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研究
2013-04-02余新泳代演莉许存福
余新泳,代演莉,许存福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研究
余新泳,代演莉,许存福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早已经被推向市场中心,高校服务于区域乃至于国家发展,进而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和发展趋势.在普遍倡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新形势下,对《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图形创意;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高校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集中表现为能够根据市场和岗位需求,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实际应用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图形创意》课程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通过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并在实际设计活动过程中活学活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都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对《图形创意》课程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必将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借鉴.
1 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分析与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变革,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才因素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日益显著.高校作为智力集中和人才输出最重要的领域,已经走向市场中心,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以来,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精神,规划了我国高等教育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在高校发展重心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这一战略转移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类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得以强化,培育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逐步彰显.
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针对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此类人才的核心能力不是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客观世界本质与客观规律的研究,进而形成某种科学原理或科技成果,而是将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和原理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而创造出物资与精神财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以市场发展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以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目标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教学内容、方法的革新,重在塑造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接市场的职业素养,最终达到服务地方经济和国家发展的办学宗旨.纵观不同行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和不同层次高校的实际情况,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1 应用技能型
此类人才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和实现者,其核心能力体现在:能够有效完成对专业学科知识的整合,进而实现向实践动手能力的转化;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具有在实际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具备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和较为熟练的专业技术与实践操作技能;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胜任岗位工作,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就业竞争力和从业胜任力.
1.2 应用研究型
层次较高的学术性高校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雄厚的研究基础和强劲的研发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此类应用型人才具备在某一领域内拥有突出的研发能力,可以在服务于高、精、尖的行业中发挥重要的实际作用.
1.3 应用复合型
应用复合型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代表,其核心能力体现为对行业、市场和社会的适应性,可以概括为一专多能.即不仅具备专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一定的科研攻关水平,胜任更高层次的岗位工作;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发展形势,具备不断学习、持续提升以完善自我的职业素养;拥有出色的创新精神,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实现角色转型,游刃有余地适应社会变革与行业发展带来的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需求.
2 《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当前,大多数《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依然采用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表现为:几乎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在教室内完成,没有校外参观、写生和交流,且很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黑板、粉笔加画笔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教学内容重图形而轻创意,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与提炼,一味追求视觉效果,忽略创意过程的训练以及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升,作品缺乏原创性、新颖性和对读者内心世界的深切呼唤,模仿甚至抄袭现象普遍;项目化、案例式教学不足或缺乏针对性设计,教学理念与市场脱节,教学效果的反馈机制传统、单一,经不起市场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产出能力较差等.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图形创意》课程的特色,充分总结教学规律,在以下方面大胆革新:
2.1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当前,我国高校《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千篇一律,缺乏系统性和专业针对性,主体环节就是围绕几个固定的方向做图形设计,效果不佳.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科学整合与精心设计,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大体可以形成以下几个核心模块:
2.1.1 图形基础
基础知识往往容易被师生忽视,然而,对图形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图形本质和价值的探讨,可以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对点、线、面等基础元素的有效训练可以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 民族文化
中国在现代视觉艺术领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日本等文化产业强国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一个重要的因素表现为民族文化的缺失导致了作品没有特色、创意原动力不足.纵观德国、日本等视觉艺术强国及其优秀作品,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视角.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的汇合才能最终构成世界文化的绚丽多姿.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可以为创意提供不竭的源泉,同时,中国的艺术也有责任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2.1.3 思维
思维的训练与开发是《图形创意》课程的根本目的,图形只是思维训练的载体,手法是思维训练的途径.所有优秀的创意和作品,都是优秀思维的结果,思维及其训练模块在《图形创意》课程教学中是重中之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1.4 创意
新颖、巧妙的创意是包括图形设计在内的一切视觉艺术的灵魂,是打动读者最有力量的武器,是衡量设计工作成败和水平的核心指标.对于创意流程和创作方法的教授以及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开发创意的良好习惯,在《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2.1.5 艺术表现手法
再优秀的创意也需要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同一个创意以不同的手法进行表述其艺术效果是不同的.例如,表现“反对酒驾”这一主题,而创意方向定位为“酒驾等于自杀”.如果以“反讽”的手法形成幽默的图形风格,作品则充满哲理与智慧,进而持久地打动人心;如果以“对比”的手法表现则会相对委婉,给受众营造自我选择的空间;如果以“破形”的手法,塑造破损、残缺甚至血腥的视觉效果,则会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直接而激烈地表明设计师的立场……
创意与表现技法是《图形创意》课程的两个支柱,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合适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有效推动创意,使得作品主题更加鲜明、创意的打动力和可读性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
对教学内容进行各模块的科学整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以及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情况灵活调整,同时注重各实训模块中课题设计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际应用性,必将有效提升《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效果.
2.2 教学方法的立体化
《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竭力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可以室内教学为主,合理安排学生进行适时的参观、适当的室外写生,让学生走进生活,养成观察生活、关注现实的习惯,形成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结合学生实际,以互动式、启发式和激励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并最大程度地开发自身潜能;案例式教学结合市场分析法可以带领学生以崭新的视角审视创作过程;及时引入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料和道具,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立体化的教学方法,符合该课程的教学规律.
2.3 教学实践的高效化
众所周知,实践训练是《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意思维并运用其创作出优秀的图形作品.但是,这一重点不仅体现在课时安排上,更需要反映在实践教学的效果上.实践教学基本均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通过主题训练完成对理论知识的总结并达到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一目标.因而,实训课题的设计需要精心考虑,注重针对性、代表性和趣味性.针对性设计不仅指课题需要充分考虑某种特定思维和具体能力的训练,还要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的专业性(如视觉传达和动漫专业就具有鲜明的图形设计与应用能力训练需求上的差异性)和其它实际情况(如没有艺术基础的学生);代表性则指课题的设计能够具备普遍的适用性和对某些能力训练的有效促进;趣味性则要求课题设计的角度新颖、生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另外,案例式和项目式教学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其职业素养,提升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后大量引入.
2.4 教学反馈的市场化
学生最终需要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因而,学生的知识素养、作品成绩和实际应用能力不能仅仅由教师根据个人印象和感觉做出纯主观的评价,需要在机制中引入市场因素.如鼓励学生参加校企合作项目、承担企业或公司项目以及积极参加专业比赛等形式,并将出色的成果和参赛成绩转换为课程成绩或学分.这样,即丰富了教学手段,又紧密结合市场,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问题的反馈又可以促进教学的进一步调整与革新,完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最终促使《图形创意》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效果达到符合新形势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这一目标.
3 结束语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核心要素,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则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发展潜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图形创意》课程致力于学生创意思维和创造力的开发与有效提升,进而培养学生形成出色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效解决由市场与岗位不断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因而,针对《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规律与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将对相关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张建军.创新的素质[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2〕陈黄亚.审视创新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1).
〔3〕周琮凯.图形创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林家阳.图形创意[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5〕陈珊妍.图形创意[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6〕顾媛媛.图形创意[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单德林.对于素描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1).
〔8〕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9〕[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1〕胡晓东.图形设计[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1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G642
A
1673-260 X(2013)10-02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