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经济学的长三角区域产业模型

2013-04-02邵运川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0期
关键词:基点轴线长三角

邵运川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与经济贸易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基于城市经济学的长三角区域产业模型

邵运川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与经济贸易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本文首先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基本情况,并阐述了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内容.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概况和产业发展分析,来阐述基于城市经济学的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模型.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学;经济发展概况;产业优势发展;产业发展模型

长江三角洲是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省市的地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汇聚了第一、二、三产业,且在各产业方向都发展良好.它处于较有利的地理位置,在带动我国市场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目前,基于城市经济学的城市群建设将很好地带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下,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很有希望建成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实现经济相互协调、相互带动的发展模式,逐步减少地域经济发展差异,达到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

1 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

所谓的城市经济学就是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的学科.城市的经济发展研究内容一般包括城市在产生、成长和发展等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对于长三角区域进行城市经济学研究,其实就是把长三角区域的各个省市看成一个城市群,探讨该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及发展规律等.城市经济学主要采取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对一个城市或城市群的发展进行研究和预测.这些发展规律往往需要总结过去的发展,以及现在的发展变化来发现.通过这些发展规律来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总之,城市经济学就是采用调查、分析、预测和评估等手段方法来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关系中的生产关系等规律来研究和运用的学科.将城市经济学运用于长三角区域产业模型的制定和考究上就有切实可行的重要作用.

2 长三角经济发展概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三角地区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并且在国内占据大量份额.自十一五计划期间,将安徽加入了长三角区域内起,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更创新高.

1.1 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是一个区域繁荣、兴衰的最好评价者.目前衡量整体发展水平的指标有6种.其中就生产总值来看,我国2012年全国GDP总额为519322亿元,而长三角地区的GDP为12.6万亿元,占据了全国总GDP的24.3%.而该地区的占地面积不足全国总面积的4%.由此可见该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处于高级水平.其他5项指标也都显示出了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说明了长三角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

1.2 地区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比较

通过对2012年GDP统计,可知,江苏省的GDP达到了54058.22亿元,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的43%左右,在全国各省GDP排名中高居第二名的位置.浙江省的GDP为34606.3亿元,占整个长三角地区GDP总额的27.5%,在全国各省GDP排名中居于第四名的位置.上海地区由于地方比较小,人口相对其他省较少,GDP达到了20101.33亿元,次于浙江和江苏省,但是却高于安徽省的17212.05亿元.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作为我国龙头经济城市的上海市的GDP增长率依然达到了7.5%,安徽省的GDP增长率最高,为12.1%,江苏省的次之,为10.1%,浙江的为8.0%.由此可见安徽省的发展状态良好,正在逐步缩小与其他长三角地区的差异,将会更快的融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长河中.

就城市化水平来看,上海地区作为国际大都市,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从各省市的城市化水平来看,上海市的城市化率处于泛长三角区域领先位置,也是2012年全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城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城市化率相差不大,安徽省的城市化率相对较低.这些说明安徽省的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仍然较多,需要继续促进其发展.

1.3 长三角产业发展分析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逐年递减,而各省在第二、三产业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浙江省的第二、三产业增值都较快,江苏省的第二产业增值较快,但第三产业增值始终低于40%.而上海市则是服务型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正逐步实现由工业化向服务型转变.相较于其他长三角地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将近15%,但也在逐步优化中.

2012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长三角城市调整了产业发展结构,将比例调整为3.8:48.2:48.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当,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对于上一年增加了1.5%,使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突破了4.3万亿元.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有5个城市的第三产业都显著增加,超过了三千亿元.

长三角区域各省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已形成产业联动的状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使其优势互补,加快长三角地区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以应对环境资源问题.因此,寻找一种产业发展模式是我们当前的任务.

