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山水 生态住区,都市里的桃花源——福建省直单位五四北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
2013-04-04崔育青冯元栋
崔育青, 冯元栋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州 350000)
0 引言
福建省直单位五四北保障性住房是福州市加快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推出的重点建设项目。
该项目选址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秀峰路象峰村北段东南侧(见图1),项目实际用地面积68 649m2。西北侧为红线宽度46m的秀峰路,东北侧为40m规划路,西南侧为18m规划路,周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地块中心原有已建成的滞洪湖,后因环评问题无法解决,已失其滞洪作用。基地北侧群山延绵,景观条件十分优越。
图1 规划方案区位图
小区选址面积87 252.2m2,规划总用地面积68 649m2。总建筑面积209 457.81m2,其中住宅面积161 724.6m2,公建面积4 887.9m2,容积率为2.5。根据要求,小区分为两期进行建设。经济技术指标如表1。
表1 经济技术指标
1 规划理念
充分考虑现代人的居住生活方式,以人为本合理布局,营造低密度高绿化率的居住环境,创造简洁、人文、温馨的花园小区是该项目设计的最初出发点。随着项目的深化,逐步确立了“和谐共生,创建都市里的桃花源”这一规划设计理念。在这一构想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利用并强化场址中山地及水面的原有自然生态特色,因势布局,做到既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又有所创新;
2)充分利用现有景观条件,最大化环湖观景面,兼顾建筑沿街立面,为城市设计最佳的建筑界面;
3)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不以牺牲良好的居住品质为代价,充分考虑实施的经济性和建设效率,寻求经济合理的建设模式;
4)合理组织区内交通,实现人车分流,确保车行和步行系统的便捷和高效;
5)精心设计户型,力争实现住宅的均好性,并尽可能的兼顾到户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2 规划方案
2.1 自由灵活的规划布局
“城市风貌的保护及发展与传统建筑形式的保护不是一类概念,不是简单的建筑形态保护,而是城市一种肌理,一种脉络传承的延续”。基于“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结构布局,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形成统一城市肌理”的规划布局原则,依据现有基地特色,将小区内各栋建筑围绕湖水景观进行自由灵活布局(见图2)。
图2 规划方案总平面图
传统的“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式的规划模式,过于注重平面的形式美学及其脉络结构,往往导致居住小区的脉络肌理过于规整,反而丧失了小区内部空间的多样性、趣味性及可识别性。福建省直单位五四北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则大胆抛弃了“组团”式布局模式,而是从中国传统村镇“聚落”模式中吸取灵感,创造了以单栋建筑为单元,以湖水景观为轴线的“散落”式布局模式。这种布局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与福州山水城市形成统一的脉络肌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现有景观进行最大化的保护和利用,并赋予住区内部空间更多的变化性与可识别性。
整个项目分为两期进行建设,为便于项目的实际操作与建设,利用现状道路中的秀峰路及18m规划道路,将一期廉租房设在秀峰路和18m规划路所处的用地西侧,二期保障房设在秀峰路与40m规划路所处的用地东侧,两期工程围绕湖面展开,以曲折多变的湖水作为轴线贯穿南北,通过建筑单体造型的变化和空间限定,结合户外水体及绿化设计,形成多变化、多层次的外部空间。入口景观、配套用房、水体景观、活动广场、幼儿园等一系列节点的设计,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序列,从精神层次上传承中国传统村镇“聚落”的场所内涵。
2.2 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
结合地形特点与空间布局,在实现人车分流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考虑便利内外交通,同时强调住区空间整体性与景观性的和谐统一。并将住区出入口交通组织与住区出入口和配套用房楼对景效果的营造相结合,将道路设计与广场空间、绿地空间、建筑空间相结合,塑造随意自然、有序有机的空间秩序。
根据周边道路的实际情况,将小区人行主入口沿城市主干道秀峰路设置在基地北侧,与配套用房楼通过宽阔的景观步行道相连接,形成对景之势。为避免车行主干道在此处的通行对人行造成不便,利用地势之便,将车行道路下穿,形成独特的立体式出入口空间。考虑到后期开发建设的实用性和便利性,将车行主入口设置在基地西南侧18m规划路上,车行次入口设置在基地东北侧40m规划路上。一方面避免了对城市主干道秀峰路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另一方面保障了二期工程建设的相对独立性。
小区主干道为环形曲线布置,贯通东西两期工程。这条曲线既是住区的交通主干道,又是组织住区景观的一条绿环,通过曲环伸展开来的组团级道路,贯穿基地中心的水体和景观节点并延续区内绿带。
主入口及车行出入口附近均设有地下室出入口,车辆进入小区后可直接进入地下室,并可到达各栋楼电梯口,同时结合地形现状,设计环湖步行通道,小区内部实现人车分流。
