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思考

2013-04-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作曲和弦纲要

徐 冉

(安庆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2006年11月26 日,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课程纲要》对原有的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程作了重要调整.《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就是《纲课程要》中新设立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教育工作者的需要,顺应作曲技术理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科综合与交融的发展趋势,体现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在我国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新创造,而将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基础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部分配器法常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和拓展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1]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其一,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围绕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安排教学,而不是对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的生搬硬套.其二,课程强调了综合性,打破了以前四门课程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注重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其三,课程注重了实践性,将传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中繁杂的理论和规则简洁化、直观化,运用于音乐实践.

以上三个特点中,最值得肯定的是课程的实践性.一切的理论课程终归要为实践服务,而通过实践,也能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理论知识.通过钢琴、合唱等艺术实践,可以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和生动.而加强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联系,则体现了《课程纲要》中强调的师范性.

1 课程与钢琴实践的联系

钢琴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与多声部音乐实践的结合也最为紧密.通过键盘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即兴伴奏和弹奏,更能从根本上摆脱多声部音乐课程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实际作品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

在学习正三和弦的排列时,教材中经常归纳为密集排列法和开放排列法,但是这两种排列法各自有什么特点,在什么时候应用,这就不是纸上谈兵所能解决的问题了.我们只有通过键盘练习才能区分出,使用密集排列法的和弦色彩更为浓郁,强调纵向的和声关系;使用开放排列法的和弦色彩相对稀薄,侧重横向的旋律关系.

学习六和弦时,很多同学对六和弦的重复、排列和连接都相当熟悉,纸面上的练习也做得并无错误,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却不知道到底该用原位还是转位.这时候我们也可通过键盘练习解决这个问题.如海顿《钢琴奏鸣曲》no.33第三乐章,将低音部全部改成和弦的根音,通过弹奏发现和弦的选择,和声的关系都是恰当的,但是低音的旋律性却过于僵硬.而原作在合适的地方加入六和弦,就形成了一条生动的低音线,与高音部形成良好的对位,音乐也生动起来.

在和声配置中常常出现一个旋律音可以选择不同和弦的情况,这种情况随着学习的深入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唱唱使初学者不知所措.通过钢琴弹奏,把谱面转化为音响,也可使同学们直观的聆听和声效果,建立起正确的和声意识.例如舒曼的钢琴小品《梦幻》中,呈示段和再现段旋律的高潮都出现在a2上,但是呈示段中配置的和弦是Ⅴ7/Ⅵ,引入共同和弦,调性转往属调,而再现段中配置的和弦是Ⅴ9/Ⅴ,作为属和声之前的预备,完满地完成了终止.两者相比不仅是和声色彩的不同,也体现了这两个和弦的结构意义.

除了在学习过程中,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我们也应使用钢琴,通过音响效果来判断声部超越、平行八五度等等声部错误.通过日积月累,使学生从听觉上和审美上,而不仅是从视觉上和规则上避免声部错误,建立起正确的和声审美.

2 课程与合唱实践的联系

最早的多声部音乐就是在合唱中诞生,合唱也是实践多声部音乐的重要手段.在和声教学中的经常使用典型的合唱织体,它在声部数量、音域音区、记谱形式等方面都保持着合唱的原貌.在音乐分析中,很多的合唱作品也可作为鲜活的范例.合唱实践和《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合唱实践,不仅对本门课程起到巨大作用,也可对视唱练耳、合唱指挥等课程有极大帮助.

在和声教学中,需要要详细说明声部进行的法则,还要通过谱例和音响进行示范.其中的音响示范不仅可以通过钢琴弹奏,也可以通过合唱实现.例如在学习属七和弦时,让学生分四个声部构唱属七的根音、三音、五音、七音,形成不协和的音响,再按各个声部的倾向性解决至主和弦,就可以使学生从根本上感知和弦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运动,感知属七和弦中不稳定音级的倾向和解决,而不是只对“三上七下”等等规则的死记硬背.

大多数教材中“为旋律配和声”的习题都选择了歌唱性很强的旋律.完成习题后,让学生分声部合唱是最好的批改作业的方式,这种做法不仅能使习题音响化,更能使学生直接参与音乐之中,感受和声的色彩,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教学的趣味性.

与此同时,很多合唱作品也可以作为多声部音乐分析的范例.例如巴赫的《371首众赞歌》,作为巴赫和声艺术的集中体现,其和声的材料语汇、处理手法都是值得学习和钻研的.而一些优秀中国合唱作品,如瞿希贤改编的蒙古民歌《牧歌》、谢功成改编的新疆民歌《阿拉木汗》等,则为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为我们学习民族和声提供了有价值的范本.

3 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联系

《纲要》的执笔人王耀华、王安国教授指出:由于《课程纲要》是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编制的,所以,“师范性”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它区别于其他类别学校(尤其是专业音乐院校)的重要特点之一.《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中小学音乐的教学实践密切联系,体现师范性.[2]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在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在曲例的选择上要密切联系中小学音乐教材,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直接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例如在“为歌曲配伴奏”的环节中,可以直接选用小学课本中的《送别》、《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月之故乡》等歌曲.在作品分析的教学中,也可以在中小学教材中找到非常贴切的曲例.以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为例,其中的歌曲《嘀哩嘀哩》为有再现的二段曲式,管弦乐《狮王进行曲》为对比中段的三段曲式,管弦乐《在钟表店里》则是典型的回旋曲式.同时配器教学也可选用中小学教材中的乐曲为例,如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就使用各种乐器表现童话中的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产生了很好的音乐效果.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打破传统教学一言堂的局面,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不仅成为现在教学的参与者,更能成为未来教学的主导者.例如在曲式分析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观摩教学,撰写教案分组教学并请有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点评.再如在小乐队编配的教学中也可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业,联系中小学小乐队进行排练与演出,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也给以后的教育实习作了前期准备.

作为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音乐专业必修课,《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设置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顺应了上世纪中后期作曲技术理论各学科日趋融合的潮流,其意义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对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简化.课程改革推动着学科发展,学科发展促进着教学进步,而作为承担作曲技术理论教学的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从教学实际出发,对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要勇于创新,力求在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全面更新,架构起一座由传统理论教学思维向新时期教学理念转变的桥梁,以期达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6.

〔2〕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朱咏北,王北海.新编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猜你喜欢

作曲和弦纲要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George Gersh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