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中曲目选择探讨
2013-04-02周琼
周 琼
(湖北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各个专业的改革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在新世纪也有很好的发展,逐步走向了专业化、细致化的道路.声乐教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学生在毕业后走向中小学的工作岗位,娴熟的声乐演唱技巧以及所掌握的大量的声乐曲目,将是检验其是否能胜任音乐教师这个角色的首要标准.
目前的高师民族声乐教学领域一直存在着一些学术争论,如教学过程该采用“民族式”的教学方法,还是采用“西洋式”的教学方法;又如民族声乐的教学中,该采用哪些类型的教学曲目,不同类型的教学曲目以怎样的比重分配,等等.对于教学理念的争论可以说在学术界存在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师的民族声乐教学该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都会形成一定的经验与认识,笔者在此不做讨论.以下笔者结合多年的民族声乐教学经验就新时期高师民族声乐教学中曲目选择存在的困境与误区做一介绍.
1 轻视基础,过早追求高难度曲目
学生通过教师的声乐教学活动可以逐步掌握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巧,在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于授课曲目的选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不同的学生选对适当的教学曲目,可以让学生的专业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巩固;可以使学生的嗓音特性更好地开发与展现.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中学时代为了应对高考,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大多采用“突击式”的学习方式,即简短地参加声乐基础培训后,便迅速地尝试演唱高难度声乐曲目.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对于高难度声乐曲目的青睐逐渐进入了一个误区,以至于进入大学以后,不能理解基础声乐曲目的重要性.笔者在给大一新生上第一堂声乐课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倾向于演唱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试图借此展示自己的歌唱技巧而获得老师的重视和同学的仰慕.然而这种一味追求高难度声乐作品的行为却忽略了自身嗓音特点和作品的难易程度,结果不但使自身缺点暴露无遗,而且有悖于自身声部特征,这样的歌唱状态必然达不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其后果轻则事倍功半,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各种声带疾病.
2 忽视嗓音个性,“样板戏”式的范唱曲目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道理,不同的人因为性别、身高、胖瘦、口腔、胸腔、声带等一系列生理结构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音色和音域.尽管我们在听合唱歌曲时为众多人声音的和谐之美而感慨,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每个人不同的声音特性.众所周知,根据歌唱者的声音特点,可以将歌唱者分为男女两个声种和高、中、低三个声部,并在每个声部中又划分出不同的声音类型.女高音可划分为抒情型、戏剧型和花腔型;男高音可划分为抒情型、戏剧型等.在每个类型中又可分为“大号”和“小号”.若进一步细分的话,还可以有两种声音类型的“交叉型”,如抒情戏剧型或戏剧抒情型,以及介于两个声部之间的“中间型”,如次高音和次中音等.
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很多教师为了加大对发声练习的投入,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往往忽视学生天然的嗓音个性,千篇一律地给不同的学生布置相同的声乐曲目.诚然,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关键在于打好基础,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在选择声乐曲目时,更不能掉以轻心、草草了事,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自身的嗓音特性没有自主的认识,在课后练习时,很容易无意识地去模仿那些自认为同一首曲目唱的比自己好的学生,以至于形成不遵循发声规律,刻意“捏嗓子”创造别人的音色的现象.这种做法如果不及时被制止,很容易形成声乐学习提高的瓶颈,更严重的依然是产生不同程度的声带疾病.
3 忽视中国歌曲,大幅度的外国歌曲份额
随着鸦片战争中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国门被打开,我国的很多民众便逐渐走入了“崇洋媚外”的境地;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本土文化在更大程度上遭受了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声乐教育起源于上世纪的“学院派”的留学归国潮,不可否认,我国最初的声乐教育起源于“苏联式教育”和“西洋式教育”,目前大多数高师的声乐教师都是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会加大外国歌曲的份额.不难发现,进入新世纪,外来的声乐文化已经远远地超过我国本土声乐文化的份额,如意大利的古典艺术歌曲、西欧歌剧的选曲、德奥艺术歌曲以及舒伯特、勃拉姆斯、贝多芬、威尔第、舒曼等世界著名音乐家生平经历的影响,以及声乐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影响,以至于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能否唱外国歌曲”成为衡量其声乐学习成果的一大标准.在笔者多年的高师工作经历中,发现不管是在声乐教师还是在学生中,这一“怪癖”的拥有者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在期末考试或舞台表演时,都喜欢选择外文曲目.然而,平心而论,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突破外文歌曲的语音关呢?
