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策略的调整和思考
2013-04-02郭冠军
易 冲,郭冠军
(1.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马原专业,北京100048;2.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 教务处,北京102600)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策略的调整和思考
易 冲1,郭冠军2
(1.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马原专业,北京100048;2.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 教务处,北京102600)
党和国家领导人建国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国情变化,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本文主要概括了建国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经济发展策略,将建国后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概括了每个阶段党的经济发展策略以及要解决的历史任务,最后提出了党的经济发展策略的是一脉相承的以及实事求是是党的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内核.
经济发展;策略选择;历史启示
经济发展策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及其为此而实施的总体规划和方针政策.建国后,我国从国家到社会再到人民生活发生了全方位和急剧的变革和变化,根据各阶段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可以简单分为四个时间段:第一时期是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初建阶段(1949年-1978年)——另起炉灶、统筹兼顾;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1978年-1989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阶段(1989年-2002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四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调整阶段(2002年至今)——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 另起炉灶、统筹兼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初步探索了既符合规律又符合目的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路,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初建阶段.
面对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建立中国独立的工业经济体系,如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样——“另起炉灶”;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应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观点.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实现“‘军民兼顾’,‘公私兼顾’.”[1]第28页另一方面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强调理想社会的最高成果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第104页“另起炉灶、统筹兼顾”是为了挽救当时中国经济崩溃的局面和建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策略初衷回到了社会主义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解决广大人民达到温饱问题.
“另起炉灶、统筹兼顾”经过了中国经济重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实践的证明,证明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在较短时间内确立了符合当时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在建国后短时间内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和积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元气.后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误判,经济发展策略由统筹兼顾转变为重点发展重工业,以钢为纲,造成了后来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引发了后来的经济策略的改革.
2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二代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经济发展策略主要体现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指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3]第116页“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3]第63页考察一个经济发展策略,还要看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中,经济发展策略是否真正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是否共同享有社会财富,人民是否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了打破当时经济发展的思想枷锁,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的落脚点是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是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时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3]第123页“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问题.”[3]第64页
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既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也遵循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用于指导经济建设,破除阻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疑问,坚持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国家经济迅速从十年“文革”动乱中焕发活力,初步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3 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符合世界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江泽民认为“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较快的、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4]第44页,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缩小和赶超发达国家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科教兴国策略,确立了“四个尊重”的思想.实行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策略,制定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经济方针,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在注重“物”的生产同时,也注重“人”的全方位发展,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生产力的大发展.
这一阶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市场经济的活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经济步入快车道,每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4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环境和着力点有了新的变化,要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党对这种新变化的适应和回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经过高速发展期后的反思和调整阶段.
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策略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符合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吸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所得的理论成果.最后,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绩斐然固然可贺,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依然是不容小觑的,比如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差距拉大、资源能源供给不足矛盾突出、经济结构趋向单一、企业缺乏创新机制等问题都亟待解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自然也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特点还体现在以人为本.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仅将人民群众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提出的经济发展策略既有差异性,具有很强的历史的针对性,是特定历史阶段提出的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这些经济策略思想又是共通的,首先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其次有共同的理论特征——兼具继承与发展、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特点,再次有共同的实践来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最后有共同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重要结晶.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策略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坚持实事求是,一方面做到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注重方法论的选择,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注重经济建设实践的实际价值和功效,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协调一致的发展,不能脱离现实实际搞社会主义空想经济,避免脱离国情和罔顾环境资源的保护,盲目开展经济建设;同时又必须牢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价值追求,不是为经济发展而经济建设,忽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盲目追求经济总量,一手包办经济建设,忽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目标价值,这种经济建设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所以,经济发展策略的制定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内核,需要既合乎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又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合国情,顺民意,摒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弊端和矛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1.
F015
A
1673-260X(2013)10-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