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证”研究的思考

2013-04-06黄献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病名病性证素

黄献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410007)

现代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医学模式的快速转变,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核心。开展证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中医辨证的规律、思维认识的特点及其科学内涵,有效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近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大量有关证的研究,如证的规范化研究、标准化研究,证本质研究等,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也发现了诸多的不足,为了深入研究辨证的规律和思维特点,有必要冷静地思考和调整我们的一些研究思路及方法,笔者谈谈有关证研究的思路与发展趋势。

1 病、症、证候、证的概念[1]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症包括症状和体征,症状主指患者自己主观体会到的痛苦或不适感;体征是指医生或患者自己可以发现的客观病理征象,但症状和体征并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统称为症状。证候是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亦即证的外候,如表证的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概括。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对于这些与证相关的概念我们既要明确其内含与外延,还要弄清楚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到目前为止,仍能在某些专著和文献中见到对这些概念的模糊认识,如症与证候,症是患者的临床信息,是患者病理状况的外在反应,是一种纷繁复杂的现象,通过医生望、闻、问、切获得,是客观存在而不需思考分析而得到的所有信息;而证候,虽然也指症,但这个症是有条件限制了的症,是通过与证对应的分析思考而确定的,因而称为证候。对证和证候而言,有的说证候就是证,即证为证候的简称,但严格地说,两者是有区别的,证候是指证所表现的外候,而证是对证候的本质认识与概括,证包含了证候和证名。弄清楚这些概念有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否则会因概念的模糊不清造成病理信息资料的收集混乱,研究工作的不严谨,结果的不可靠。

2 围绕证素开展证的研究

2.1 证素的概念

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亦是构成证的基本要素,是根据中医理论而提炼出的具体诊断单元。

证素分为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两类。朱文锋教授[2]在建立辨证新体系时引入“证素”的概念,初步制订了病位类证素约30 项,病性类证素约60 项,并阐述了他们的特点和意义。每一个证素都与其对应的症状相互关联,证素与证素间有一定的组合规则和重叠涵盖关系,而任一证素对应的所有症状中症状与症状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3-4]。

2.2 将证素引入证的研究以体现中医辨证的特点

证素的辨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对病变当前位置与性质等本质所作的判断,将证素引入证的研究中,不仅保持了中医学的特征,整合了各辨证方法,层次清晰,易于掌握,而且辨证要素规范通用,从而使临床辨证结果准确一致,能够重复,并避免了概念混淆、自相矛盾的弊端。由于任何复杂的“证”,都是由病位、病性等证素组合而成,因此准确判断证素,便抓住了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并可执简驭繁地把握灵活复杂、动态的证,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优势,有利于证候和证名的规范化,有利于证研究的深入。

3 坚持以病证结合的方式研究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病证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证的诊断离不开具体疾病的诊断,证的研究应采用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这样才能对疾病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证候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将中医的证候演变规律更清晰地凸现出来。

在病证结合研究中涉及到中西病名的问题,从目前状况看,中医病名已用得很少了,临床诊断、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大部分都使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被弃而不用,或仅称属中医“××范畴”。在这里我们建议采用中医病名,并强调重新认识中医病名在中医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由于所针对的都是疾病而存在相互关联,然而认识论和方法学不同,所导出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如在病性方面,中、西医的概念基本不同,中医的风寒湿热、痰饮瘀血、阴阳虚实、劳瘅痹厥、胀脱痿痛、癌瘤瘕、痈疽翳障等,西医称之为细菌、炎症、变态反应、免疫紊乱、功能亢进、减退、衰竭等等,在病位方面,虽然中、西医的解剖名称基本相同,但中医学的认识相对笼统而西医学的概念以精细为特征,对疾病的诊断命名,西医有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功能、临床综合征等不同形式的诊断,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复杂。中医学病名则极为精当简炼,不一定将每个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但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学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之特色,因此使用中医病名更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更有益于中医学优势的发挥。

4 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证

4.1 信息、信息技术的概念

4.1.1 信息 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泛指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或精神的)运动的状态及运动的方式。简而言之,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状态及其特征的反映[7]。