2.3 逸趣横生的景观设计
居住区的整体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就整体景观效果而言,由建筑组成的群落扮演着近景的角色,作为背景的山脉及山脉与居住区之间的建筑则扮演着远景及中景的角色。山景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优美意境,赋予居住区整体景观动态变化。借助于远山近水的衬托,叠加人工与自然的魅力,构筑逸趣横生的住区景观。
在居住区内部景观的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安全、舒适、温馨、美丽”的环境来满足居住区居民的休闲、娱乐要求,通过不同的景观塑造达到空间的可识别性。侧重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段潜质,并对现状中的不利因素加以改造。强调“临水而居”的生活理念,滨水栈道、休憩凉亭等小品沿水布置,湖面上设置3处不同高度的景观桥,从不同的高度观赏水面,为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滨水空间。结合各住宅楼景观视线、道路规划以及区域小气候,设置景观节点,形成疏密合宜、布局有致的空间环境。
绿化景观采用坡地方式,结合植物的选择从远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同时又构成每栋建筑的小景观。在相邻建筑之间采用加密树木的方式形成缓冲带,使所有建筑都能享受到曲线的林荫道景观和小节点景观。
2.4 完善有效的配套设施
在保障房的建设中,配套设施的问题不容忽视,因为这将直接关系到被保障人群的居住生活品质。正如王树京教授所言“如果保障房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不足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甚至给生活造成负担,则无疑丧失了其“保障”的根本含义”。配套设施的完善性一方面由其所处的区位决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居住区自身的规划布局。
福建省直单位五四北保障性住房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秀峰路象峰村北段东南侧,紧邻福州城市主干道秀峰路,项目距离公交站点较近,居民乘坐公交车出行较为方便。项目周边有较为完备的教育、文化、娱乐、商业等配套设施。
居住区内部根据配套设施的需要设置会所、幼儿园等,幼儿园出入口设置在基地西侧18m规划道路上,一方面满足了幼儿出入的安全性需要;另一方面为幼儿园对外服务提供条件,可大大提高幼儿园设施的使用率,并促进不同居住区之间居民的交流。
3 单体设计
在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居住建筑,其外观形象难以像博物馆、航站楼等建筑类型一样风格独具、唯我独尊,长期以来难免给人以千篇一律的印象。随着近年来“欧陆风”的盛行,固然丰富了居住建筑的建筑形象,却又造成了新的形象泛滥及地域文脉的严重丧失。在对地域文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运用肌理的呼应延续地域精神,采用现代的手法阐述中国文化”,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通过自由灵活的布局方式,使每栋建筑均获得最佳的观湖视角,并与湖面轮廓线形成自然流畅的呼应关系。在群山延绵的背景下,住宅楼建筑高低错落,形成丰富的天际线。从整体入手并着意细部刻画,注重空间造型手法的变化,突出个性,强调可识别性和归属感。
单体的立面设计(见图3)简洁典雅、清新亮丽,强调对建筑形体进行逻辑性归纳整理,形成内在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注重材料质感和色彩的选择,材料以白色外墙涂料为主,点缀红褐色的金属格栅,通过建筑材料本身的表现力赋予建筑一个朝气蓬勃的表情,运用高直的建筑体量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势特征,采用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展现福州市蓬勃发展的精神面貌。
图3 规划方案1#楼单体立面图
4 结语
项目以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为依据,延续福州山水城市设计的历史文脉,提升城市该地段活力为重要触媒。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基地特色,展现远山近水的独特魅力,运用自由灵活的肌理表现对原地貌、区域的理解与尊重。不同层次的外部空间共同构筑了人性化的滨水绿色家园,体现出人对自然本质的需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夏南凯,曹春,苏运升.自然意趣,诗化家园[J].城市规划汇刊,2002 (4):11-18.
[2]2011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特别报道-保障房规划设计之问[J].中国勘察设计,2011(10):28-36.
[3]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2000(2):45-48.
[4]王茹.城市低收入阶层住宅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5]吴峰.新城市主义理论与社区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6]屈培青.居住区在城市肌理中的定位[J].住宅产业,2012(10):44.
[7]2011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特别报道保障房规划设计之问[J].中国勘察设计,201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