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
2013-04-02石青皋
石青皋
(赤峰学院 校地合作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1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模式标准
现代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以及定位标准的转换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要发生了重大变化.通常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应当符合以下标准,符合以下素质:
1.1 口头表达以及书面写作水平较高
随着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人才培养定位的转换.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面写作能力逐渐成为了汉语言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与能力体现.口语表达能力不仅仅是指口头上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而是指具有一定的见解性、文化内涵型的言语表达,既能够表现出表达者的个人魅力,也能够一语道破,直指要害之处,直接切入事物的本质之处,妥善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书面写作能力也不仅仅是指中文专业中的文学评论、文学创作的写作水平与评论能力,而是具有一定自我风格、文体素质的写作,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实际运用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培养学生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面写作水平为基本导向进行.
1.2 现代人文修养较完善
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理念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里的高素质包含较多的含义.它包括了身心素质、专业素质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它的一个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现代教育目标中“树人”的理念.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重视对学生精神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在吸取古今育人的先进成就,明确现代社会中“人”的概念,促使自己的灵魂能够变得更为博爱、优美与高尚,筑造起自己的人格大厦,这才是我们高素质人才应当达到的一个最高水平.特别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高素质并不仅仅是指自己人格修养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在将来进行社会工作的时候,能够将这种高素质进行推广,感染身边的周围人,能够内化到他人的人格大厦的建造,从而到社会中各个的角落中去.要使自己在学校里所塑造的个人素质以及人格魅力能够带进社会工作中去,并且能够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去感染与影响周围的其他人,从而达到全民人格魅力素质提高的目的.
1.3 工作素质优良
这里指的优良的工作的素质主要是指踏实、注重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素质.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碰到具体事物具体问题的时候就畏手畏脚或是虎头蛇尾,没有深入实践,踏实做好工作的素质等情况都是以往中文人才培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利用设置课程体系、注重对中文专业应也有的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愿意深入实际、踏实苦干的工作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是退缩而是踏实地去做,不是纸上谈兵,培养他们应对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以担当大任的胆识去深入实际、踏实苦干,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已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如今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困难,这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才能够使该专业永葆生机.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只有对人才模式的定位准确了,才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2.1 以人才培养的市场原则与专业学科的本质属性为双重导向
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既要以市场经济的规律为导向,又要以学科的本质属性为导向,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既可以顺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又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科学性,能够对传统的、陈旧过时的知识进行更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科的科学特色.
2.2 在已有基础上要有超越
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既要建立在汉语言专业的基础上,又要有所突破,打破局限.汉语言专业的人才肩负着提高人文修养、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任务.大学教育应当注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因为这是一个传授知识、传授做人道理的舞台.尤其现在正处在一个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时代,注重人文修养的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与此同时,从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需要的角度出发,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要注重对专业资深局限性的突破,建构新的课程体系.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上要重视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发展,构建以人文修养为基础,创新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原有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创建新型汉语言文学.
2.3 各高等院校要创新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其具有特色
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因此各高等院校依据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其培养模式具有特色与魅力.不同的院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这受到院校自身条件以及社会需要的影响.院校要依据社会多样化的需要以及自身条件来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标准.比如作为国家的重点院校,其自身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科研实力也比较强,这样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就要着重在科研上,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对于一些综合性的、师范类的院校,则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重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字编辑、新闻采编等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社会文化工作的能力,培养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人才.
2.4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既具现实,又具前瞻性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融合性逐渐加强,相互渗透的程度与范围也逐渐加大.单一型人转见被复合型人才所取代.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进行定位审视.我们既要依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人才需要的类型,对专业进行方向的分流,这样就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有特色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其次要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中具有前瞻性,使得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还能够站在时代的前端,引领市场发展,不被时代所淘汰.
3 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所有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是建立在专业基础知识上的,在此基础上再去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汉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去进行的.目前我国教育人才的培养都是采用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模块相结合的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应当如何依据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标准去进行改革也是目前汉语言专业领域应当注重的一个问题.
3.1 从语言现象、具体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等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依据知识体系来进行安排的,这与我们要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有一定的脱节.比如文学课程的内容都是以文学史的形式呈现的,这样就过分注重史实的连贯,把文学作品套入到了一个链锁中,却忽略了对生动的具体的文学作品的赏析与感受,使得学生不能对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字魅力进行很好的体会与理解,失去赏析与评论文学作品的机会.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我们就要在教学内容中做一些改变,应当从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以及语言现象等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技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入手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踏实、切实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提倡从语言现象、具体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等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就变得浅显了.实际上,我们所期望的一个境界就是: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出具体作品的魅力所在,而且还能够对所传授的历史时段中人文精神进行点评与把握,这样就能够把这一时段人的自我认识贯穿到具体作品当中来,加深对人文教育的探讨.这样既能够有具体的针对性,又能够将大学教育中所特有的思想深度与人文含量包含在内.
3.2 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着重文学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渐由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成为了其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与基本素质,而不仅仅是系统的身后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围绕着这一变化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着重文学课程,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使得课程体系更具有实际应用性.传统性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主要是以文学、语言学为基础.随着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树立,我们应当注重文学课程,再以语言学以及文艺学为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书面写作能力,而且能够利用文学课程渗透到现代人文教育中来.
3.3 以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来度量教学内容
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时候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该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应当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在遇到这个的时候,我们通常是以语文教学工作的知识结构为衡量的标尺的.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汉语言专业人才的一个最强最大的就业出口就是成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其二就是能够与我们培养专业人才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面写作能力的目标存在契合之处.
通常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具备对语言现象、具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现象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与兴趣以及对文学的审美情趣.对文学史的详细了解与深入探讨则在其次了.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比对文学专业的研究者更具有审美能力,但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就不及研究者.
〔1〕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丁颖.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
〔3〕古莹奎.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互动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8.
〔4〕关玉洁.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
〔5〕普林林,董兴.论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