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疾病临床分析
2013-04-03蓝仁金
蓝仁金
[摘要] 目的 分析新生儿窒息缺氧性疾病(HID)的病因及预后,探讨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1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6例新生儿窒息缺氧性疾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期间无死亡病例,放弃治疗2例,存活64例,其中产时产后缺氧引起的双器官损害与三器官损害率分别为66.67%和33.33%,而胎儿期缺氧引起的双器官损害率分别为30.30%和69.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高值时的存活率为100%,明显高于中、低值血糖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范围中值水平与正常范围低值水平患儿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儿期缺氧及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中、低值水平时预后较差,因此要及早给予“三维持、三控制”,保证患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高水平,以利于抢救和治疗。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疾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1(a)-0074-02
新生儿窒息缺氧性疾病(HID)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新生儿出生后窒息,较易发生严重合并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是目前妇产科较为关注的一项疾病[1]。HID是各种围生期窒息所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的缺氧、脑部血流量减少甚至血流暂停,进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的脑部损伤,给患儿造成严重的伤害[2],因此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基本功[3],该院通过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6例新生儿窒息缺氧性疾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以达到改善HID患儿预后,分析新生儿窒息缺氧性疾病(HID)的病因及预后,探讨改善预后的措施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6例新生儿窒息缺氧性疾病患儿,其中男性患儿41例,女性患儿25例,包括足月儿36例,早产儿30例。产妇分娩方式为正常阴道分娩38例,异常阴道分娩15例,剖宫产13例。所有患者均有窒息史,包括轻度窒息25例,重度窒息41例,其中发生胎儿期缺氧17例(胎盘早剥离5例,妊娠期中毒症状6例,前置胎盘失血者4例,脐带致缺氧2例),分娩时缺氧25例,产后缺氧24例。
1.2 诊断标准
新生儿出生窒息(NA)诊断依据金汉珍主编的《实用新生儿科学》[4]:采用Apgar评分法,对患儿出生后1、5、10 min进行Apgar评分以评判新生儿窒息程度,总分为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患儿HIE、HIM及HIR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的《新生儿缺氧缺血醒脑病诊断标准》[5]。
1.3 治疗方法
患儿自进入新生儿科后均给予全程观察,严密监测其各脏器的功能状况,对患儿血气、摄胸腹X线片及心电图进行常规检测,并监测其血生化、肾功能及心功能等各项指标,严密监测患儿血糖指标,必要时做头颅CT检查。对HID患儿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维持其正常PO2、PaCO2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采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及多巴胺维持患儿的心率和血压稳定,以改善各脏器的血液微循环;通过输液泵调节血糖供应,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以保证能量的供应。所有患儿均进行3个疗程治疗,每疗程14 d,观察临床疗效及HID预后影响。
1.4 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儿不同时期缺氧对HID预后的影响分析
治疗期间无临床死亡病例,放弃治疗2例,存活64例,其中产时产后缺氧引起的双器官损害35例,损害率为71.43%,三器官损害14例,损害率为28.57%,患儿全部存活,存活率为100%,而胎儿期缺氧引起的双器官损害为6例,损害率为35.29%,三器官损害11例,损害率为64.71%,2例患儿放弃治疗,存活率为88.24%,可知胎儿期缺氧引起的器官损伤更为严重,与产时产后缺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HID患儿血糖在正常范围的不同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患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高值时的存活率为100%,明显高于中、低值血糖水平(分别为92.31%和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范围中值水平与正常范围低值水平患儿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在产科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新生儿危象之一,是造成围产儿死亡和新生儿神经功能损伤和成长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6],有研究表明[7],脐带因素和羊水过少是新生儿窒息的最主要原因,其中产前出血、早产等为引起重度窒息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妊娠合并症、脐带因素、羊水过少和胎膜早破等。因此要加强产妇围产期的护理,对高危妊娠产妇更要加强关注,密切监测胎儿生长情况及宫内变化,分娩时选择合适方式等,以减少围产儿的缺氧。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疾病临床治愈率并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采取“三维持、三控制”原则进行综合、序贯、足程的治疗,以维持患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各器官正常运行,减少患儿后遗症的发生和神经功能的损伤[8]。
该研究通过分析该院2004—2010年收治的66例新生儿窒息缺氧性疾病患儿资料,得出胎儿期缺氧引起的器官损害更为严重,患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高值时的存活率明显高于中、低值血糖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要及早给予“三维持、三控制”,保证患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高水平,以利于抢救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烈萍.41例窒息新生儿合并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情况与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2006,30(2):6.
[2] 吉敏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9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3):215.
[3] 黄柏清,刘亚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10 例临床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50.
[4]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8,624-629.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2):97-98.
[6] 冷开容,陈桂英.371例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 23(13):1806.
[7] 刘瑞爱,詹美色.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分析[J].广东医学,2009,30(7):1085-1086.
[8] 陆俏群,赵若雯,崔曲情.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系列疾病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618.
(收稿日期:201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