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为载体,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2013-04-02杨晓虹牟凤辉周小平杨锦竹
杨晓虹,张 明,牟凤辉,周小平,孙 薇,杨锦竹
(吉林大学 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以科研为载体,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杨晓虹,张 明,牟凤辉,周小平,孙 薇,杨锦竹
(吉林大学 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与提高.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在现有的新型培养模式下,以科学研究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药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学;科研;融合;创新人才
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与提高[1].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推进研究型教学,充分发挥吉林大学药学院的科研和师资优势,大力推进研究型教学,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科研方法融入本科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更早、更多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我院摸索出“一个思维”、“两个技能”药学专业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新型培养模式.我们在现有的新型培养模式下,以科学研究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以适应药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 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
我院首先打造精英师资团队,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目前,药学院在编专任教师70人,其中学院教授24人,均参与本科生教学.由于我院年轻教师较多,因此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双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等各种学习班.学院现有10多人参加了吉林大学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学院还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将优秀教师推荐学校参加大赛.在第二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张杨老师获得优秀奖;第三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张沐新老师获得二等奖.第五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苏曼曼老师获得三等奖.学院还组织教师观摩教学,聘请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来我院示范教学,同时也多次组织我院的老教师为全院做示范讲演.我院经常组织国外知名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同时每年按计划将我院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选送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我院教师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成为引领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先行者,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科研课题,为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奠定基础.通过对教师的培养和传帮带,使学院拥有吉林省优秀教师2人,宝钢教育奖1人,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多人,吉林大学首届“师德标兵”1人,还有省市各类优秀人才多人.这些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2 建立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力的竞争逐渐转化为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应用型拔尖人才已成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了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我院以人为本,从2005年开始对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想,开展以科研推动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讨,我们感觉到规范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的基本保障,所以必须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我们在对药学专业本科生进行科研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摸索出用“六个能力”的培养模式来加强药学本科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即计算机使用、文献检索、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归纳整理、论文写作等六个能力的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发展的需求.为了保证科研能力培养的质量,我院还开设了许多相关的课程.为了配合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我院在教学计划中为本科生开设了《药学文献检索》课,介绍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为学生查找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参加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们还为学生开设了《药物设计学》、《药学专家讲座》和《新药研究与开发》等课程,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为了配合实验实施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开设了《本科生科研技能训练》等课程,详细地讲解了科研目的和意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思路,指导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实验的结果,需要学生认真总结和归纳整理,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院为学生开设了《数理统计学》和《波谱解析》等课程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非常有帮助.
论文的质量是实验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我院在《药学专家讲座》中为学生开设了《药学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使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很快,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等项目的申报、结题总结、论文写作与发表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学生在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但是我们还需要为学生补充药学研究中所涉及化学结构式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内容.另外,我院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答辩的质量,为教学工作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使我院毕业论文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做成多媒体课件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和答辩,专家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课件的内容进行点评,从而进一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3 教学与实践结合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当代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路子,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具体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创新精神与能力[2].因此,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给大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大学生有机会接受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我院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给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对科学研究得到全面的认识,具备本科毕业即可直接参与就业单位各项工作的能力.
我院还将当地大型医药企业和研究院所作为我院本科生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药学专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工作特点,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于实际工作,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构建“产学研”平台.利用当地药厂资源,结合当地大型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高校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对科技信息的敏感性,开展技术合作,对本科生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经过6年教学实践,使学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0%以上,也使我院药学专业入选吉林省“十一五”和“十二五”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学实验中心进入省级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同我校生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申报,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教学成果《构建药学专业研究型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与实践》获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吉林大学第六届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时,发表相关教学论文8篇.
本科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研究型大学持续发展的关键.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训练,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药学院培养药学院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任务.只有在本科阶段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掌握相关专业的科学发展过程、学术思想演变、科学发展前沿和科学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的精髓,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在研究生阶段脱颖而出.因此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是目前各个高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本专业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的积极性非常高,许多学生从大学一、二年级就主动联系指导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间深入实验室,学习基本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3].学院也想方设法为学生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另外,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家和学校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
为了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我院还经常利用外国著名专家教授来我国讲学之际,邀请外国专家教授与学生座谈,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药学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同时还经常组织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学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使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帮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十几年来,本专业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协和医科大学等著名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学院赢得好评.
4 教学改革的成果
教学和科研相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我院虽经过对教学计划的不断完善和实验教学的改革,使本科生的质量逐年提高.我院本科生已经几十名同学被录取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协和医科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考研和保研人数平均为80%以上,其中教育部部属院校占85-90&以上,这些成果都证明我院本科生培养是成功的.因此,只有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1〕魏凤荣.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时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2):179-181.
〔2〕吴咏诗.高等学校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高等教学研究,2002(8):67-69.
〔3〕牟凤辉,张文婷,张明.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初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增刊):170-172.
G712
A
1673-260X(2013)10-0274-02
本项目获到吉林大学第三批重大教学改革项目资助,也获得吉林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