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提升对策
2013-04-02宋广侠
宋广侠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进入校园,也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焦点。但纵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烈场面,就徐州地区来说笔者发现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热、农村冷;中小学之间发展不平衡,小学热、中学冷;职业教育中对涉农专业的学生教育还是一个盲区。在近几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特别是涉农专业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
1 现 状
1.1 职业院校中涉农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涉农专业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既有个性也有普通职校生的共性。笔者通过对涉农专业学生发放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一是有39.8%的学生当初选专业时是因为涉农专业有国家免学费政策,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这一点说明他们的经济状况是相对落后的,需要别人的支持才能完成学业;二是有7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提并论,这一点说明他们非常在意的专业特点;三是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的就业环境会相对比较差,这一点说明他们对前途没有信心,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
1.2 涉农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特征
涉农专业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农村的学生在入学前往往都憧憬着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他们心里,也充满了对人生这个重要阶段教育的向往,所以所学专业和即将从事工作的环境会对他们心理形成较大的冲击。
(1)自尊与自卑现象并存。自尊心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言行,维护一定荣誉和地位的自我意识倾向。在150份调查问卷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特点”的有107人,占总人数的71%,其中经常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特点的有86人,占57%。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是最好的专业、最适合以后自己的发展。由此可见,涉农专业学生有比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但是,对很多涉农专业学生来说,专业的认同和自卑的心理同时存在。自卑心理是自己轻视和怀疑自己能力的心理状态,是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通过调查得知涉农专业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倾向,表现出悲观、消极、遇事退缩、不敢与别的专业学生同台竞争等形式。甚至拒绝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与其他专业同学交流思想,认为自己地位低下,思想落后。作为一种个性品质,长期的自卑心理容易导致犹豫、孤僻等心理症状。据了解,有近一半的涉农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着轻视或怀疑的心态。可见,涉农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自卑心理普遍存在,若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2)求知欲强烈与自信心缺乏。涉农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从农村进入新的教育环境,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与中学时应试教育模式大相径庭,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过去信息闭塞的环境中走了出来,让他们感受到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激烈的竞争世界。另外职业院校的图书设备丰富、教师博学多才,文化氛围浓厚,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与农村相对落后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切使得这些农村来的孩子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对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充满了无限憧憬和向往,所以他们具有很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由于专业特点和就业特点,使得涉农专业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不自信,上课期间不敢主动发言,下课后很少与其他专业学生交往,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交往圈子里。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分享生活经验、学习方法及交际理念,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不自信、对自己不认可的现象。
(3)社会的疏离感与心理的依赖感。疏离感是指个体与周围的人或者社会之间,由于正常关系被疏远、支配或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社会孤立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情感。
涉农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上产生了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认为专业很适合自身发展,很快融入到学校的氛围中,而另有一部分学生则有消极、悲观的态度,使自己与专业产生疏离感。而在心理上由刚入校时的对学习的热情对学校的依赖感顿时消失,出现孤立的现象。
2 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家庭原因。涉农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他们在入校前很少接受过心理健康的辅导,父母亲对这方面更没有意识,不懂孩子的心理需要,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另外很多学生家长都外出务工,这些学生都成了“留守少年”。他们一年中很少能和父母相聚,他们的联络方式就是打电话,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少能和父母沟通情感方面的事情,久而久之和父母的感情交流逐渐减少,产生孤独感、封闭等症状。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社会原因。一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校园,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很难分辨是是非非,把握不好就容易产生非正常心理,甚至误入歧途。二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些现象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均产生较大影响。三是农村中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和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教育报》在2004年10月5日报道的题为《谁来关爱寂寞的“花朵”》对农村留守孩子教育难问题做了深入的报道。这充分说明留守孩子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对他们的教育已刻不容缓。
(3)个人原因。
①学习因素。涉农专业在招生时并没有出现爆满的现象,而是很多都要通过单招考试才能录取。参加单招考试的这部分学生大都因为中考分数低,不够线才参加考试的,所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比较落后的,基础也是比较薄弱的。起点低、基础差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形成心理压力。
②人际关系因素。涉农专业学生因在校期间缺乏基本交际技能,或者不敢与人交往,容易造成心理障碍。而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而人类心理的病态,也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来,涉农专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总担心会被人瞧不起,存在自我保护意识。
③经济因素。涉农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收入微薄,虽然职业学校这个专业是免学费的,但是日常的生活费用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中很多通过勤工俭学来维持。经济的困难使这些学生为生活费而担忧。而如果班级在有同学聚会、外出游玩这些集体活动时,他们会处于两难的境地,去的话需要支付对于自己来说昂贵的费用,不去的话又怕别人看不起,所以当这种情况出现后学生一般选择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别人交往,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时间久了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
3 构建完善的教育管理模式
3.1 学校层面
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由于职业教育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并与学生的职业思想和专业目标基本一致,因而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正因为涉农专业学生的这些特殊性,所以职业院校要对涉农专业学生多一些关爱,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都要体现出和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只有针对性强了,学生才能在学校完善的教育体制下健康成长成才。
(1)完善资助体系解除后顾之忧。经济是根本保障,学校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也可以通过奖励、贷款、补助、减免等形式减轻农村学生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绝不让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失学。班主任工作要做到细致、全面、准确,全面了解本班学生的准确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动态,在适当时候给予学生奖励,也可为学生提供各种助学机会,消除经济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
(2)努力营造各种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心理上能感受到一个相对接近的专业文化环境,例如:开展专业文化大讨论活动,使每个专业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并了解其他专业的文化精髓,让不同专业学生相互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通过橱窗、板报、标语等宣传专业文化,让学生产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让学生选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使得学生之间的心理渴求相互满足,而且也可使他们的压抑心理得到克服。
(3)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高度重视涉农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考评机制,如在涉农班级中,班主任要把心理健康辅导计划、活动过程、活动效果等做详细记录,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首先,要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培训,让班主任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能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来分析学生的动态,特别是特殊人群的管理。这项工作不能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的多、做的少,切实完善培训机制。其次,在学校层面成立类似学生会组织的心理健康联合会,在各个班级中设置心理健康联络员,摸清班级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确定预警对象,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有助于形成助人自助的心理教育机制和共同成长的群体氛围。再次,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动态的心理问题学生库,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普查工作,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疏导并与心理健康中心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3.2 个人层面
学生自身是心理素质发展的主体,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训练手段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这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才能得到实现。因此,要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心理素质教育中,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系到心理素质教育的成败。
培养学生客观评价现实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还要帮助涉农专业学生学会对自己进行评价,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在生活中学会自我控制情绪,避免由于冲动造成的不良后果,不断完善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与坚强的心理。
作为涉农专业学生来说,还要加强学习,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其次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充分了解专业和自身发展,要学一门专一门,干一行,爱一行,加深专业知识学习,拓宽知识视野,逐步完善自我。
3.3 社会层面
充分调动社会上各种企业的力量帮助涉农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提供保障。如有的农职院校与正大饲料公司、正昌饲料公司、中粮集团、蒙牛乳业、恩华药业、长江生物等多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教学合作与就业协议,先后成立了“正大班”、“正昌班”、“桂柳班”等多个企业冠名班,实施定向培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因就业因素带来的“灰暗”心理,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
4 结 语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涉农专业学生是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涉农专业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协助其尽快适应职校生活。做好涉农专业学生的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尽快缩短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涂红涛.高中生心理需要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张大均,冯正直,郭 成,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6-62.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