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娄底与长株潭产业对接的路径分析

2013-04-06彭一伶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娄底城市群经济

彭一伶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娄底417000)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城市群建设已成为一种新趋势,而城市群的产业对接又发展成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呈现出新特点。娄底市属于湖南省以环长株潭三市(指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简称“长株潭”)为中心城市的次中心城市,与长株潭构成城市群。娄底与长株潭三市空间接壤、资源互补、人员相亲,只有主动对接并合理融入长株潭,才能够有效参与其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要素配置和产业分工,才能为娄底缩小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赢得新的契机。这就必须对娄底与长株潭的产业对接所面临的机遇、挑战等进行历史、现实和未来过程的纵向分析。

一 娄底与长株潭产业对接的必要性

产业对接也就是产业转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也是落后地区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与扩大产业生产规模的必然趋势,是优化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长株潭在“两型”社会中发展较快,又处中心城市,娄底必须依托与中心城市的产业对接以提升自身的产业水平。

(一)实现十八大战略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党的十八大对于调结构、转方式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增加和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长株潭正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中建设“两型”社会,并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娄底作为城市群中的次中心城市,只有在产业对接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的升级,才能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才能摆脱娄底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维持低质量经济增长的模式。

娄底作为中部地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大与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对接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地区和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片区的扶持政策,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这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从产业布局的层面顺应中部崛起的需要。

(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为娄底融入长株潭“两型”城市群的产业对接提供了战略机遇。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娄底是以资源初加工产业为主的城市,高碳排放是城市的基本特征。低碳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将促使娄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产业选择上主动对接碳排放相对较低的长株潭,实现经济增长从高碳化向低碳化演进。

随着国际市场的日渐萎缩,调整产业结构,建立清洁型城市,进行技术创新,扩内需等,已日益成为娄底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2]。这与城市群中次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产业对接的政策必要性相吻合,在客观上对娄底与长株潭产业对接提出了要求。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面对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各国都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新的源泉将更多的来自技术创新,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娄底融入长株潭“两型”城市群的产业对接带来了技术机遇。

(三)“四化两型”战略实施的需要

将“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拓展到环长株潭城市群,要求形成“两型化”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城市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等,“两型”成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最鲜明的时代主题,而产业的“两型化”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娄底作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在环长株潭城市群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理应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内的优质资源如人才、资金、技术不断积聚,作为次中心城市的娄底如果不在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等方面积极主动对接长株潭,则势必在产业发展上拉大与长株潭的差距。当长株潭完成“极化”进入“扩散阶段”时,较大的产业发展悬殊将导致娄底在接受长株潭经济辐射时,丧失与环长株潭城市群次中心城市的竞争力。

二 娄底与长株潭产业对接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娄底融入长株潭“两型”城市群并与长株潭的产业对接,有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纵观其发展,可以透视娄底在产业对接上的前景。

(一)摸索时期的产业对接

在全国计划经济时期,娄底利用“三线建设”机遇,又据地处内陆的地理特点和拥有煤炭、有色金属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起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地方骨干企业,成为了湖南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此后,在“全国全省一盘棋”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娄底实际上成为了湖南省乃至全国的“资源棋子”,依托国有工业企业,以低于资源本身价值的价格,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输送能源原材料,从而与长株潭形成了单向输出的产业协作。这种贡献型、服务性的产业协作和资源向外输出的产业分工,虽然促进了娄底以煤炭、钢材、建材、有色金属为主的重化工业的发展,但这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造成了娄底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营经济的生长和排斥了轻工业的发展,从而造成地方经济自我积累能力弱、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的状态。娄底建设的一大批效益低、积累能力低、扩大生产能力低的重化工业企业,生产了低附加值的资源型产品,为长株潭的发展提供能源与原材料,但是,也呈现出效益的片面性、环境的非友好性、可持续思想与文化的缺乏性、生命周期思想的缺乏性等特征。

(二)发展时期的产业对接

19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娄底与长株潭中心城市的产业对接处于发展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娄底市政府和企业逐步意识到“贡献型”对接的边际收益递减性。为追求产业协作中更大的边际效应,开始强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出比较优势[3],主动承接长株潭等地的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打造新型能源与原材料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相继申报并新上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比较优势发挥得比较好的项目,在为全省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增强了娄底的产业实力,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就业,是一种娄底与全省“双赢”的对接。

(三)成熟时期的产业对接

自从2007年以来,娄底与中心城市的产业对接,特别是与长株潭中心城市的产业对接,开始步入完善时期。长株潭成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宏观政策促动了娄底,娄底各级政府和企业层面开始意识到,平等、自愿、互利的基本原则是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主动调整思路,尊重资源禀赋,面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条件等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的现实,在主动对接长株潭的同时,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和其他次中心城市,从而实现产业对接的迅速发展。不仅注重产业对接的发展速度,而且强调产业对接的质量。娄底在产业发展的目标取向上,开始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通过调整,不断向绿色、环保、高效的对接方式转化,不断规范和控制产业对接的行为方式。娄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开始强调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有序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这种在产业对接过程中表现出生态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行为,称之为“绿色对接”[4]。而且绿色对接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推进。

