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2013-04-06吴静祎闫琳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生活

□王 帅,吴静祎,闫琳琳

(1.太原警官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2.河北工业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130)

一、前言

2008年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中国的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在“后奥运时代”,如何以奥运会为契机,推动中国大众体育发展,让体育真正走入大众生活,实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从“金牌强国”向“体育强国”转化,推动体育社会化进程,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问题。日本和韩国借奥运东风,将体育发展重心转向国民体育,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国民体质各项指标“止跌反弹”并持续走高,值得借鉴。体育生活方式指出了中国体育社会化进程的未来走向和策略选择。资料表明:体育生活方式在中国尚处在萌芽阶段,相关理论有所报道,但具体实施方案还有待于深入探讨。本研究将学校、家庭、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并在家庭与社会中开展与传承”,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可持续的互动循环,并分别建立实施机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理念及具体实施方案,希望能为推动全民体育做出一些帮助。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翻阅了2005年至今的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章,相关的博士、硕士论文10篇,对现阶段内的体育、运动以及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作了深入调查和了解。

访问法。通过访问法对学校学生、生活社区成员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访问,初步掌握大家对运动认识的情况、对运动目标的明确与树立、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内容、目前的生活方式状况以及未来趋势等相关数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生活方式的含义。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体育生活方式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人们依据主观愿望用可获得的体育资源来满足自己维持和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体育生活化,即体育活动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作为手段的体育与作为目的的体育的高度统一,最终实现提高人的机体健康水平、丰富并充实人的闲暇生活。将人类自身作为最终目标,为使人类仍以人的属性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必将主动地使体育进入生活,与自己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密切联系。

推行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研究。人类死因构成百年变迁的数字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据当代人类死亡大半以上的原因。2006年度WHO年度报告:2005年全世界死亡的5800万人中,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估计数字为3500万,心血管疾病为首要死因,占2005年全部死亡的30%,其次为癌症(760万人)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10万人)。美国2002年度的死因构成报告中,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占到60%以上。我国2001年北京等36个城市的前10位死因中,NCD占86.13%,前4位的病种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与呼吸系统病。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人类的日能量摄入不断增加”和“运动缺乏症”是现有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改变饮食结构,积极投入体育锻炼,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的手段。理论与实践证明: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像肥胖、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提高各种适应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社会关系。1996年7月,美国政府在白宫发布“关于体育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的政府报告:参加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是完全可以改善体质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调:积极推进体育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赋予体育生活化的时代特征的新使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至2010年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争取在2010年使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0%。”

我们的现状调查表明:企事业单位调查发现,北京奥运会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从一年前的10%提高到40%,其中教师增长的比例稍高。生活区调查表明,老年人和青年人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提高,且明显优于中年人,但方法单一,没有体育专业人士的系统指导。高校的调查表明,一、二年级学生各项体育锻炼达标指标增长较快,三、四年级因无体育课而下降,中小学体育课课时不足。总之,奥运会的政策导向和大力宣传,国民理念转变,对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对体育更加重视。据网上一项“跟以前相比,奥运会后你是否会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的调查表明,接近50%的民众,愿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更多参与体育锻炼。而奥运会后,各种场馆设施也推动了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已经达到了42万,使体育生活方式更加可行。

体育生活方式的途径与方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健身格局,是一种针对在校学生、家庭成员、社会三个群体的体育生活方式体系,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一体系在横向上并行,在纵向上以学生为起点,带动家庭健身,并在步入社会后传承和发展以前的运动模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学校体育生活方式的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应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摆脱出来,以增进建康、增加知识、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与终身体育习惯为目标。通过分析数据,从得到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有超过五分之四的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是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中学到的;有至少一半以上的人现在参与的体育项目和上学时候参与的一样。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为社会体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不够合理,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重新定位,以传授体育健身的“三基”以及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根本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开放性,走出校园,积极主动地与家庭、社区加强合作,形成公共体育网络,为广大学生提供持续广泛的体育参与的条件与机会。

学校体育工作,主要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组成。体育课是掌握相关体育锻炼知识的一种手段,真正将体育运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学生将运动穿插在课与课之间、学习的间隙之间,真正做到劳逸结合。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和课外自由活动,早操可选择广播体操或慢跑等形式,课间主要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如体育游戏,自由活动项目和方法更随意,但也要有专人负责。这些都需要学校与体育部门协调,制定出比较适合本校教学特点和学生个性的体育锻炼模式,一方面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认识,另一方面以合理有效的措施强制学生进行,以期达到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效果。