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特征和方式,因而产生不同的信息。通常,人们根据信息发生源的不同,将信息分为四大类:自然信息、生物信息、电子信息和社会信息。医学信息则包括上述的四类信息,它们都是重要的资源,与材料、能源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信息的基本特征包括客观性、抽象性、整体性(即系统性)、时效性、层次性、不完全性。其中信息的不完全性决定了信息的无限性。故信息的完全性只能是相对的,而其不完全性则是绝对的。这种观点也符合辨证法的思想。

4.1.2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用于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被公认为改变社会整个形态的高新技术。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感测技术就是获取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就是传递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就是处理信息的技术,而控制技术就是利用信息的技术[8]。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信息进行处理、存贮和传递的能力和效率。信息技术也可理解为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功能(即人同信息打交道的本领,包括提取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贮信息、传递和产生信息的本领)的技术。它是在分析、探索与掌握人的各种信息功能的机制基础上,运用信息科学提供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各种技术,综合出新的人工系统来延长、增强、补充与扩展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

4.2 中医证研究需要以信息技术作支撑

4.2.1 以实验室为中心通过分析还原的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难以揭示中医证的本质和辨证规律 近几十年来,受西医研究模式影响,在实验室中通过分析还原的方法,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甚至分子层次获取实验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机体及其病证的本质做出解释。显然这种方法对于西方医学的发展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也是一种公认的科学方法,甚至成为人们评判是否科学的一个“金标准”。但是随着信息科学和复杂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全面地审视,并认识到这个“金标准”的局限性,提出了医学研究应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新思路。实践也证明,这种“金标准”对于具有宏观、整体、综合性和信息学特征的中医学来说显然是不完全适用的。况且世界生命科学发展趋势提示生物学正在快速的转变成一门信息处理的学科,即由实验医学转向信息医学。

4.2.2 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和特征决定其持续发展离不开信息和信息技术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研究生命复杂现象的科学,具有信息医学和状态医学的特征,这些特征属性体现了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趋势和研究目标的同质性。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它就是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角度,从整体上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形成了研究人体复杂体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术的科学性。但中医辨证的普遍规律、思维认识特点至今还未被深刻揭示,其科学内涵尚未得以凸现和规范,从而严重影响辨证论治的传授和继承,制约了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介入有助于解决制约中医证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的手段问题,同时也可解决长期困扰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发展问题。

中医的证候是大量的信息集合,是复杂的巨系统。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拓宽了传统“四诊”的视野,进一步扩大了证候信息的数量,完善了证候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能力,弥补了传统的中医主要依靠医生个人的感受能力和智力来把握证候的不足,从而提高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为临床提供大量的信息。

数据库、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的核心,数据挖掘技术的基本目标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潜在的知识和信息。中医辨证论治是“症状-疾病-证素-证名-组方”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混沌、非线性的辨证思想。数据挖掘技术无疑是处理这种复杂数据体系的一种利器,中医学术经验代代相传,辨证过程既具有跨时空性和个体性的双重特性,同时又具有海量的数据与数据之间关联的特性[5,6]。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历代名医的临床诊疗经验进行深层挖掘和深入探讨,有利于全面分析与总结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并且通过对其中复杂数据的关联分析,有利于发现辨证论治的内在规律及其科学内涵。提炼出中医临床诊疗数据中蕴藏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实现中医临床经验的有效传承与创新。

[1]朱文锋,袁肇凯.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11:15.

[2]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20.

[3]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38.

[4]朱文锋,晏峻峰.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及科学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5,26(1):69.

[5]朱文锋,何军锋,晏峻峰,等.确定证素辨证权值的“双层频权剪叉”算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6):610.

[6]晏峻峰,朱文锋.粗糙集理论在中医证素辨证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90.

[7]李 科.医学信息学[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11,143-155.

[8]梅龙宝.大学信息技术[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13.

猜你喜欢

病名病性证素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进展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
支气管哮喘瑶医证候病名的整理与研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肺心病中医病名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