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抱团背后的角力

2013-04-04王运宝

决策 2013年4期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城市群

■本刊记者 王运宝

3 月,全国“两会”上,合肥市市长张庆军提交了一份《关于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建议》,建议尽快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张庆军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长江中游城市群看作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一个四缸的发动机一定能让中国这辆跑车跑得更快、更稳。”

与此同时,来自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南昌的人大代表,也提交了同样的建议。湘鄂皖赣四省集体发声,已经汇集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实际上,早在2012年12月底,自上而下的战略谋划已经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自下而上的诉求,契合在一起。12月28日,李克强在十八大之后的第一次离京调研,就落脚长江中游地区。李克强论述说:“内需潜力东部有,中西部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大,沿江地带是重要的战略支点。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也是在这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出,安徽要加入到长江中游城市群。

接下来,肩负“突破之地”责任的湘鄂皖赣四省该有怎样的突破行动?长江中游地区凝聚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能量?四省抱团冲刺“第四极”的进程中,能否激发出4×1>4的魔力?

格局:三剑客的暗战

“群”雄并起,这是区域经济进入城市群时代的典型特征。放眼全国,对中国经济“第四极”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

2月23日,武汉、合肥、长沙、南昌四座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省会城市签订合作协议;3月4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介绍说,将“建设成渝经济区第四城市群”作为2013年全国“两会”重庆团的全团建议,重庆将建设中国“第四城”;3月5日,辽宁省长陈政高提出,辽宁沿海开发开放会做得和长三角、珠三角一样好。此外,中原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众多区域,也都提出建设中国经济“第四极”。

如果从总体经济实力和资源禀赋综合来看,这些提出建设“第四极”的经济区,可以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国务院已经公布发展规划的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正在发力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二梯队是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辽宁沿海与沈阳经济区,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兰州新区等。而有实力冲刺“第四极”的,主要就是第一梯队的三个区域,可谓“三剑客”。

首先,从承载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来看,经济区面积、人口、资源禀赋是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是第一资源。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合肥为核心的皖江示范区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共同形成的“环环相扣”态势,覆盖区域4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40个城市,人口约1.6亿。

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的31个县区和四川省以成都为中心的15个市,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840万。每1万平方公里94座城镇,高于西部25座和全国45座的平均水平。在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中,范围覆盖河南省18个地市,以及周边安徽、山东等省12个地市,总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亿。

由此可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人口、面积和城市数量领先。人口蕴含内需潜力,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这些都是发展的载体和潜力所在。

其次,从主要经济指标上看,2012年,沪苏浙三省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的经济总量是89951亿元。同期珠三角9个核心城市的总量是47847亿元,京津冀都市圈10个核心城市经济总量超过5万亿元。从经济密度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遥遥领先。

在中西部地区,成渝经济区是最早提出建设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城市群,2012年的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同期,中原经济区的经济总量是4.59万亿元;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经济总量是5.32万亿元。

通过以上不同层面的比较分析可见,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三个竞争者中保持领先。

潜力:谁能青梅煮酒

已经实现的经济发展只能看做基础,更重要的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上升空间。从体现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指标和城市群结构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否更有底气?

在成渝经济区,四川、重庆都缺乏有力的梯次支撑。在四川省,成都是一城独大,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重庆,一小时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占全市总量的80%,与周边地区差距巨大。成都、重庆作为两个核心城市,与经济排名第三的绵阳市相比较,绵阳只有成都经济总量的16.5%。成渝经济区的多点支撑格局尚未形成,大中小结构不合理。

在中原经济区,郑州是唯一的中心城市,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排名第二、第三位的邯郸、洛阳只有3000多亿元,其余28座城市的经济体量都较小。

相对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多中心格局,更类似长三角城市群。在沪苏浙两省一市,既有上海作为龙头,也有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五座“5000亿俱乐部”的第二梯队,还有经济总量4000亿、3000亿,甚至2000多亿的第三、第四梯队,在长三角形成一种梯度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岳阳、九江、安庆,基本上都在1000多亿的差距区间,也形成一种梯度格局。

这种结构的优势是既可以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也能夯实底部基础。在这个体现城市群结构是否优化的比较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明显优于成渝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

