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0例外痔剥离术的临床观察

2013-04-02李大鹏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切术外痔肛管

李大鹏

(赤峰市红山中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我院自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外痔病人120例.其中90例行外痔分组剥离术,30例行痔环切术.术后进行临床实验观察,发现两类手术后患者的肛管静息压有不同变化,其中分组剥离术术后肛门测压变化轻微;外痔环切术术后测压则变化较大,说明肛管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共收治外痔病人120例:男性75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均在20-70岁之间.病史数年至数十年不等,均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

1.2 治疗方法

我们将120例病人分为2组,其中30例行痔环切术,另90例行外痔分组剥离术.对于痔环切术我们采用环行切开,剥离并切除核结后用丝线结节缝合.外痔分组剥离术是分别在痔核隆起上皮与正常皮肤交界处做半弧形切口,在外括约肌和内括约肌表面分离肛管上皮达齿线并将皮瓣掀起,切除痔组织.分离时注意皮瓣要保持一定厚度,以保持血运,将皮瓣缘修成锯齿状,用丝线间断缝合,每次痔核切除不超过3组.

1.3 疗效观察

本组病人手术前后均进行肛肠动力学检查,我们应用肛门自制功能试验观察疗效,采用的方法即距肛门2cm处测肛管静息压.手术前男性均在6.90±0.20kPa,女性为6.00±0.35kPa.手术后应用自制功能试验观察,分组剥离术后病人肛管静息压与术前基本相同.痔环切病人肛管静息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10例肛管静息压明显升高,临床上出现肛门狭窄,经扩肛后好转.本组病人观察一年无1例复发.

2 讨论

目前外痔切除术式颇多,但都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这就是如何尽可能保留肛管及肛周皮肤,以保持肛门正常功能又不残留痔组织.传统的痔环切术和外痔分组切除术就是这些术式的基础和典范.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十分重视切除肛管病变范围及肛管口径变化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如丁义江[1]等用肛管口径测量器通过临床检测观察提出:①平均切除1/12肛管皮肤,肛管口径缩小0.13±0.04缩小率为4.15%.②皮桥数量至少应在3个以上,一般切除肛管皮肤在3/5以内较为安全.在切除肛管皮肤范围相同的情况下,保留肛管皮桥数量越多,对肛管口径影响越小.金定国[2]等人更进一步提出了保留ATZ区的重要性,ATZ区在齿线附近为一宽约0.8cm-0.9cm;环表上皮,位于肛管上皮结合处,由上皮、腺体等胚胎原基在此交织,分布着高度特化的感觉神经终末组织,固而是排便的诱发区,如将此区切除,排便感即消失,直肠内的粪便就会产生淤积现象或引起感觉性肛门失禁.另外,日本的隅越幸男[3]、冈田光生[4]认为:切除肛管皮肤必须在肛周的:1/2-1/3以内,邻近切口之间必须保留皮桥,0.5cm以上升森茂树[5]根据痔核切除范围与肛门径变化的关系来预防肛门狭窄.他们术前根据肛管直径算出肛门周长,如切除3个位的痔核(以3cm计算),术后肛门直径应缩小到(2πr-3cm)/π.按此理论,若术前肛门周围长6.24cm,直径为2.05cm就可能出现肛门狭窄.

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及实验观察认为:在肛缘远端正常上皮和隆起上皮交界处相对齿线做半弧形切口,在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表面分离肛管上皮达齿线附近,将含有痔组织的肛管上皮掀起,用组织剪在被掀起的皮瓣下切除痔组织,但特别注意保持皮瓣一定厚度,以保证血液供应.将两侧皮缘尽量修成锯齿状,使术后肛管上皮产生自然皱折,避免环行瘢痕产生,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我们认为如此方法除痔,可使病变切除彻底.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肛门及肛门周围皮肤!使肛门功能最小限度受到影响.该术式治疗的患者术后肛肠测压证实肛管静息压值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1〕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山东科技出版社.

〔2〕金定国.交叉排列结扎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

〔3〕隅越幸男.日本大肠肛门志.

〔4〕冈田光生.日本大肠肛门志.

〔5〕升森茂树.日本大肠肛门志.

猜你喜欢

切术外痔肛管
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刨削系统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系统干预对外痔切除术疗效的影响
肛裂缝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藏药痔疮栓治疗外痔病的临床研究
老年重度混合痔应用PPH术结合外痔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联合外痔切除与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效果对比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