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发展视阈中的重点专业建设

2013-04-02伍婷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1期
关键词:重点办学教材

伍婷

(常州工学院教务处,江苏常州213002)

高校发展视阈中的重点专业建设

伍婷

(常州工学院教务处,江苏常州213002)

重点专业建设是我国高校迈进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必须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重视社会需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整体办学水平,促进高校的发展.当前高校重点专业建设存在类型化、机制缺失、与市场脱节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不但要推进课程改革,建立课程调节机制,而且要健全教学管理体制,重视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

高校发展;重点专业;课程改革;机制建设

重点专业建设是我国高校迈进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标志.重视重点专业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当今高校发展的整体趋势.在高校发展视阈中,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辐射和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学术水平与办学质量.如何建成一批竞争能力强,办学质量高,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重点专业是今后高校发展的核心所在.

1 高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要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面临着竞争加剧、专业水平下滑、学生结构性失业等现实问题,如何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与办学质量,成为学校发展中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高校发展的视阈出发,来探讨高校重点专业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1.1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

重点专业建设,以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好的专业课程,应该在科学调研、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培养目标、管理方法、评价机制等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好的课程应该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协调专业发展与对外交流,从根本上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优化内部结构,强化专业内涵.高校应该从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评价监督等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切实提高专业的学术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以重点专业的突破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落实重点专业的引领作用,推动学校其他专业的改革与创新.

1.2 重视社会需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重点专业的建设,最终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人才.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标准在于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要以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公开发布的近年来人才市场需求预测数据作为重要参照,根据政府政策来预测未来几年的人才需求,科学引导,设置相关人才急需的专业,从专业设置、培养机制上掌握主动权.另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各行各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与人才需求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高校应该科学探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的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主动地适应与调整,对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机制作出相应的合理规划.

1.3 形成专业特色,以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重点专业建设的根本是提高整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那面对高校之间的剧烈竞争,将如何突围而出?需要以特色为契机,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核心优势.专业特色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专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需要长期的科学规划,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卓有成效.宏观而言,培养专业特色需要合理精准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还需要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环境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具体而言,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办学定位、发展方向,综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扎实专业基础,优化专业结构,整合内外资源,在改革与创新中大力推动专业特色的形成,形成专业办学优势,从而促进高校的发展.

2 高校重点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2.1 重点专业建设的类型化

根据最新统计的大学生就业报告,数学、法学、生物、英语、动画、计算机、国际经济与外贸等专业在就业结构上趋于饱和状态,部分专业就业欠佳的状况是由于人才供给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是因为培养人才适应不了行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高校的生源扩招,高校专业数量的增加十分迅速,但新增的专业设置往往向当时热门流行的专业拓展,将热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比如过去热门的计算机、动画、国际经济与外贸等专业,由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办学条件与市场的未来需求,盲目地将这些专业设为扩大招生、重点培育的专业,导致了很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适应面狭窄,出现结构性失业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在办学起步晚、办学水平还不高的地方高校更为常见.很多地方高校为了追上一流高校的步伐,忽略快速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与自身的办学实际,追求专业设置上的大而全,将市场相对饱和的老专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造成老专业重复设置,人才结构失衡,资源无法合理配置等情况.再加上地方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学生所学课程、教学师资、实践所用基地都难以跟上重点专业的建设步伐,专业发展滞后,人才适应不了行业要求,专业建设的重点与优势也因此无从谈起.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建设进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高校为了向高层次发展,向一流大学迈进,单纯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以专业数量去评定大学的办学质量与综合实力.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带领下,学校浪费很多资源在所谓的热门专业上,学校失去了突出重点,加强专业建设的时机.现在,很多大专职业院校,虽然学校的专业数量少,但追求专业质量上的提升,用有限的资源投入重点专业的建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前景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社可.这说明,能不能建设符合社会需求,得到社会认可的专业才是一个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建设重点专业,学校应该从管理体制与教学管理制度着手,加强自身的调控能力,重新规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管理方法.

2.2 淡化课程,缺乏规划调整机制

目前在高校专业建设进程中,无法突出重点的原因还在于教学管理方法上的长期滞后.具体表现为强化专业控制,淡化课程,专业教学管理缺乏有效的规划能力与监督机制.