与竞争“第四极”呼声较高的成渝经济区相比,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分析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科技、高等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武汉、合肥、长沙的科教资源丰富,自主创新能力领先,大部分指标都优于成渝经济区,发展潜力和后劲都很足。”

在竞争中,也要看到一个新趋势,即成渝经济区与关中经济区联合组成“西三角”,西部最重要的三个增长极成都、重庆、西安联合,规模上将可能提升一个档次。但是,在全国格局的纵横坐标系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更具有地利优势。

从长江中游向东,以长江水道、沪汉高铁、沪昆高铁为三条轴线,与长三角连为一体,可以形成一个长江中下游超级城市群。而成渝经济区距离长三角较远,且必须通过长江中游。

在北边,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中原经济区无缝对接,京广、京九两大通道连接。目前,成渝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尚未连通大运能的高速通道。

再向南看,长沙、南昌与珠三角联系紧密,成渝经济区与珠三角连通的通道,目前只有高速公路。而且,中原经济区与珠三角并不直接连接。

由此可见,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到珠三角、长三角的交通成本更高,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争夺“第四极”的竞争中,更有底气。恰在此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又迎来了双重利好。

利好:机会窗口期

从2012年12月底的“九江会议”到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长江中游城市群已获高层认同。更重要的是,扩大内需和启动城镇化的双重利好,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提速打开了机会窗口。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告诉《决策》:“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最弱的方面就是城镇化。”到2012年,中部四省中,湖北省城镇化率最高,超过50%,湖南、安徽、江西的城镇化都突破45%。按照发展规划,到2015年突破50%,到2020年突破60%,这期间会有巨大的投资、内需潜力被激活。

统计显示,城乡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相差3.6倍,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

从扩大内需和城镇化的发展基础来看,长江中游是人口、土地空间和生态承载力最好的地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认为,东部沿海地区面临资源环境等多重压力,要求将经济转型放在突出位置;西部地区虽有强大政策支持,但综合条件逊于中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合作推动发展,将使中部地区成为国家新一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未来5至10年,是名副其实的中部发展期。”范恒山在四省会城市武汉会商会上说。

湘鄂皖赣四省的合作共识已基本达成,抱团冲刺中国经济“第四极”开始发出铿锵的脚步声。

从整个长江经济带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不仅是中游地区的城镇化,东向可与长三角城市群连为一体。秦尊文分析说,长三角和长江中游两大城市群连接成“长江中下游超级城市群”,可囊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环杭州湾都市圈等多个都市圈,城市数量比世界上最大的美国东北部波士华城市群多出1倍,面积达49.26万平方公里,是美国东北部的3.57倍;人口近2.5亿,是美国东北部的3.82倍。就经济实力而言,2012年,“长江中下游超级城市群”为2.58万亿美元,只有波士华城市群的50%多,未来的上升潜力巨大,可能在2020年左右,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超级城市群。

再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来看,虽然梯度结构已经形成,但“大小齿轮中间少了一个中齿轮”的状况,仍然存在。叶青认为:“城市群发展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把两座中心城市中间的中小城市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形成整个城市群的集体发展,才会更有价值。”

具体来说,武汉与合肥之间的六安、黄冈发展起来,武汉与长沙之间的咸宁、岳阳发展起来,合肥与南昌之间的安庆、九江发展起来,城市群整体实力才能提升一个档次。以安庆市为例,这里是合肥经济圈、武汉城市圈、南京都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四圈交汇的节点城市,“安庆坚持融入‘第四极’,就能在中部崛起中站稳脚跟,在区域发展中担当主角。”安庆市委书记虞爱华说。

最后,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机遇。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正在建设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生态经济区,合肥正在建设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力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分析说:“大江大湖的水资源,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特殊优势。一方面为产业布局、物流发展奠定资源基础,另一方面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绝不能再走珠三角、长三角的老路。”更关键的是,“这恰好踩在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鼓点上,将会产生多方面的政策叠加优势。”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告诉《决策》。

由此可见,长江中游城市群携手冲刺“第四极”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接下来最需要的就是顺势而为,在实干中打造交通、产业、生态、机制一体化,必将改写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

大江大湖的水资源,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特殊优势。

猜你喜欢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成渝双城到同城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