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政治文化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研究

2013-04-06王树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政治文化

□王树平

( 山西省经济信息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超过42%的世界平均使用水平。伴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勃然兴起的网络民意开始通过更为开放的表达渠道彰显其独特的影响力。本文初步探讨了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对于传递正能量的网络信息,促进法制化的网络行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一、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

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的互联网革命,把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信息化、网络化已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在此大背景下,网络政治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笔者认为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包含以下方面:

(一)网络政治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因特网(Internet)。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讯方面最大的变革,它是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透过计算机界面进入网络社会。所谓网络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而是基于因特网的社会。借助于因特网的网络空间而建立的网络社会,是不受某一集中权力机构管制的条条框框束缚即可运行的社会。[1]

(二)网络政治文化本质上是阿尔蒙德政治文化的网络版。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和理论奠基人、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关于何谓政治文化的经典解释影响甚大。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2]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时代孕育的一种新型政治亚文化,是阿尔蒙德提出的政治文化概念的网络版。

(三)网络政治文化特指内化于网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阿尔蒙德所说的政治文化强调的“仅仅是使用文化概念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即对社会对象的心理取向。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被内化(internalized)于该系统居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3]实际上,在阿尔蒙德以后的各种定义都没有偏离最初划定的基本范围。根据文化结构的层次理论,按三分法,可以把文化体系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政治文化不存在物质形态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本身并不是政治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的转换过程,即政治制度的内化,才能纳入政治文化的范畴。政治文化对应的是文化概念的精神层面,而且仅仅是对政治体系的心里取向。

(四)网络政治文化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并与现存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网络社会特有的多元、对立(矛盾)、融合的政治文化现象,使得网络政治文化呈现出各种思想相互对立、相互较量、相互影响的矛盾规律。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由现存政治体系“孕育与塑造”的政治文化被称为主流政治文化,决定着网络政治文化的走向;网络社会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网络政治文化对现存政治体系、政治文化产生反作用。

二、网络政治文化的特点

网络政治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所不具备的,因而也就成为网络政治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另一个是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特征。从这两个角度考察,网络政治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数字化和高科技性。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因特网上传送的是二进制数字的信息流,即网络政治文化的载体是数字,是一种彻底的数字文化。

高时效性。在以追求速度为目标的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传输变得快速、及时、同步,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化、瞬时化和自动化。网络政治文化在文化传播上的高时效,加速了其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开放性和交互性。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总是与“对等的、无中心的、无管理的”组织设计思想捆绑在一起。在网络社会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交流,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相互交流、表达诉求和释放情感的需求。

虚拟性。网络还不是完全的实名制,网民具有现实和虚拟两个身份,并扮演着不同角色。

多元性。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事实。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彩多姿的人类文化。中国与世界融合及社会多元化程度的加深,加剧了抢占网络政治文化制高点的竞争。

层次性。网络社会政治态度的分布状况为,主流政治文化、亚政治文化和次级政治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个次级文化,对网络政治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融合性。融合是文化的一种自然属性,是从旧事物变异成新事物的内在张力。就像印度佛教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满、回、蒙各民族在中国文化的同化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化”一样,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加快“中华文化现代化”进程。

个性化。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按下鼠标表达意见,特别是微博作为一个彰显草根百姓和各类人士的个性色彩的平台,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发动机和主力平台。

此外,还有其它一些特点,例如:平等性、知识型、权力分散化等[4],不一一而论。

三、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

以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作为物质基础的网络政治文化,受到经济、社会、政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环境。政治因素与网络政治文化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深刻,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一)现实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影响。政治体系主要是通过政治结构和政治角色对网络政治文化施加影响。例如,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开微博,都显示了政府相关部门和主流社会代表对网络行为和舆论走向的高度重视。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产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际上就是要求弘扬主流政治文化,引导网络政治文化健康发展。