在教学方面,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不能自觉地改革与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知识储备相对薄弱,用陈旧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重点专业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下,很多教师不能亲自参与到教材的改革与编写中,教材的编写长期脱离教师的教学阅历与教材实际,教学内容与学校实际无法配合,理论与实践长期脱离.

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只关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不重视专业之间、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知识结构单一,无法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互补、合作与竞争.所谓的专业学习,成为单一的知识叠加,失去了专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活力.随着经济文化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高校长期以来强化专业界限,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与实践,最终导致了人才培养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2.3 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与市场脱节

重点专业的建设最终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突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完善自身的主要途径.重点专业在发展上的面临的困境在于专业与就业市场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都无法实现重点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要求.归根溯源,高校在重点专业建设中并没有充分审视自身的办学条件,比如是否具备重点专业教学的实践条件,图书馆、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和实习场所硬件、软件等等.

重点专业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自身资源的投入,还需要高校在监督管理、评价机制上的改革与创新.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硬件与软件的配合,还需要高校尽快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如果专业已经具备实习的资源与条件,但如何检测与评价学生的实习成果还需要体制的完善.在实习的实践内容与实践方法上,学生能否充分参与到研究、实验、探讨、设计等环节.只有充分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避免很多实践教学沦为空洞的形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实质的锻炼与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必须重视重点专业建设中与就业市场的沟通与对话,从硬件条件与管理机制上改变重点专业的学生实习现状,从而真正实现重点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

3 高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改革设想与对策

3.1 推进课程改革,建立课程调节机制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不重视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实际上专业建设也失去了重要的支撑.课程设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课程设置,即相对于社会多变灵活的社会需求,学校参照不同行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来调整课程体系.重新审视以往的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改造原来的课程体系,对基础知识、最科研成果等重新组合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专业实际上是相关课程的有机组合,从课程的不同组合与课程的革新来对专业进行调整,有更大的自由度与适应性.第二是教材建设.课程改革离不开教材建设,教材的编写与建设应该根据新的课程体系来编写相应的教材.重点专业教材应该突出专业特色,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能够反映最新的专业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需求.

在重点专业的建设进程中,学校应该重视教材编写与改革.高校应该鼓励自己的教师亲自参与到教材的编选中,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建设实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发符合学校重点专业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校本课程.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相对于知识更新与变化的速度,教材编写出版相对稳定,教材出版后部分知识已经落后是常有之事.因此,高校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补充与完善课程的教材.这样以课程的改革为基础推进重点专业建设,不仅符合学校实际,还能够突出重点专业的办学特色.

3.2 健全教学管理体制,重视市场需求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制,是创建重点专业、突出优势的关键.重点专业,应该具备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配套的高质量教材,知识水平高的教师队伍,高水准的实验与实习基地与符合社会需求的、科学灵活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高水准的重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开发一流的科研成果,离不开一套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与评价监督机制.只有重点突出,优势明显,才能集中有效资源,重点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提高专业的综合实力,推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教学管理体制的完善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重点专业建设可以依托学科优势汇聚人才,引进专业领域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从而了解和介绍该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的同时,应该肩负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革新的任务.具体而言,一方面大胆走出去,通过出国、进修、研讨等方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教师的学习与交流;另一方面,敢于引进来,协调各专业之间沟通、竞争与合作,引入别的学科先进的文化理念,在充实专业学术积淀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广阔的文化视野.

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还有赖于实习评价监督机制的健全.实习基地不仅是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空间,也是学校与企事业单位沟通与交流的窗口.通过学生的实习,不仅能够最直接、有效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与市场动向,学校也能在这一互动中更准确地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动向,能及时地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协调专业的重点建设与市场需求.但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的实习过程、参与程度、实习成果都缺乏科学、有效、合理的监督评价机制,使很多实习都流于形式.比如,中文专业是近年来很多师范类高校重点建设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有较好的教学技能与管理才能的综合型人才.师范类中文系学生在成为正式的教师之前,要有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期.但很多师范类高校对学生的实习缺乏有效、长期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过程,教学能力差,就业面狭窄,人才培养质量无法适应学校的就业要求.因此,高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与监督机制,对重点专业的实习过程、实习成果形成良好的奖惩机制,对学生表现、教师监督、信息反馈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和考核,确保实习评价监督机制的落实.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桂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牛国庆,王海娟.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

〔5〕刘晓,石伟平.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G647

A

1673-260X(2013)11-0261-03

猜你喜欢

重点办学教材
教材精读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