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句法结构对比研究

2013-04-02黄保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0期
关键词:介词谓语主语

黄保超

(洛阳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 洛阳 471022)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语言,同样需要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外语与母语的异同.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比较是注意英语和汉语的不同之处,让学习者在这些地方特别小心,这是极应该的.”“对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1]P3学习英语,就要和汉语做对比,比较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差异,积极有效地利用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效率,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本文将在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结构方面做一对比,希望能对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1 主语显著与主题显著

主语显著的语言是指该语言里“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基本结构,句子的的核心句型是“主语+谓语”结构.而主题显著的语言则是该语言的结构是由已知信息单位“话题”和“对话题评论”组成,句子常出现“话题+评论”的框架.英语是“主语显著”型语言,汉语则是“主题显著”型语言.

1.1 英语的主语显著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绝大多数句子是主谓结构.句子的主语从语义上分,大致有施事主语、受事主语、主题主语和形式主语.主语兼有已知信息、施事受事、主题的功能.可用做主语的有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短语和名词性从句和句子.如:The earth runs around the sun.(地球绕太阳运行.)又如:To see is to believe.(眼见为实.)再如:Whether he is invited or not has not been decided.(是不是邀请他来,还没有决定.)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主语是交际双方已知信息,是信息传递的出发点,因此,主语通常由一些表示事物性或实体性的词语、短语或者从句来充当.谓语相对主语而言,在句中是对主语加以说明,表明主语是什么、做什么、怎么样,是说话人传递的新信息.可见,主语和主题在概念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只是英语汉语语言侧重点不同而已.

1.2 汉语的主语显著

英语注重主语,而且主谓结构是其句子结构的普遍形式.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的主谓结构,形成一种行为者和行为的关系.例如:“今天他值班.”“我能胜任那项工作.”等,但是,汉语中还大量存在着这样的句子,如“英语他学得最棒.”“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等,很难套用主谓两分的方法来分析以上句子的成分.可见,主谓结构两分法并不实用于所有的汉语句子.其实,“英语他学得最棒”中的“英语”是点出话题,后面的“他学得最棒”是对话题的评论.同样“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中,“开车”是话题,“没有方向盘不行”则是对“开车”这一话题的评论.这就是所谓的话题句.话题句由话题和评论两部分组成.据学者统计,“主题—评论”这种句子结构在汉语中占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比例.《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有这样的叙述“A language in which the grammatical units of topic and comment are basic to the structure of sentences is known as a topic—prominent language.Chinese is a topic prominent language,since sentences with topic—comment structure are a usual sentence type in Chinese.”(以话题和评论为句子结构基本单位的语言为主题显著的语言,汉语就属于主题显著的语言,因为主题——评论这样的句式是汉语中最常见的句式.)

汉语中,能作为主题的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分句和主题性分句等.如:这件事你管不着.(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又如:做生意不讲诚信是不行的.(Honest is the first and foremost when doing business.)再如:这种事他会干我没想到.(I don’t expect that he is involved in such case.)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到,主题是一种实体反映,可以是具体或抽象的人、事物、地点或者观点等,但是汉语“主题—评论”结构中出现较多的还是人作主题或主语,因为汉语反映的思维过程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首先想到具体主题——人,然后说人的所作所为,即“评论”,这是中国人常有的思维模式使然.[2]P130

2 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

根据叙述的视角不同,句子的主语可分为物称主语和人称主语.所谓物称主语,即以无生命的事物作主语来客观、公正地叙述.而人称主语,是以人称作为主语去完成谓语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

2.1 英语的物称主语

英语的物称主语又称作“无灵主语”,由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称来充当,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物称主语句的谓语常常是由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有灵动词”来充当,如:see,find,forbid,bring,give,escape,kill,surround,seize,send,know,tell,take,prevent…from等.物称主语句往往带有拟人化修辞色彩,语气含蓄,令人回味,反应了英美民族的幽默感.[3]P78物称主语句常见于公文以及科技论著等正式文体之中.“无灵主语”和“有灵动词”相搭配,使得叙述显得客观、公正,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较为委婉、间接.如:1949 saw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如:The Second World War brought him rapid battle promotion.(他在二战中屡建奇功,晋升很快.)

2.2 汉语的人称主语

汉语有时也用拟人法来描述抽象的概念或无生命的事物,如“什么风把你吹来啦”,“山河呜咽”,但这种表达法较常见与形象的比喻或轻松的文体,无论从使用的语境或出现的频率来看,都远远不及英语.汉人较缺乏幽默感,注重的是“什么人做什么事”,往往用人或比较确定的事物作主语.[3]P78-79如:他开车时心不在焉,几乎闯祸.(His absence of mind during the driving nearly caused an accident.)又如:她疾病缠身,没信心挑起这副重担.(Sickness had robbed her of her confidence that she could carry the load.)

