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3-04-02袁小平保永春
袁小平,保永春
(南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式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在校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在“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及力争做到学生党员比例数稳步提高的大背景下,学生党建成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成为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得以在高校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
1 当前学生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1.1 少数学生党员思想涣散,党性观念淡薄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绝大部分是80后和独生子女,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超前的价值观念,养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惯,故“等、靠、要”思想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因他们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个性张扬,自私自利,喜欢独来独往,独断专行.少数学生党员宗旨意识不强,党性观念淡薄,对政治了无兴趣.有的学生党员只顾自己,对他人和集体却漠不关心.有的则精神空虚,不信科学信宗教,出现理想信念退化、宗旨观念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不正常现象.
1.2 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功利化倾向明显
当前,学生党员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表现:一是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转正后心已变.现在学生党员入党目的不明确,入党动机呈现多样化、复杂性等特点,有的选择入党是为了共产主义信念,实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则认为入党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自己和家人的面子;有的是“随大流”,在学校入党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人云亦云,别人申请,自己也跟着申请入党;有的则是以个人为中心,为了追求个人的发展和今后能找到好的工作.
1.3 少数学生党员示范不够,模范作用存在局限
学生党员的力量和作用,不在于其数量,而在于质量.目前高校学生党员比例达10%左右,在党员人数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学生党员群体力量也应日益显现.但从现实情况看,部分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有的甚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退化现象,入党前学习、社会工作等各方面表现比较积极,但入党后却差强人意,起不到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而有的虽然“富”了自己,优化的自身,但却自私自利,不会也不愿帮助、带动其他学生党员或群众共同提高和发展.部分学生党员在遵纪守法、文明秩序和参与活动等方面,不能为其他同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校园和班级中存在的一些打架斗殴、考试作弊和一些不文明行为、丑恶现象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能真正为老师和学校分担解忧.
1.4 少数学生党员私欲性强,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存在偏差
从现实情况看,部分学生党员把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混为一谈.在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党员会议中,部分人以种种理由推脱参与,高年级同学更以考研或就业为由,自作主张不参与会议.在民主生活会中,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不能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评奖评优中,部分学生党员争先恐后,牢记自身利益,牺牲别人利益,有的甚至私下拉选票、托关系,损坏或危及别人的利益,如在国家奖学金评定中,有的学生党员甚至是党员干部,抱怨无论在参与社会工作还是在为班级、学院作出大量的工作中都走在前列,但正因为综合测评未能排名第一,而失去了国家奖学金,不能得到相应的好处.这种行为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履行的义务,忘记了个人利益应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
2 加大对学生党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 思想政治教育提前介入,加大对学生入党动机的引导
具体体现在:一是发挥学生党支部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普及层次”的教育,为学生尤其是新生指明方向,保护学生入党的积极性.二是发挥辅导员和老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由他们担任党的理论宣传员,对学生进行“巩固层次”的教育,对学生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三是发挥“双学小组”的作用,在做好基层团组织“推优”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提高层次”教育,帮助入党积极分子系统学习党的知识和理论,促使其不断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对党的信念.四是通过学生公寓、第二课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学生党员的“三自”作用,对发展后的党员进行“强化层次”的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努力使他们走出校门后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自律能力和抵制腐化的能力.
2.2 坚持高标准,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
在组织发展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格程序,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首先严把“入口关”、“源头关”,切实按党章规定的标准进行衡量,认真履行审批手续,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做到既严格标准,又不搞突击发展.其次把好“过程关”,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后,指定好培养联系人,由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一对一”关系,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切实加强对积极分子的动态培养,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督和管理.一是基层党组织要将发展党员和党员转正公对表现很差,经教育仍不改进,或在考察期内有各方面明显退步的,不再将其列入范围.再次严格把好“考察关”,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增强发展党员的透明度,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避免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和腐败行为.
2.3 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示深入群众,让学生党员的一言一行时刻接受群众的监督,设立意见箱,时刻提醒学生党员时刻铭记党员身份,让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二是要不断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召开评议会,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评议、民主评议,提出整改意见或者表彰处理的步骤,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管理.三是为学生党员开展理论教育专题辅导讲座,举行党日活动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强化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使他们从合格变得优秀,从优秀变得更优秀,并保持这种积极上进的势头,保证入党前后党员教育不断线、不脱节,为党员发展和提高提供平台,促使党员从先进变得更先进.
2.4 建章立制,构建培养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是建立学生党员档案.要及时、实事求是地记载和刷新学生党员发展后的政治表现、学习成绩、社会表现和生活行为等,使积极分子的情况得以综合反映,便于随时掌握他们的情况.
二是建立谈话制度.学生发展党员后,所在党支部书记或辅导员要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一对一谈话,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制定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的学涯和职业规划.
三是建立党员汇报制度.要求学生党员以学期为单位向党组织和群众汇报自己在学习、工作和服务群众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接受群众的批评,及时作出改进,以促使学生党员能尽快成长,并带动身边同学.
四是建立素质拓展制度.要求学生党员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深入企业、农村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实践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认识和觉悟.
五是建立激励制度.如根据学生党员的各方面表现在年内或学期内开展各种“评优”、“评星”等评选活动,增强导向功能,全面考核学生党员的德、能、勤、绩,对考核不及格者在学生中给予公示或在党内给予通报批评,给学生党员明确责任,压担子,使其有更多机会接受锻炼,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是建立约束机制.对无论是预备还是正式党员要实行动态的跟踪监督约束机制,可以由教师、学生党支部成员和学生代表等组建督察组,或通过在宿舍区挂牌,建立“党员示范寝室”,加大对学生党员的监管力度,对少数思想素质不过硬、言谈举止不文明、参与活动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党员随时给予提醒,严重者要在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甚至作出处分,及时制止和纠正他们在日常行为中出现的偏差行为,永葆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2.5 不断提升党务工作者素养,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我们还应不断加强对学校处于第一线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一线党务工作者承担着学生党员的考察、培养和发展的重任.所以不但要求他们有着过硬的政治素质、丰富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道德修养,还需要他们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工作、生活作风上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入党积极分子或学生党员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党员学习理论,抓支部建设,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和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2.6 强化自律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党风修养
党性党风修养是每位党员同志必须终身持续的必修课,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一个人要求进步,就必须下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高校党务工作者要注重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引导,教育每位党员同志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强化党的宗旨意识,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遵守党纪国法的自觉性.要通过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等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良好政治素质.要通过外在引导,促进其内在的自醒,再到实践自觉,从而实现学生党员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上,从理论到实践的双重转化.
〔1〕朱振宁,李晓可.对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的几点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夏俊章.用创新和科学发展精神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法制与社会,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