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隐性课程视角的行业标准与学生工作探讨

2013-04-02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行业标准隐性管理工作

吴 珍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3)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满足行业的需求,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如何满足,这是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问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行业院校,它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满足民航业的需求,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当以行业标准为参照。

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将学生工作与行业标准结合起来,也是行业院校学生工作一线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拟将隐性课程作为学生工作与行业标准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和具体途径,以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一、行业标准、学生工作及隐性课程的概念

(一)行业标准

所谓行业标准是“行业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是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颁布实施,用以规范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对从事该行业的职业人提出一定的要求。行业标准除了以明确的标准颁发外,还涉及行业性的规程、规范、规定、制度、手册等。[1]行业标准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职业培训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等。同时,行业标准也是行业的法规,要求企业、单位及从业人员都要严格遵守。而本文中所涉及的行业标准则更多指行业的制度,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从业人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等方面。

(二)学生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怒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成才。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实现高校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

(三)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正式提出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人认为是杰克逊在其《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提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奥弗利在《自发课程:及其对儿童的影响》一书提出来的。概念提出来以后,由于各个学者往往从各自的角度进行阐释,使得隐性课程这个概念充满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在隐性课程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第二,隐性课程属于计划的还是非计划的课程,第三,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还是一种学习自发组织的活动。[2]

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下位概念,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与显性课程相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从影响结果上看,隐性课程是指学业成绩之外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其次,从影响环境上说,它是一种潜存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自然性的影响;第三,从影响的效果上看,由于隐性课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它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3]

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心等。这些都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说来,各行各业的用人标准、行业状态势必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参考的对象。而行业标准正是这样一个准则,立足于行业标准,并将其渗透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增强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和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它直接针对行业岗位和岗位群来培养行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生管理工作包含了很多内容,相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技能,学生管理工作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归入隐性课程的范畴,如: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内人际关系、教育者的人格素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等。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改善和创新工作方法,利用隐性课程的特征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行业标准,达到培养高质素人才的目的。关于隐性课程的功能方面,许多学者作了诸多探讨,如祖霞就以某个高校为个案,探讨了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4]汪伟重点探究了如何实现隐性德育功能。[5]

二、行业标准和学生工作结合的现状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工作中必须紧密结合行业标准,管理人员也必须了解企业文化。然,纵观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结合少之又少,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杨友田,王俊峰,孟丽认为,首先学生对企业人文环境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管理制度不适应,难以转换角色;对企业现实岗位不适应,产生畏难情绪;对企业文化生活不适应,影响工作热情等方面。其次,学生个人素养不符合企业要求,主要有下面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给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二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引发责任事故。[6]

总的说来,从行业标准与学生工作相结合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学生工作专业性不强

除个别专业外,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工作几乎都是一样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及学生活动等各个板块,都按照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指导和管理。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以外,更应该在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将专业性渗透进去,利用隐性课程所特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专业特性注入学生的品性中去,并成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

(二)学生工作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结合

从行业标准及企业的需求来看,专业精通、良好职业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当中,学生工作与专业教育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相互了解。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来说,辅导员不太了解甚至不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特色,不了解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容;同时,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任课老师们也极少去关心学生工作的内容。二者不应该是相互平行的两条线,而是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行业标准与企业文化在学生工作中渗透不够

正是因为学生工作者对行业标准、对企业文化不够了解。这势必导致在学生工作中比较少看到有关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即使有,也大多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

三、建议与措施

通过上文对行业标准、学生工作及隐性课程的概念分析和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提出基于行业标准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已经迫在眉睫,通过深入了解行业标准,了解企业文化及其需求,才能培养出深受企业欢迎,真正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行业标准对于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可以概括如下:一是基于行业标准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能更好地对接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融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管理的“真实情境”,使其树立职业素养规范意识;二是在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到企业后适应性强,职业综合素养高,深受企业的青睐,学生本身也可以成功就业,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在学生工作中,紧密结合行业标准,并通过隐性课程的特性,将行业标准充分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当中去,有以下几点建议与措施:

(一)提高学生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高校中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其专业背景所管理服务的对象—学生,很多都存在差距。比如,一名法律学毕业的硕士,很可能担任飞机维修专业学生的辅导员。那么,这中间的差距,就需要学生工作者自身的学习去弥补。了解所带学生的专业,了解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行业,进而了解和学习该行业的行业标准,是做好学生工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去了解该行业的主要企业,充分体会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及进入这些企业工作应该具备的技能,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等,因为,这些正是需要学生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将其渗透其中,“润物细无声”的去影响学生。

(二)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的转变

为适应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就应该打破陈规,有所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正是在这一形式下提出来的。[7]该模式也正是基于行业标准的学生工作的最好诠释。“工学结合模式”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竞争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都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有效探索,也正是基于行业标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来说,也要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自己的体制、形成一系列的制度。从学生入学之初的入学教育到日常管理工作,到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团体及活动,再到学生实习管理等方面,都应该围绕行业标准,企业文化等展开创新。

(三)行业标准、企业文化的有效植入

如何设计和开发隐性课程 ,有论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8]学生工作者通过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的体会已经了解了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并且,也有了好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那么,行业标准、企业文化等如何深入到学生身心中去,并形成一种稳定的特性将是重点中的重点。隐性课程在这一层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与显性课程相比较,隐性课程的教育特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多样性。高校隐性德育的形式、内容都十分丰富,它涉及学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内人际关系、教育者的人格素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等。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多方位的。如通过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培养广泛高雅的志趣,强化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等等。[9]其二,潜隐性课程的教育特征不同于显性教育直接地告诉学生“你应该怎样做”,而是将其政治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法制规范等方面的知识、观点与经验内隐于载体之中,去熏染学生,使学生于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有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德育目的越明显,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相反,德育目的越隐蔽,越能产较好的效果。因此,育德过程中,隐蔽教育目的,采用间接的教育方法,便能消除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从而使教育的效果巩固、持久。[10]同时,在隐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对课程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内化,更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道德认知向道德信念的转化。

从上面的论述来看,将行业标准融入到学生工作中的隐性课程中去,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比如:通过开展有行业、专业特色的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寓行业标准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当中,让学生在这些隐性课程的熏陶下,慢慢形成稳定的行业个性,正是行业标准最理想的植入方式。

四、结束语

基于行业标准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既不同于传统普通高校的学生工作,也迥异于过去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模式,它是在继承二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有益探索。隐性课程特有的渗透作用更待我们去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9

[2]Allbert,I.O.Curriculum Improvement[M].1977:46-48.

[3]祖霞.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以省属理工C高校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7:29.

[4]汪伟.论高等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与实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28-31.

[5]秦永芳.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89-92.

[6]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10.

[7]王艳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7:45.

[8]杨友田,王俊峰,孟丽.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9):46-47.

[9]段宏毅.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金色年华:学校教育,2009,(10):70-71.

[10]吴万敏.行业标准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猜你喜欢

行业标准隐性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期发布的相关行业标准(2020年3月01日)摘选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关于《腹腔镜用穿刺器》行业标准的若干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16项新的涂料行业标准将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
钒钛磁铁矿行业标准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