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是堂历史课
2013-04-03代淑蓉
代淑蓉
经济繁荣的时代,“理财”是一个再火不过的热词。其实,理财并非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易经·系词》里便有了理财的说法,《易·系辞下》中提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它的意思是说,对于财物的管理和使用要有一个正当的说法。《大学》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的理财典籍,因为其中对于理财的论述比比皆是,于是便有了“大学十章半理财”的说法。
古人理财各有各的门道,观念不尽相同,根据风险偏好,大概可以分为激进型、稳健型和保守型。
激进型的理财方式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其中以吕不韦为代表。吕不韦原是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自家商贸公司的CEO。他在商海打拼多年,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成了大款之后,吕不韦的理财观念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奇货可居”成了他的投资理念。古文中这样记载: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意思是: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看见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后,便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又问:“贩卖珠玉,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计数。”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获利就可以传至后世。秦国的公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住在邯郸,我愿去为他效力。”吕不韦认为,异人是一只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潜力股,于是往其身上注入风险资本,最终助其登上帝位,可谓开启了风险投资的先河。但这种高收益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家破人亡,吕不韦后来的遭遇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稳健型理财方式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有着“商祖”之誉的经济学家白圭。他认为理财应遵循收益覆盖成本与风险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投资机会。其理念“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投资观念与股神巴菲特“在别人都理智时,我疯狂;在别人都疯狂时,我理智”的理念惊人一致。白圭在粮食丰收时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他提出,经商理财要讲求时机,而在投资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四点:“智”,权衡厉害;“勇”,当机立断;“仁”拿捏取舍分寸;“强”,知进退取舍。
保守型理财方式是古代经济意识的主流观念,由于知识分子耻于言利,自然也不会进行投资,他们大多追求的是一种低风险的、量入为出的资金合理安排,大文豪苏东坡就是此中翘楚。当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工资大幅减少,于是他痛下决心,决定把每天的开支控制在150文钱以内。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每月发工资后取出4500文钱,分成30堆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长长的画叉挑取一串,取完后就把画叉藏起来。平常在屋里放一只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钱,以备来客时招待使用。直到今天,这样的理财方式还在被广大工薪阶层所广泛使用。
(转载自《农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