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微观探讨
2013-04-02吴正英
吴正英
(安徽三联学院 英语系,安徽 合肥 230601)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Halliday在他的系统功能文体学模式里,提出“语域”理论[1],突显语言对场合的适应性.“语域”是指使用特有的一种语言的社会文化群体,语域变异的标记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语言材料.商务文化群体是一个庞大而日益蓬勃发展的社会群体,据统计“全世界16亿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群中,几乎90%的人每天都在与商贸英语打交道”[2].商务英语是商务文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英语,它的目的、意义、语言建构等方面都与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有较大差异.商务活动涉及对外贸易、商务谈判、招商引资、经贸合同、涉外保险、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范围,因此,商务英语涉及营销学、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法学等众多边缘学科知识.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一种实用文体,其内容和读者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有着特定的交际环境、交际对象和交际主题,而这些特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商务英语有着独特的文体风格和表达方式,从而也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的“语言”和“专业”的紧密结合.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课程设计模式——语言模块+专业模块+综合实训模块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尚未成熟.“英语”+“商务”模式无论就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再发展的广阔空间.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将大学生待培养的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情感能力.认知能力处于核心层次,他被视为获得其他能力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未能彻底改变这种以知识为本位(knowledge-based)的传统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competence-based).
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观的指导下,商务英语专业主要是根据与商务有关的各种职业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和标准进行课程内容选择,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课程.课程内容既包括语言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又包括职业操作过程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三者的各自内涵和比例形成了研究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本质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重视语言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商务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相关职业操作过程知识.
目前世界上普遍认同的较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学校与企业联手培养;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国际劳工组织(ILO)的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北京朝阳区职教中心开发的KH(宽基础、活模块)等.我国现在较为流行的模块课程是根据社会发展、职业需要和知识培养建构起来的一套学习模式.模块课程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具体性、激励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得到了不同类型高校的重视.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能力包括英语英语能力;商务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办公实践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能力目标,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语言模块+专业模块+综合实训模块这一课程设计模式.语言模块主要包括以下课程: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视听说、第二外语、商务英语写作、翻译技巧、商务现场口译、英语国家文化.专业模块分为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化方向模块.其中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商务单证、商务管理.专业化方向模块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实务、人力资源、国际商法.
为确保“语言模块”和“专业模块”学习的实效性,对学生应取得的证书做相应要求:(1)语言方面:英语专业四级证书或英语6级证书.(2)商务专业方面,取得如下证书之一:国际商务英语证书中级;PITMAN;IELTS5.5;营销员;单证员.(3)计算机方面:全国计算机一级证书和一项应用软件证书.
综合实训模块可从三个子模块来设计课程:模拟模块、整周实训模块、实习模块.模拟模块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同声打字、商务交际、商务模拟.整周实训模块主要包括团队管理实训、商务ICT实训、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指学生在校期间应利用假期进行共2-3周的社会实践,共计2学分.实习模块主要包括商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整个综合实训模块由三大实训平台构成:普通教室实训平台、校内实训中心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平台.普通教室实践平台通过教室的设施设备、座位模式选择、课堂教法改革等进行课内仿真实践活动.校内实训中心平台可由商务文秘实训室、同声打字室、国际会议中心、新闻发布中心等逼真的商务与办公教室等构成,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一些特色课程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平台包括企业、行业协会、游学交流等.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长期真实深入社会和工厂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和轮岗实习的有力保证.
三大模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三大模块实际教学中,贯彻PEB教学模式,即“以实践(Practice)为核心,以英语(English)为主线,以商务(Business)为背景”.实践包括英语语言交际实践、商务沟通实践以及将英语知识技能与商务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后完成的综合性实践.无论是英语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还是其它知识都应围绕实际应用,体现应用型院校的实际定位.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因此,它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体,是英语的一种重要功能变体,亦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3].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是在商务环境下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明显比其它知识和技能详细,在级别上的要求也高于其它知识和技能.英语处于主导地位.在课程设置上鼓励尽可能用全英文开设商务专业课程,四年下来,英语课程门数不得低于总门数的77%,学分与课时均不得低于总数的90%,充分体现本科院校英语系以英语为主线的原则.“以商务为背景”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定位.作为专业根本的“英语”要始终在浓厚的“商务”背景下习得,反之,“商务”知识与技能要融入“英语”的学习中,既包括商务英语等专业模块,也包括英语口语、视听说、综合英语等语言模块,用充足的英语知识和适量的商务知识打造出有较强商务实践能力的一线应用人才.
3 《商务现场口译》PEB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计
以《商务现场口译》课程为例.商务英语口译实践是应用性本科院校《商务现场口译》教学的逻辑起点,课程中涉及的所有其他关系与结构均围绕这一综合实践展开.“以英语为主线”是《商务现场口译》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原则.该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商务实践中的英汉口头互译能力,熟练掌握商务外事口译的具体程序和相关技能.“以商务为背景”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定位.该课程教学必然要为之服务.“英汉互译”与“商务”两种知识与技能是不可分离的.作为课程根本的“英汉口头互译知识”始终是在浓厚的“商务情境”中习得的,商务知识与技能也有机融入英汉口头互译的学习之中,两者的共同作用产生较强的商务现场口译能力.
在PEB教学总模式下使用3P过程,即译前准备阶段(Pre-interpreting)、现场口译阶段(Interpreting-performing)、译后总结阶段(Post-interpreting Packaging),组织20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包括一个涵盖国际商贸一线职业岗位的常见情境的实训项目和一个相关的英汉口头互译理论的教学与练习.
结合20个教学单元和3P过程,我们将单元教学流程安排如下:首先确定单元目标,根据目标具体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和学生完成项目.第二步,介绍理论知识.教师对单元任务项目所涉及的口译技巧、商务文化背景等知识点简要导入,为后续环节中学生通过参与完成项目任务而掌握知识技能做好铺垫.第三步,分组练习.学生就上一环节的各知识点进行带有一定情景设计的分项任务练习,练习内容是包括语言点在内的具体知识点.项目任务设计中,教师需考虑其难易度及学生的参与度.第四步,现场模拟.分组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仿真商务情景下的口译任务综合演练.一组执行模拟任务,其余学生按计划分别扮演观众和评委,配合提问或进行评估.鼓励现场录像或录音以增加实效.第五步,译后评估.师生共同参与,教师组织学生对小组现场模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就其专业知识、语言表达、口译技巧、仪态、小组协作等进行全方面评估.第六步,单元总结.教师对单元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细致总结,厘清单元知识与技能,强调重难点,部署下一单元项目任务.
4 总结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近几年我国顺应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中最具潜力、最能够灵敏地反映社会进步的高等教育类型,并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比较成功的高职教育院校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与商务专业教学和商务实践教学的相结合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教学案例,这些结合还需要高等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利用更多的创新思维、原创意识,以及从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研究领域钻研出更新的教学模式、专业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1〕Halliday,M.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Hodder Arnold,P113.
〔2〕廖瑛,莫再树.国际商务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2.
〔3〕孙湘生,龚艳霞.论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定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