(二)网络政治文化对现实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的反作用。网络社会的多元、复杂性,对网民在现存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环境中早已形成的政治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一方面,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鉴别能力,强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政治制度的认同和政策法规的支持,促进网络政治文化释放出与主流政治文化一致的正能量。例如,网络参政议政、网络反腐等。另一方面,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自我防卫机制的发挥,多种政治文化冲破禁锢和束缚,相互激荡、相互冲击,必然会对现存政治体系、政治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导致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就像埃及巨变,原因之一就是社交网络政治化。

(三)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大致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政治活动——网络政治文化。政治体系“孕育与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决定着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换句话说,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可以从网络政治活动当中寻找答案。下面从网络参政议政、政治社会化、网络治国理政等方面,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探索性讨论。

1.形成参政议政倾向较强的文化。中国的两会扮演相当综合的角色,它们既要履行宪法规定的职责,也是中国民主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近年中国社会出现官方以外、自下而上的民主推动力,它的主要表现场所是互联网。两会越来越开放,展示了与这股民间推力的对接能力。它的意义绝非技术性的,而是政治上实质性的。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意味着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从2010年起,微博走进两会并与两会结下不解之缘,中国的两会产生了质的变化,民众的参与度极大提高。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等媒体都运用官方微博与广大网友进行互动;直接参政议政的代表委员们,也利用微博“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直接发帖征求建议;更多的普通网友,则在微博140字的空间里写下了他们对“中国梦”的期待。

在互联网时代,在人人都拿起麦克风说话的时候,许多“意见领袖”应用诞生。目前,差不多各种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都能在互联网中找到本阶层的“意见领袖”。网络舆论看似亿万网民在发声,但核心环节是这些“意见领袖”在设置议程、掌握话语权。今天,能与网络“意见领袖”平分秋色的,是传统媒体,出现传统媒体与网络社区“两个舆论场”融合的趋势。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多层次的公共领域,有助于公民社会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2.成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接受政治文化、制度规范并使自己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5]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之一,人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PC互联网、微博获取政治信息,进行政治学习,培养参政议政的兴趣,提升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形成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念,训练政治能力等。面对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冲击,传统媒体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直面社会热点,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发出主流声音,扩大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引导网络舆论。同时,要把网络的运营和使用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保驾护航。在网络立法中,应在政府管理与公民权利之间,在公共秩序的规范与个性化体验之间,找到利益的平衡点。作为一块公民素质的训练场,网络应当成为人人皆能参与的舆论场所,成为监督制约公权力的强大阵地,成为安全、有序、开放与自律的交流平台。

3.成为治国理政的新平台。互联网拉近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网络问政、社会治理、电子政务、网络反腐等网络政治活动催生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在网络问政方面,只要是涉及到重大民生问题,出台政策、法规,政府都在网上发布信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把微博使用作为办公习惯,积极了解、回应群众意见和建议,让每一名公民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其次,在社会管理方面,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上,网络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用官方微博积极发声已经成了很多党政机构的“规定动作”。政务微博不仅在突发事件中及时报道事件进展、增加处置透明度,还发挥着宣讲政策和便民服务内容、营销政府亲民形象的作用。

再次,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满意度的新窗口。政府门户网站是人们直接同政府打交道的电子窗口,对政府的认知和评价是在事务办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网上办事效率,以及信息反馈的及时性,都直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也关系到人们对国家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半传统、半信息化”状态,亟待建设一个强大的“网上超级政府”,更好地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最后,网络成为群众参与反腐斗争的新途径。网络反腐现象是民众监督意识日益增强的反映,与政府的“断腕式”反腐决心相呼应。固然网络反腐中尚存有情绪化、非理性和侵犯公民隐私权等问题,但网络反腐的成效和威力还是有目共睹。随着我国信息网络相关立法不断完善,以及公民整体法制意识的提升,互联网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渠道,必然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

网络政治文化引发了政治社会化从封闭到开放、被动到主动、现实到虚拟的嬗变,彻底开启了人们思想的闸门,荡涤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网络政治文化是有国界的,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中国的网络政治文化必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英]巴雷特.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M].徐湘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孙兰英.全球化网络化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