高师的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院,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尽管高师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都开设有《意大利语音》这样的正音课,但是短短的每周一次的大班课,并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在课程结业时依然不能将意大利语音中的基本语音发音到位,更别说去体会歌词的意境了.很多学生操着“中国式发音”的感觉去演唱外文歌曲还自认为感觉良好,并且在学生的圈子中形成这种“怪癖”,实在是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一大障碍.
对于以上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笔者认为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具体在实际声乐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4 转变观念,加强基础类声乐曲目的比重
目前,不论是在学生还是教师的思想中,很多人都进入了“好大喜功”的误区,因此,转变观念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声乐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在声乐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笔者认为,声乐教师应先从内心深处转变观念,才能身体力行地去教育和影响学生.特别是在对待初学声乐的学生时,不但要教授他们基础的声乐发生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加深对基础类声乐曲目的重视.
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特别是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的声乐学习中,要将类似于《金风吹来的时候》、《花非花》、《摇篮曲》等歌曲的练习贯穿始终.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发声技巧以及每首歌的歌唱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心里层面产生对歌曲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做课后练习时,才会给予这种初级歌曲以足够的精力.
5 基础与个性并重,在基础的范围内彰显个性
教师在面对初学声乐的学生时,不能为了打基础而忽视学生的嗓音个性.尽管目前在声乐教学中特别是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已经逐渐淡化了“美声”和“民族”的界限,但是教师在通过学生的发声和观察学生的发声器官后,不难看出学生的天然音色是粗一些还是细一些.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天然音色,因为正是这最天然的音色才是日后学生在声乐艺术之路的特性.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的声乐教学一定要遵循“基础与个性并重”的原则,即可以通过相同的练声曲让不同的学生打好发声与呼吸的基础,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天然音色选择适合该学生的声乐曲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生在歌唱时既有基础的“管道”,又有不同的声音个性,不至于在声音上出现“千人一面”的弊病.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应该践行“基础与个性并重”的原则,因为基础是根基,只有根基牢固了,个性才能在最为自由的范围内展现.教师在对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现阶段的问题与优势,选择不同的练声曲去解决问题和发挥优势,并且可以让声乐基础相近的不同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在观摩别人的学习过程时,以旁观者的状态认识自身相同的问题,以便尽早解决现阶段所面临的困境.
6 加大本土声乐曲目的份额,融入多元音乐文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不能持续走外国模式的道路,在提倡多元文化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声乐艺术要与国际接轨,要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然要走“民族声乐”这一道路.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应采取“突出世界经典”和“重视本土母语音乐文化”的相辅相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大本土声乐曲目的份额,让学生用实际行动体会本民族语言的魅力所在.如果一个学生通过本课四年的声乐学习,连几首母语歌曲都唱不好,那实在是我国高师声乐教育的悲哀.
笔者认为,作为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必须唱好中国声乐曲目,这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因为高师声乐专业不同于音乐学院的声乐表演专业,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更多的是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受众更多的是中小学学生,日常授课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亦是更多的涉及母语,因此必须在高师声乐专业学生的思想认识上给予中国声乐曲目以足够的重视.这里所说的加大中国声乐曲目的份额并非是要建立“中国歌曲中心论”,而是要还中国歌曲以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外国的声乐教育开始和发展的都比我国的声乐教育早,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国高师的声乐教学理应借鉴他国优秀的教学经验,但借鉴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与发展本土的声乐教学,这一基本点是不能动摇的.
声乐教师必须从自身的思想层面转变观念,必须从内心深处去关注本土声乐教学的发展,只有这样声乐教师才能以身体力行的状态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关注本土声乐建设已经是一个社会的大趋势,我国多家知名的出版社都发行了多套民族声乐曲目教材,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开创了我国高师声乐教材编写的先河.笔者打开当当网、天天艺术网等国内知名网站,输入“声乐教材”关键词,可以搜索到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声乐曲选》四册;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曲选集》(中国部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花腔女高音中国声乐曲选集》等.这些中国声乐曲目教材为高师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中国歌曲的份额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声乐教师要在实际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探索民族声乐的发展新思想、新思想,让高师声乐教学融入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大潮流.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天津:百花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徐敦广.论高师声乐教材与中国声乐曲目的价值取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