4 基于城市经济学的长三角区域产业模型

由上文中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产业发展在长三角各地区并不平衡,为了平衡这种产业结构,我们开始了产业联动理论的应用.基于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产业模型主要是“点—轴”空间理论.所谓的“点—轴”空间理论,其实就是确定发展的一些基点,在基点和基点之间会形成发展轴,往周围扩散发展.一条发展轴上可能还会有基点,再由这些基点和其他基点之间形成发展轴,发展轴继续向周围扩散发展.如此下来就会形成不同层次的点轴发展.将该理论应用于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模式中,势必要以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为中心基点,然后向周围进行发散扩展.将一些成长能力较强的城市作为次中心基点,继续向外围城市发展.同样的方法建立三级中心基点等.然后基点之间相互连接,形成发展轴,向四面八方辐射扩散,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发展模式.下面我们看一下几种不同的“点—轴”空间模式.

4.1 原有的“T”型发展轴

该发展轴线以上海为一级中心基点,在上海沿海向和沿长江方向建立两条发展主轴线.这两条主轴线的建立有利于沿线区域城市的产业发展,而上海可以看作产业发展的引擎,时刻提供着发展所需的动力和血液.

4.2 现在的反“K”型发展结构

该发展结构也是以上海作为一级中心基点,采用原有的“T”型发展轴的两条主轴线,额外的在上海与苏州方向建立一条发展轴,形成反“K”型发展结构.该发展结构建立的原因主要是空间近邻效应的影响.在原有的“T”型发展轴中,上海的沿江和沿海方向都在发展,而沿苏州方向会与这两条轴线形成近邻,在等级扩散的原理下,上海与苏州方向的轴线上也必然会同步发展,所以就有了反“K”型发展结构.

4.3 多层次网络型发展态势的逐步形成

上述所说的“K”型发展结构仅仅只是建立了一级发展轴线,那么我们怎样实现多层次空间发展呢.这就需要建立二级发展轴线、三级发展轴线等.一级发展轴线的建立,带动了一些城市的发展,比如南京、杭州等.这些城市将会成为二级中心基点,进一步进行二级发展轴线的建立.

4.3.1 以南京为二级中心基点的“X”型发展结构

以南京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方向分别选定镇江、马鞍山和芜湖、湖州、扬州为基点,连接它们与南京之间的轴线,作为二级发展轴线,带动周边地区和三级中心基点城市的发展.

4.3.2 以苏州和无锡为二级辐射中心,建立“Y”型发展结构

在苏州和无锡的交界地带建立二级中心基点,向西南北三个方向分别辐射建立二级发展轴线,带动嘉兴、湖州等城市及周边小镇的发展,逐步形成以苏州、无锡和常州为中心的城市群.

4.3.3 以杭州为二级中心基点的“X”型发展结构

以杭州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方向分别选定嘉兴、浙西、经绍兴至台州、湖州为基点,连接它们与杭州之间的轴线,作为二级发展轴线,带动沿线城镇和三级中心基点城市的发展.

4.3.4 以泰州为增长中心的发展模式

泰州作为后起之秀,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有望成为二级轴线发展的中心基点.首先它处于江苏的中部,和上海、南京等大都市相距较近,同时又位于江苏南部和江苏北部两大经济板块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理优势,有合理的资源可以用来发展,因此,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4.3.5 以宁波为增长中心的发展

沿海大通道的开发,带来了宁波的天下.其港货物吞吐量的巨大优势使其与舟山港之间实现了一体化运作,正逐步实现向国际大港口水平的迈步.此外,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改善了宁波的区位状况,使其与周边大城市的连接障碍消除,更有望实现较快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中心.

综述上文所述,可以看出基于城市经济学长三角产业模型正在逐步建立起来,这种点轴的多层次空间网络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带动性,可以在发展轴线的同时,带动周边的发展,从而一步步建立不同等级的发展轴线,由中心到外部,层层发展,这种产业模型极大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间的一体化发展.

〔1〕罗世俊,焦华富,王秉建.基于城市成长能力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态势分析[J].经济地理,2009(03):0409-06.

〔2〕何骏,郝琪.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优势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1:110-114.

〔3〕傅兆君,王超,赵方舟.基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01):0014-06.

F121

A

1673-260X(2013)10-0051-02

猜你喜欢

基点轴线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
凸轮轴孔轴线与止推面垂直度超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