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偏离的反思
2013-04-06黄娟文
□黄娟文
(太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和本质是好的,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拥护党的领导,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境界。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些大学生因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在价值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偏离呈现的特点
价值观是一定时期的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部分大学生在树立价值观时发生错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导致个人道德出现严重滑坡。这都直接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一)忽视集体观念,个人主义倾向抬头。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等也发生了变化。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的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部分大学生陷入严重的个人主义,只注重索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金钱和名誉,有的还把“赚大钱”、“升高官”等作为人生幸福追求的标准。忽视集体主义,导致个人主义倾向抬头。
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中不断完善,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以深刻影响。这就促使他们渴望拥有独立自主的意识,自由发展的观念,他们不再压抑自己,渴望与别人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竞争,开始重视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种自主意识的发展并没有按照最初的模式向前发展,再加上缺乏老师们正确的引导,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出现偏移,忽视集体观念,导致个人主义倾向抬头。
(二)诚信缺失严重,责任意识逐渐淡薄。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总体来说还是好的,作为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诚信本应是他们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石。但还是有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时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据有关数据分析,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各经办银行因此暂停了不少高校的贷款业务,列入银行“黑名单”的高校起码有100多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也逐渐淡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早已置之脑后。在处理权责关系上,他们对自己权力非常重视,但在责任的履行方面则明显不足。大学生自己本身都感觉到自己最缺乏的是责任感,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更体现出责任意识危机亟待解决。他们还没有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育之恩,就以生命的结束来逃避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对于生命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最极端的表现。
(三)铺张浪费享乐,抛弃艰苦奋斗精神。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成果,但时刻不能忘记艰苦奋斗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部分大学生却认为生活条件富裕了,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他们错误地认为,艰苦奋斗是困难时期所提倡的一种精神,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已经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了。
(四)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质相对薄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大学生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全国各高校也已经逐步将普法教育纳入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并不理想。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往往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对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不予重视,只是考试前搞突击、应付了事。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们不能够把法律基础课学好,也不会有扎实的法律基础。淡薄的法律观念使得大学生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体会不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他们合法权利的保障作用。
二、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离的原因分析
(一)新时期我国教育机制存在弊端。教育是一国长期发展的根本。近几年我们对教育方面的“改革”却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的偏离。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健全,长久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方法缺乏实践性、时效性、层次性,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教育形式匮乏、教育手段落伍;从本质上缺乏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具体机制。摆脱中国教育的现实危机,最迫切的是必须尽快解决全民“集体失望”现象,树立“国家教育价值观”。
(二)教师天职失位,年轻教师素养不过关。一所大学,教师担负着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教学工作的双重任务。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搞好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天职。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大多数教师还是能坚守岗位,对教学认真负责的,但部分教师并没有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学中来。科研成果多与名利相联,教学质量无人过问,在教师队伍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重名利、轻职责的倾向。很多老师缺乏上课的热情和激情,仅仅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一种教育产业化下的服务而已。
(三)各种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与新媒介传播的负面导向作用。在商品大潮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是他们争夺的重要阵地,他们通过各种传媒渠道,利用各种机会,将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播进来。而大众传媒日益壮大和繁荣,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明显增强。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功能,更多来自负面导向的作用使大学生价值观迷失,产生了一系列对教育起阻碍作用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过分迎合青年学生的特点,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大众传媒的负面导向,助长了大学生的不良心理。
(四)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和文化认同感的缺失。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从日常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公共场所的行为举止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习惯,就可以看出这个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特征和道德水平。如果当地的文化开始衰落,人们不再看重这些遗产时,原本的文化认同感就会逐渐消失。外来的一些文化或是价值观念便开始迅速的漫延过来,充斥着整个社会,侵袭着每个人。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没有完全衰退,新来的价值观却着急想进入每个人的头脑之中。这时,尤其是年轻人,开始迷茫,一种非典型性迷茫。这种迷茫不是人生转型期的迷茫,而是价值观的迷茫。从而开始向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发展,走向极端。疯狂的追逐名利,迫切的渴望成功,做梦都想着一夜暴富等。
(五)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大学阶段犹如一个青涩的苹果,是一个人的心理介于成熟与未完全成熟之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更存在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他们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事焦点,热心参与学校各项活动;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过分的表现出强调个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学会关心他人,缺乏与别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更缺乏对于社会的思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只懂得索取,不求奉献;由于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社会生活阅历有限,他们不能够合理及准确地谈论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只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很少学会考虑社会责任等。加之高校和家庭之间缺乏对大学生道德评判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特别是新时期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与大学生所接受的一些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冲突,使得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评判。因此,当大学生面对社会的大环境、面对周围一些人的所作所为、面对社会丑恶面时就容易感到困惑,容易将所观察到的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本来面貌,乃至从根本上动摇他们自身尚不稳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做一个高尚的人。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大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力度,因此必须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从新时期大学生品德素养及表现状况着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有实效性。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培养,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新时期大学生道德品德的全面发展,给大学生传输先进的理论知识体系。首先是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神圣感,弘扬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要坚持理想信念导向,倡导健康的价值。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力量。最后要发扬和传承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人类社会先进文明的成果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要结合时代精神积极地加以继承和吸收。
(二)净化生活环境,宣传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首先,优良的物质环境,能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有利于净化学生心灵,推动校园良好学风的养成。无论在校园环境的整体规划和建设物的设计上,还是在景观设计摆放上,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应按照“简洁明快、自然和谐、典雅宁静、富有文化气息、与时俱进”的要求,使美丽校园成为大学生谈心、休息的场所。其次,优雅的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重中之重。高校理应在学生系列活动中进行形式多样化的价值观教育宣传,如开展大学生价值观主题班会、演讲、文艺演出晚会、辩论赛抢答等活动,使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日常校园学习及生活中接受其熏陶和感染。同时,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楷模,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应进行相应的教育,使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体系。高校工作者可以安排从理论及实践的各个环节着眼,如:举办专题性心理健康课题、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咨询宣传活动等。这不仅是培养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更是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在价值观教育引导过程中,既要强调外部教育又要注重自我教育。社会实践,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适应社会、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十分敏感,但了解不够,认识不深,很容易出现偏差。带领大学生走出校门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如参加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以困难家庭为重点开展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留守儿童义务家教等丰富多样的志愿者服务;开展保护环境、社区老年服务等方方面面的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的实质,使学生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实践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体验荣辱,锻炼意志。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统一。
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不良社会风气和舆论导向影响下,已向“世俗”低头。新时期大学生已不是在大海里迎风远航,而是在随波逐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应包括“尊重社会的契约关系、具备诚信品质、树立社会责任感、对法律和道德规范敬畏和尊重、具有自律意识和精神”。因此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国家教育观,建立适合于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端正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那么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无论什么思潮来袭,我们都会有能力在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向着我们想要的世界更进一步,不断前行。
[1]邬承斌.对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哲学反思[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
[2]刘溜.全国大面积停贷国家助学贷款走到十字路口[EB/OL].(2004 - 05 -14)(2008 -05 -01).http://learning.sohu.com/2004/05/14/25/article220122550.shtml.
[3]木子冰.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1—07—15(4).
[4]张廷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重建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2006,(24).
[5]吴永胜.浅谈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3).
[6]光明日报.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EB/OL].http://www.sina.com.cn 2001/06/20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