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梢片段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监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评估价值分析
2013-04-03陈树芳
陈树芳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梢片段(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监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 以该院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患者1年,根据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情况分为心力衰竭组和无心力衰竭组,并对患者检测NT-proBNP与hs-CRP,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心力衰竭组患者NT-proBNP与hs-CRP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梢片段(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能够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程度。
[关键词] 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梢片段;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1(a)-0077-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一种急危重症,临床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溶栓,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介入手术等,使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明显降低[1]。但是由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却逐渐增加,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因此,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效判断,有助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该院研究分析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梢片段(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评估价值,以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患者均符合WHO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其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最大为87岁,最小为37岁,平均年龄为(62.47±9.13)岁。入选标准:无心肌梗死病史,在发病12 h内接受介入治疗,无既往冠状动脉手术史,无心源性休克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检测NT-proBNP与hs-CRP。患者采用平卧位,在入院时取肘静脉血4 mL测定。
NT-proBN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备好抗体处理后的反应板,将血浆标本稀释1 000倍。取10 μLproBNP标准液、样本加入到反应板内,取酶联反应剂加入到反应孔内,充分混匀后孵育30 min。随后将反应液倒出,取TMB溶液加入到反应孔内,再次混合孵育20 min。随后加入停止反应液,混合,保证颜色从蓝色到黄色,再于450 nm光密度处测出光密度。
hs-CRP采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将检测缓冲液与标本混合后,取75 μL样本混合液加入到检测板内,室温放置3 min,将检测板插入到荧光分析仪内进行检测。
1.3 治疗
患者均采用介入手术治疗,手术前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手术中患者为平卧位,常规消毒后,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从股动脉穿刺植入动脉鞘管,再对左右动脉进行造影,以显示冠脉分支的狭窄情况和闭塞情况。在确定狭窄部位后,常规进行介入手术。保证患者所有血管再通,且血流达到TIMI分级的III级。
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以心力衰竭恶化和新发纳入心力衰竭组,无心力衰竭恶化或新发为无心力衰竭组。对比两组患者NT-proBNP与hs-CRP检测结果。
1.4 统计方法
NT-proBNP与hs-CRP结果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采用t检验。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软件包。以0.05为检验水准,可信区间范围为95%。
2 结果
2.1 心力衰竭组和无心力衰竭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无心力衰竭组与心力衰竭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NT-proBNP与hs-CRP检测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心力衰竭组患者NT-proBNP与hs-CRP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导致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心肌梗死后多存在有神经内分泌系统持续激活,并伴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因此会导致心脏逐渐扩大,心脏功能进行性下降,并导致心肌间质的改变,出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2]。
NT-proBNP是判断心衰患者预后的研究热点,其浓度与患者心功能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心肌缺血后,心肌的收缩能力会导致心肌室壁的张力增加,促进血管紧张素和白细胞介素的增多,且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也会升高,诱导蛋白激酶C激活,激活AK/STAT通路,进而促进BNP的释放。而BNP是由ProBNP裂解产生的一种产物,NT-proBNP与BNP则具有相似的生理作用[3],且半衰期更大,其值更稳定,与BNP无交叉的反应,且所受到的干扰更少,因此其值更敏感更可靠。该次实验结果中,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衰的患者,NT-proBNP达(787.52±239.79)pg/mL,明显高于无心力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理生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患者内皮功能受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4]。而研究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成中,炎症发生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环状五球体蛋白,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在感染和组织损伤后,CRP会出现血浆浓度的急剧性升高。而hs-CRP与CRP的不同在于,其可以更好地预测冠状动脉事件,hs-CRP能够促进斑块形成和脱落[5]。从实验结果看,急性心肌梗死后有心衰患者,hs-CRP为(14.81±11.65)mg/L,与无心力衰竭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梢片段(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能够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程度。
[参考文献]
[1] 韦丙奇,张健,杨跃进,等.N末端B型利钠肽原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诊断心力衰竭的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34-38.
[2] 李彬,朱锐,吴校林,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早期运动耐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0):916-919.
[3] 赵雅琳,孙奡燕,姚宇,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NT-proBNP、hs-CRP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2,52(3):102-103.
[4] 吴校林,朱锐,李彬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早期预后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5):816-818.
[5] 马承秦,蒋艳霞,杜文杰,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和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4):247-248.
(收稿日期:201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