3 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

根据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句子呈现两种语态.主动语态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发出者,而被动语态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

3.1 英语的被动语态

一般来说,被动语态是英语里常见的语法现象.有结构被动和意义被动两种.所谓结构被动,是指借助谓语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达的语态,而意义被动则是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英语的结构被动句远比意义被动句多,绝大多数的及物动词和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都有被动式.[3]P90结构被动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是谓语动词多种时态的被动式,还有特殊的被动式,如it is believed/said/known等,这些结构被动式不仅应用范围广,而且使用的频率也很高.意义被动句在英语里并不多见.如:The poem reads well.(这首诗读来顺口.)又如:This kind of cloth washes very well.(这种布很耐洗.)

3.2 汉语的主动语态

总的来说,英语常用结构被动式,少用意义被动式.与此相反,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句,少用结构被动句.这是因为汉语的“被字式”的“被”是从“遭受”的意义演变而来.“被字式”主要用以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者不企望的事.[1]P92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中无需指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一般就不用结构被动式,而用意义被动式.如:这件事已经做了.(It was done.不说“这件事已经被做了”)

当不需要说出或者不知道动作的发出者时,汉语常采用无主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如:昨天抓到了一个特务.(A spy was caught yesterday.)还可以采用通称或者泛称(如“有人”“人们”“大家”“某人”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如:人们估计船已被击沉.(It is supposed that the ship had been sunk.)

英语使用被动式,常常是为了表示某种客观和间接的口吻.而汉语要表达同样的口吻,常常采用无主句、主语泛称句或意义被动句.总之,英语常用被动式,汉语常用主动式.

4 静态表达与动态表达

根据谓语用词特点,语言的表达态势可分为静态表达和动态表达两种情况.英语在理论上以动词为中心,而实际上是名词占优势;汉语理论上以名词为中心,而实际上动词占有一定优势.这两个违背名族心理的语言事实是各自语言的特点决定的.[4]P217

4.1 英语的静态表达

英语的语法关系常常借助词的形态变化和虚词来表达,属于综合—分析型语言(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而谓语动词由于受到时、体、态、式和数等诸多形态变化的制约,每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如果要表达更多的动作意义,除了可以用非谓语动词表达以外,还可以借助于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词类.这种形态变化的制约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同时也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英语的静态表达倾向常常体现在“介词与抽象名词”搭配使用中.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往往是由动词派生而来,表达理应由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比如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这种静态表达倾向在学术文体和科技文体中表现更为突出.[5]P35-36如:The production of steel,the operation of a department store,and the production of a magazine all involve both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生产钢铁、经营百货、出版杂志,都需要合作与竞争.)英语的静态表达倾向还体现在“be动词与形容词”的使用中.这些形容词是动词的同源形容词,具有动词的意义.如:He is content with such a small success(他对这样一个小小的成功就感到满足.)又如:I was unaware of his existence until today.(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有他这么个人.)

总之,英语通过非动词的形式(名词、介词和形容词等)来表达动作意义,使得英语呈现静态表达的倾向.

4.2 汉语的动态表达

汉语是典型的分析型(analytic language),其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汉语的介词贫乏,完全没有分词,所以英语中使用介词和分词的地方,汉语直接使用动词.又由于汉语的动词没有时、体、态、数以及人称等的形态变化,所以没有过多的语法约束,使用起来相当灵活、方便.除了大量的“动宾结构”,汉语还有兼语句、连动句和“把”字句等.汉语动词的这种使用优势和灵活性使得汉语的表达呈现动态倾向.[5]P35如:我需要一个人来指导我学英语.(I need someone who can instruct me in my English study.)又如:我们要把这孩子送到英国接受更好的教育.(We’ll send the boy to Britain,where he will receive better education.)

5 形合连接与意合连接

所谓形合连接,是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比如关系词、连接词、介词以及词的形态变化)来连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意合连接,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而是用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5.1 英语的形合连接

英语常用各种形式手段来连接各种词、短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连接,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英语用介词来连接词或短语.如:I am not familiar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type of transistor amplifier.(我不熟悉这种晶体管放大器的性能.)英语用关系词和连接词来连接主句和从句.如: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又如:Liquid water changes to vapor,which is called evaporating.(液态水变成蒸汽,这叫蒸发.)英语常常综合运用这些介词、连接词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各种短语和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5.2 汉语的意合连接

与英语不同,汉语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形连贯,注重时间先后顺序和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汉语的形合手段比英语少得多,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词和连接词,介词数量少,更没有词的形态变化形式,代词用得也比较少.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3]P54-56如:她不老实,我不相信她.(Because she is not honest,I can’t trust her.)又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so will you reap.)

英语注重形合连接,注重结构和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汉语注重意合连接,注重功能和意义,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

掌握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的不同特点,注意两种语言句子结构的类型学差异,有助于预防和排除母语干扰,克服语言表达的随意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层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1〕杨丰宁.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郭雯.“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思维模式对比[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3):129-132.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邵志洪.英汉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黄保超.英汉语句的表达态势与翻译策略[J].大理学院学报,2010(3):35-38.

猜你喜欢

介词谓语主语
非谓语动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非谓语动词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介词不能这样用
非谓语动词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