涉及演奏技巧、和声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演奏的瞬时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即兴伴奏的学习者在开始时就应该特别重视基础学科的灵活性学习,要注重看、听、思、仿、练的结合。
第三,钢琴的教学能力。钢琴教学有着较深奥的学问,它包含教材选择、教材搭配、学习者的心理生理特点、知识的进阶、常见问题的解决、疑难问题的处理等等。要比较灵活的掌握钢琴教学法,获取钢琴教学的能力,就要了解习琴者的各种特点及学习目的,灵活选取钢琴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处理。
三、改革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实用型人才,不实用就根本谈不上应用。实用型人才不是从书本中读出来的,应该是经过大量的实践培养出来,并且与毕业时的社会需求刚好吻合,这才是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实用人才的培养不是在培养过程中的实用,而是在应该用时刚好可以适用。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解决的是体系问题,没有一个好的、符合培养方向的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是空谈。
除了敢于在教学体制和培养体系中能够进行及时调整和大胆“动刀子”外,这个体系还应该包含一系列的如顶层设计中的前瞻性、人才培养方式与途径的设置、人才价值的评定、教学场所的选择、社会信息的反馈收集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前瞻性、培养方式与途径设置以及人才价值的评定。
第一,前瞻性问题。这指的是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者不能看到经过几年培养历程后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使人才培养的过程与实际人才需求的时机脱节,造成培养的人才往往不是不实用,而是过时了。在现实中,大家也都基本上发现了供需脱节的问题,但根据需求调整了培养方案等一系列内容后,还要经过几年的实施,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必须面对实际市场所不需求或需求市场已经饱和了的尴尬局面。再则,我们的教育者,大多知识是从书本中得来的,实践经验很少,大多没有具体的实践经历,更没有进行多少的社会调查,普遍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也不能够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减弱,学生学习本身就有很大的盲目性,加之教师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闭门造车”也就在所难免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学生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挂钩,学校与社会接轨,做好社会信息反馈收集工作,教师大量参与社会实践,吸纳社会人才参与实践教学,实行开放式办学,让整个培养过程始终处于社会的关注下,让学生始终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用社会需求决定知识取舍,让社会需求促进人才的培养。学校需要主动和社会、中小学、企业进行联系并保持一种稳定关系,组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造就适宜的实践环境和机会。
第二,设置培养方式和途径。培养方式和途径的设置是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人才培养不能始终停留在教师讲台讲课、学生带耳听课的局面,这样,不管怎样去提高讲课质量,学生怎么样认真听课,知识可能会永远局限在书本中、课堂上、试卷里,培养出的人才最多是一个知识型人才。社会需求是活的、多变的,我们的知识也就不能是死的,必须能够灵活多变,要想让人才跟上毕业后的社会需要,就必须能够让学生具备再学习的能力,而再学习能力的提高实质上就是一个灵活学习、善于学习和能力拓展问题。
就钢琴的人才培养而言,教师应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解决其知识的多样化问题。在弹奏技能学习的同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实践练习要求,而学生则从以掌握技能为目的实践中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逐步扩展知识面。在教学体系中应以每课时为单元,将知识技能的传授、辅助课程的学习、知识的思考与发挥、实践的学时安排相结合,让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应用,具体可采用下表所示的安排:
从上表可看出,教师在进行一个学时的教学后,必须有相应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这一系列内容的消化,最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还对其知识面的扩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一些实用型的内容如视奏伴奏问题、教学指导问题、知识总结问题、自学问题等也进行了学习,在此基础上,每隔一段时间,可组织进行舞台实践(如独奏、伴奏)或观摩实践,还可进行有学生参与的公开课教学,待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增加伴奏配奏课程、合奏课程,到稍高级阶段后增加大量的舞台实践课程、伴奏实践课程、教学法实践课程等。此外,课程体系中,还应当把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分阶段进行纳入。在学生入学不久进行社会调查,可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在适当时候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差距,及时调整,弥补不足。
除了培养基本素养外,还应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拓展,以满足以后自主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主要是指在掌握钢琴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能将有关的其他科目的内容与钢琴进行结合,如视唱曲目的自弹自唱、歌曲创作的多声写作等等,使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能活学活用的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第三,合理进行人才价值的评定。对人才价值的合理评定主要就是要解决衡量标准问题,这是从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实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转变的观念。良好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含对人才价值的评价内容,它包含人才衡量标准、学生成绩结构、评定成绩的方式方法等问题。实际上,科学合理的成绩评定系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可以促进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的提高。在制定考评体系中,应把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检测及社会评价情况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对各教学环节的检查,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成绩的评定应由多部分组成,不能“一弹定终身”。在成绩评定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量化考核指标,明确、规范整个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评分标准,结合实践环节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
“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有一定的动态性,其动态形式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及人才需求市场的多样性决定”。[5]我们必须具备极其强烈的市场意识,摆正理论知识与应用型能力培养的关系,重视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积极探索教学的方法与质量评价,构建适合开放教育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服务。
[1]卢宁,陈雪梅,丁小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7,(2).
[2]汤道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4).
[3]宋思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1).
[4]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5]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