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绪体验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2013-04-02周家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情绪政治思想

牛 杰,周家华

(1.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担负着启发和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以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为了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历经多次创新过程,并最终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设定为主要课程.在这期间,教育学领域也从多方面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创新.如,刘胜从人文精神的视角探讨了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丁春华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以“加法”和“减法”的原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2];张晓等人提倡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建设思想政治教学案例库[3].有些学者则从心理学、伦理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多元化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综述中发现,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在改革的三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依然存在重复严重、思维方式单一、论证浅显和理论深度不够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改革首先需要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突出时代性的特点.目前有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创新研究主要体现在从过往的以政治为根本到现在的以人为本的转化.相关的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出发,强调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大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如何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少有研究.基于此,本文以情绪认知评价理论为基础,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情绪体验的方式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1 情绪认知评价

Lazarus认为情绪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在这种活动中,个体以认知活动为指导,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进而调节原有的认知.情绪认知的过程以情绪体验为主要中介,涉及到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初评价指个体在清醒的状态下直觉中对刺激事件与自身利益关系的确定,如骄傲、怀疑和同情等等情绪.次评价的过程是个体对刺激事件的认知调节和判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对刺激事件采取的反应行为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已有经验.再评价则指个体对自身采取的应用行为和情绪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如果评价有效,则会引起积极情绪的产生,反之,个体则会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评价,并相应改变自身的反应行为和已有认知.[4]

在情绪认知评价的整个活动中,情绪体验的结果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会对个体评价的结果起决定作用.因此,引导个体进行正确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认知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情绪体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2.1 情绪体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

于文湖在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可有可无,除却考研的同学,大部分表示自己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对思想政治课堂改革的建议中,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同学认为教师的授课应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总结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动机,二是教师的上课方式不合理.[5]

研究总结的两个问题应归为一个问题.学习者的内部动机主要指由个体的内在需要而引起的活动动机,当内在的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无法得到满足,动机自然会减弱甚至消失.近年来,高校教育者一直在寻求某种途径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学习动机,却忽略了对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情绪体验的培养.情绪的实质是基于个体的需要和愿望的一种心理活动,学习者则通过情绪体验的方式组织和驱动着个体的认知行为.因而,情绪体验与内在学习动机有着根本的联系,具备独特的动机功能,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6].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是复杂而枯燥的理论课程,当教育者在教学上仍采取传统的灌输多,启发少,脱离实际讲解理论的方式,就无法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赋予学生积极的情感认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自然无法激发和维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无从实现.

第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运作脱节现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以“社会为本”的理念,但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的运作依然存在脱节现象.以高校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例,当下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仍然实行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进行功利化的教育方式,甚至以培养“知识人”为主要目的[7].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是要突出学生的内在需要.以教师为主体的功利化教育不仅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产生抵触情绪,丧失了对社会评判的能力,也有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情绪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以从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入手.教育者应将情感因素与认知因素紧密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切实帮助他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情绪体验的方式

第一,直接的情绪体验.

直接的情绪体验是学生自我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参照物,也是学生对自我需要认知评价分析的对象.通过直接的情绪体验,学生在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的过程中会审视原有的认知观念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稳定某些观念,但是同时也会对已有观念与现实不相符合的部分困惑.

思想政治课堂中,直接的情绪体验一方面需要以教师为主体帮助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情绪体验.如,尽管学习消极被动的学生对待思想政治课堂有了次评价并做出了相关反应行为,但是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式,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努力挖掘学生的优势,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同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既有的反应行为不和适宜,从而对思想政治课堂的情绪进行再次调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积极的直接情绪体验的前提.另一方面,直接的情绪体验还反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上.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尤为注意分析学生已有观念与现实不相符合时困惑的原因.以外来文化对国内文化的影响为例.目前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国内很多大学生的审美观、伦理道德观等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扭曲.如果不及时加以应对,大学生不仅会失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会造成自身道德沦丧和精神的空虚.对此,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的采取说教的方式,学生不仅不会认同和改变其认知行为,还会对课堂失去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情绪体验评价自己的认知行为.如,由于社会诸多不良事件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待老人跌倒该不该扶产生了疑问,尊老爱幼的价值观也跟随动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直接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人的难处,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评价.当学生在社会不良事件带来的影响和再评价之间产生疑惑时,教师应从正确的道德观出发,告知此类事件解决的有效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调节原有认知中不合理的部分.

第二,间接的情绪体验.

个体的认知发展是社会活动和认知活动相互协调的过程.社会互动为个体提供了解和接受别人认知观点的条件,社会认知能力则帮助个体经常脱离自我控制,以移情的方式对别人认知观点进行评价并与自身的认知观念进行协调,最终形成稳定的,系统的认知观.这一过程中,个体可能会引发其他的情绪体验,形成新的认知观,也有可能在协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原有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以移情的方法,通过间接的情绪体验,推进别人观点和学生已有认知观点的整合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过往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学应体现时代特点,并主张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形象化.如杨宏健在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对策研究中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8].戴小江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提倡通过电影、电视和多媒体等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感性化、直接化[9].事实上,无论是电影、多媒体还是网络都是帮助学生移情和获得间接情绪体验的重要方式.移情的方式还应包含参观名人纪念馆和教师在课堂中例举名人事迹等方式.过往的研究中没有意识到的是学生在上述形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能并不会改变已有的认知观念,因此在再评价的环节也无法充分认识自己对刺激事件的评价是否有效和符合适宜.缺乏了再评价环节的认知调节,再多的形象化思想政治教育都只能流于表面.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情绪的观察和掌控至关重要.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为例,如果只是单纯的播放一些爱国英雄的事迹,让学生自由谈论,然后教师综述,那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大学生的认知观已经较为稳定,本具备爱国主义情操的学生可能会因此增强此类情感,而对于原先爱国主义情操淡漠的学生,一堂单一的形象化思想政治教育课也无法有效改变已有的认知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仔细观察学生在影片播放和自由谈论时的情绪变化,区别他们的情绪体验差异,在仔细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帮助爱国主义情操淡漠的学生意识到他们对刺激事件评价无效,才能使得形象化的思想政治教学取得实效.

3 结束语

情绪直接反应了学生对事物的态度,情绪体验的结果如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评价.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一方面应在充分了解情绪体验的意义之后,赋予学生正确的情绪体验方式.无论是积极的情绪体验还是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要合理对待,都会对教学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情绪观察和调节能力.学生的认知观和价值观会同通过对事物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来,这一反应包括了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态表情等等.在考虑到个体差异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情绪观察,灵活多变的采取外部和内部调节、修正和维持调节等策略,把情绪变化与认知调节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刘胜.论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234-236.

〔2〕丁春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思路与对策[J].社科纵横,2011(1):121-124.

〔3〕张晓,闫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库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80.

〔4〕Lazarus.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in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J].1991(46):352-367.

〔5〕于文湖.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滨州学院学报,2007(2):86-89.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4-386.

〔7〕袁本新,王丽荣,等.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1.

〔8〕杨宏健.近1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进展及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9(4):188-190.

〔9〕戴小江.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几点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念[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5):139-141.

猜你喜欢

情绪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