三 娄底与长株潭产业对接的优势

产业的对接是一个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娄底与长株潭在产业对接的意识、理念、内涵等各方面不断发展,产业对接的方式和方法也不断创新。在此过程中,作为处于产业发展低梯度地区的娄底,在对接意识上从最初的“被动承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对接”,呈现出主动性越来越强、预见性越来越大、规划性越来越明显的清晰变化。次中心城市的主动对接,是城市群建设中产业转移的人文优势。有了观念上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经济方面的优势。

娄底融入长株潭“两型”城市群的产业对接,可以从多方面发挥娄底潜在的经济优势。娄底作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上具备与长株潭对接的独特的经济优势。一是区位交通优势。娄底地处湖南几何中心,是通南达北、承东启西的交通要衢,能够快速承接长株潭的产业转移。二是能源原材料优势。娄底享有“世界锑都”、“现代钢城”、“百里煤海”等美誉,丰富的能源原材料储量和生产能力,使娄底当之无愧地成为长株潭的能源原材料“供给站”。三是工业优势。娄底有涟钢、冷钢、金电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初步建成了冶金、能源、机械、建材、化工、电力等工业体系,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工业文化积淀较深,在工业的发展上与其它次中心城市比,具有更为扎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四是文化旅游优势。娄底自然风光独特,人文内涵丰厚,梅山文化、耕读文化、血性文化源远流长,打造长株潭后花园的条件得天独厚,具备与长株潭进行旅游产业对接的先天条件。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规划的产业结构与娄底的经济优势相吻合。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规划中,长沙以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生物制药为主,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基础化工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精细化工为主。同时提出,长株潭重点培育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及商贸旅游业。随着长株潭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娄底由于产业承接的总体规划和主动的产业对接意识,因而,不仅仅承接了某些零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更主动利用长株潭产业转移、技术“外溢”的良好机会实现娄底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和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娄底人意识到,作为城市群中的一个次中心城市,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如果不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将坐失发展良机,最终沦为城市群发展“极化阶段”中最大的牺牲者。因此,娄底地方政府出台了《对接融入长株潭,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以及系列相关公共政策,在产业发展上主动与长株潭城市群对接,从而为娄底与长株潭的产业对接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

四 娄底与长株潭产业对接的着力点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主动对接了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力从而获得了“先发优势”,迅速崛起。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就环长株潭城市群而言,娄底周边的先进生产力首先集中在长株潭。因此,娄底要破解改革难题,首先必须对接长株潭的先进生产力,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则必须主动承接长株潭的产业转移,从长株潭借力、借资、借台,从而突破长期制约娄底产业发展的要素瓶颈,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与重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娄底与长株潭的产业对接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有效对接。

近年来,娄底开始一方面通过规划引导、政策驱动、环境营造促进产业对接中的几大转变,即:由“转股权”向“多要素合作”转变;由“引企业”向“引产业”转变;由引现代服务业项目向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转变;由“企企合作”向“企园合作”转变;由引进企业“投项目”向引进企业“建园区”转变。另一方面开始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公平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促进区域的分工合作和要素自由流动,达到企业发展、地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多极目标[5]。这两种对接我们称之为“功能型对接”和“制度性”对接。

娄底产业要发展,不能只在能源原材料产业上做文章,必须在巩固传统优势时寻求新的空间。此期,围绕长株潭的汽车、工程机械产业做配套,重点生产薄板、液压轴承等配套产品。自“十二五”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娄底开始强调市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提升式”对接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在承接长株潭高产业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利用自身优势改造提升原有产业,实现产业转移后的结构升级。尽管这种“提升式”对接尚在摸索,但至少在政府和企业中已形成共识。在产业对接中,正确的对接理念和对接意识是前提,科学的产业对接内涵是基础,而有效的对接方式方法则是保障,后者的发展必将适应前者的变化。

对接初期,长株潭等高梯度地区主要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低梯度地区的娄底主要依靠区域“比较优势”,如廉价劳动力、充足的空间资源等先天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此时的产业对接,往往表现为企业间自发的兼并联合或企业的异地兴建,属于单一的企业单打独斗的较低层次的对接。娄底与长株潭作为环长株潭城市群中处于不同能级的城市,进行二者之间有效的产业对接是时代的要求,同时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应该也有可能成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重点。

[1]徐玖平,卢毅.低碳经济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6.

[2]蔡小慎,刘存亮.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利益冲突及防治[J].学术界,2012(3):48-59.

[3]罗运贵.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理论的三大错误[J].改革与战略,2007(1):20-24.

[4]殷蕾.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石[J].经济问题,2013(1):27-31.

[5]艾洪山.胡均民.收入分配改革与政府转型路径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4):28-32.

猜你喜欢

娄底城市群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娄底体育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娄底的味道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