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土木工程专业实施方案的探讨
2013-04-02徐亚利
徐亚利
(合肥学院 建筑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022)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步伐,向国家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地方培养和输送大批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实行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如何保障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向国家建设一线输送大批的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较强的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这对于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土木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如何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探索并制定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培养和实施方案,这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
1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该专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具有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富有进取精神和人文精神,具备设计、施工和管理初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国内外该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2)熟练掌握本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3)掌握该专业相关的技术经济分析、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及相关法规;(4)具有制图能力、计算机应用、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及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初步能力;(5)具有设计、施工、检测、监理、造价和管理等方面的初步能力;(6)有较强的调查、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及协作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终生学习和创新的基本能力;(7)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
2 专业知识
对于专业知识分别从工程制图与识图、力学原理与方法、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及设施、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施工原理和方法、工程法律、经济与管理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如在力学原理和方法方面培养学生掌握静动力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等.在工程测量方面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及使用.在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中,培养学生掌握工程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试验方法、力学分析及计算原理等.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建筑工程软件等等.
3 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主要通过“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三年的校内学习加上累计一年的企业学习.其中,所有理论课程(包括主干课程和相关实验等)的学习主要是三年期间在学校完成;企业学习主要通过几个阶段的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形式来完成.具体而言,前四学期是“注重基础”的学习阶段,这两年时间重点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第二学期开始,系部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以便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学习进程规划和学习方法等等.在第五学期进行认知实习.从第六到七学期主要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随后的第八和九学期为“加强工程”的学习阶段,在这一年时间里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实训、毕业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等的企业学习,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或实践,提高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4 培养标准
对于培养该专业学生而言,分别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知识、社会发展和相关领域科学知识等方面开展,如在人文社科知识中的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及自然科学知识中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的基本知识及波、热学等知识的培养.而在工具性知识中注重计算机基本原理、英语的读写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等.具体到培养标准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1)校、企联合共建.(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科学设计专业模块,合理制定模块内容及模块间的衔接,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实现能力培养目标;(4)科学设计实践环节,保证由浅入深地推进;(5)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服务的水平和效率;(6)丰富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校园的学习氛围、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
5 教学体系改革
在教学体系上吸取成功教学经验,无论从理论教学体系还是实践教学体系上都进行大胆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为此,我校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模块化教学法,针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使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新教学观念.通过模块内容的合理设计和知识的衔接,使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以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模块化体系.从而,使得传统的以学科为课程教学的背景转变为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的模块化教学.这样,通过合理设计、安排和优化模块的教学内容即可完成人才培养的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标准.
在理论教学体系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展开教学,以模块群组合教学实现培养目标.为此,可以进行问题、实践教学法或者工程案例教学法来将基本知识和原理传授给学生,使其听得有兴趣,学得有精神,从而形成更好地教学互动和学习氛围.针对模块群组合教学,即使每个模块内的知识自称体系.同时,跟踪专业发展,保持模块内容的开放性和先进性.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围绕具体工程案例,结合学习方向开展,从而达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法,使枯燥的基本理论讲解不再单调,使理论知识、实验与实践教学与创新活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各个教学模块中,以典型的工程案例为素材,遵照“任务驱动”模式来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将多个模块所涉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和贯通.如此一来,实践活动变成了具体工程的某一方面或整体,而不再是单一的内容.为此,对实践环节也需进行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设计,在具体实施上安排了五个阶段,即:(1)第一阶段实训,该阶段为为期7周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训,如工程制图实训地质实训、房屋建筑构图实训、测量实训、等.(2)第二阶段实训,该阶段为为期12周的认知实习.(3)第三阶段实训,该阶段为期5周,主要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如:结构设计和结构检验等.(4)第四阶段实训,该阶段为为期18周的专业能力实训,该阶段让学生以准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企业参与技术或管理工作,以此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从而可以缩短学生日后就业的适应过程.(5)第五阶段实训,该阶段为期16周的综合能力训练,包括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就业前的一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训练.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进行设计和实践,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一次全面的总结和提高.
6 专业能力及人文与职业素质
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可分别通过建筑设计能力、结构设计能力、工程施工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展开.具体来说,在建筑设计能力中对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工程材料运用能力的培养等;在结构设计能力中对工程力学分析及计算能力、结构分析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等;在工程施工能力中对施工方案设计能力及现场管理能力的培养等;在工程管理能力方面对工程造价编制和分析能力、工程项目评价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等.而在人文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上,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修养以外,还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政治觉悟,并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身的人文及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发扬敬业与协作精神,发挥开拓与创新精神.
7 结语
为了有效地落实我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大胆地探索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校企及校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与专业共建的优势,以社会需求为专业导向,以实际工程为教学素材,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力争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且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本专业优秀工程师.本文探讨了当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中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并从培养目标、专业知识模块、培养模式、培养标准、教学体系等多方面的开展与落实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1〕王占勇,等.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河南教育,2012(4):36-37.
〔2〕赵韩强,郭宝龙,赵东,张波.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3〕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4〕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与职业,2010(19):20-20.
〔5〕董倩,等.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