体育课始终是学生掌握从事体育锻炼方法的最主要的来源,体育课的质量决定未来一代人从事体育锻炼有无方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然而现实是,中小学体育课缺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健身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理想,必须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开展了六次大规模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它记载着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变化的路程,大致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发展趋势。最近一次2005年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低血红蛋白等常见病检出率继续下降。与过去的相关调查结果比较,学生肺活量水平和体能素质仍呈继续下降趋势。其中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爆发力及力量耐力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耐力素质水平则连续二十年下降。其中,7—22岁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学生对健身类、健美类、娱乐类和球类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学校应多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教学和活动场所。体育课上,教师应教授学生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必然联系,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养成,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整体宗旨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终身体育服务,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以及专项技术的练习方法,并逐渐过渡到学生有能力运用已有知识,独立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应能够独立制定运动处方,使其成为体育生活方式的先行者和主力军。

2.家庭体育生活方式的实施方案

作为家庭体育生活方式,一般更倾向于随意性,青中老三年龄段相互影响与促进,在奥运热情向健身实践转化的过程中,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运动,选择的锻炼方法可选择健美操、有氧健身操、瑜珈、气功、武术等。从时间上看,一般早起安排晨练,下午安排有专门场所的体育锻炼,晚饭后自由活动。晨练指早起后早饭之前的约半个小时的时间,场地可在室内或室外,多做伸展性练习,以活动筋骨为目的,以有氧运动为主,时间一般不宜过长,约半个小时即可,还应视个人身体状况而定,强度不宜过大,以保持在微汗的状态,若从心率角度判定,应在120-160次/分。运动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由于各国医疗保健费用的增加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针对老年人骨质脆、易骨折,且骨质疏松症较多,应加强柔韧性练习,比较适用的运动项目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或长走)、慢跑等。

3.社会体育生活方式的实施方案

当人们走出家庭,学生走出校园,除了延续学校体育的运动方式,还可参与体育俱乐部、体育旅游、社区体育的新模式外,基本包括了所有的厂矿、团体、机构、私人或政府组织的大众健身的体育专门场所。从健身绩效的视角讲,如果组织体系再继续完善,居民体育文化素养再继续提高,体育基础设施水平再加强,是可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的。但存在的问题太明显,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诸如体育俱乐部、体育旅游等,不是所有居民都能消费得起,只能构成社会体育的一部分,而社区体育占有较大的比重。我国居民只能在现有水平上发挥创造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事的项目可以是参加集体舞蹈、太极拳、健美操等简单的节目,也可以先在俱乐部作较少的投资,俱乐部是目前社会特殊的社会体育细胞,有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进行科学的体育健身锻炼,等到掌握了基本的方法手段后就可以自行安排那些健身练习了。体育旅游作为一项体育产业出现在现代社会里,必定有它的经济效益可言,项目可选择滑翔、跳伞、热气球、登山、郊游、滑雪、划船、冲浪、帆板。但普通大众可以进行就近的短暂的爬山、游泳、郊游等简单项目。社会体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归根结底就是能让所有人在所有的场所都能拥有健身的场所和方法,只要理念达到一定的水平,即使在办公室的休息时间也能实现,任何人都能做到。

四、结论

体育生活方式是符合“大众体育”与“终身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借此奥运契机,使体育更加深入大众生活,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并在家庭与社会中开展与传承”,形成可持续的互动循环,为推动全民健康水平提供依据和保障。

根据“体育为大众”的宗旨,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大众体育的发展,制定体育促进法规,投资建设群众体育场馆,以法令形式硬性规定全民锻炼日、学校体育课时和必修体育项目,有计划地组织全民性的体育活动,转变发展观念,从娃娃抓起,使体育生活化,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水平。

[1]闫秋霞.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8.

[2]张雄.关于我国体育生活化实现条件的初步探讨[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宋冬寒.大连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4]刘占平.豫北地区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牡丹江市: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

[5]周丽萍.我国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6]周丽萍.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挑战与突破[N].中国体育报,2011-09-16.

[7]罗艳春.长沙市高校女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生活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016体育年
生活感悟
我们的“体育梦”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