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心理学思想看实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干预设计
2013-04-02王斌
王 斌
(西安体育学院 心理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68)
1 研究目的
缺乏运动是一项影响到世界所有地区人民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一些研究指出,由于大学生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课结束后,大多数大学生退出了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急速下滑.今天,当互联网“无处不在”时,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又出现了不利于传统身体锻炼方案的特点,因此,加强对实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研究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生态心理学是心理学当代发展的一种新的方向,开创者Baker提出场论及随后发展的行为情绪论认为人的行为持续性是人与环境的内外互动达成平衡,外部的情境是引起适应行为小的生态系统,如果人出现心理障碍,例如锻炼行为不能够持续,表明个体出现行为与其情境的配合出现问题,也就是生态系统出现不利于所要求的行为的失衡状态,迫切需要改变.依据此生态心理学的情境导向思想,本文作者尝试提出建立实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干预设计,愿以此抛砖引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查阅相关材料65篇.
2.2 归纳法
2.3 理论分析法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现状
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不利于传统身体锻炼方案的特点(:1)过度上网;(2)体育活动少;(3)宿舍条件改善,私人空间扩大,室友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①据调查,个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6%,大学生的体育人口约为25%,低于发达国家的全民体育人口比例,其中,女生中不能坚持锻炼的居多,高年级学生坚持锻炼的更少.
3.2 影响大学生身体锻炼坚持性因素的元分析
3.2.1 内部因素
3.2.1.1 运动参与动机
由于目前体育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藩篱,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来源仍然不能摆脱达标教育的温床,往往达标考试前过量锻炼,达标考试后放弃锻炼,这种大强度训练式锻炼方式非常类似于突击大跃进的发展方式,不仅难于可持续发展,而且造成难于挽回的恶果,例如时有大学生参加马拉松等运动猝死的报道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因此,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真正提高与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关系就显得尤为突出,而培养锻炼坚持性首当其冲就是改变运动参与动机的现状,真正使体育融入大学生的个人生活,形成利于体育锻炼的生态环境,将年轻人爱美,爱思考,爱交往,爱体验的心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实施,提高体育与个体的互动参与性,从而激发持续的运动参与动机.
3.2.1.2 对锻炼价值的认知
多数大学生在认知上有忽视体育锻炼的倾向.这一方面是我国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长期重视智力,忽视非智力因素开发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认知上的两个错误,一是认为自己年轻,身体自然就好,锻炼是身体差的同学的需要,从而轻视平时的锻炼活动;二是认为体育活动浪费时间,锻炼的结果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这是对体育锻炼价值判断的误区,体育锻炼的价值应当是健身,健脑,健心的三者合一,平时学习活动只能健脑,其他爱好仅能健心,只有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是实现健身,健脑,健心的最佳途径,有许多杰出的名人英年早逝,究其原因多与忽视这条健康途径有关,大学生将来要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就必须要改变这种观念并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的认知.
3.2.1.3 运动体验的归因方式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失败体验是不可避免的,其实这也是达成最终流畅状态,幸福体验的必经之道.有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体育锻炼失败过程的耐受力,这也是由于他们在其他学习领域的成就感所形成的不愿接受失败的自我消极定向,因此往往很快的就认为自己不是很适合进行某项锻炼,这种心理归因方式往往是内部的、稳定的和自我控制的,产生了锻炼中的习得性无助感,从而造成锻炼坚持性的缺失.因此,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开放的、体验式的、与环境协调的外控归因是形成积极的体育活动态度,促使体育锻炼的坚持性和持久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3.2.2 外部因素
3.2.2.1 环境因素
锻炼场所是否方便是影响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缺少场地器材也是影响大学生参加锻炼的主要原因.王家君在牡丹江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分析中,提出中小学时期形成的体育锻炼习惯到大学阶段便流产的比率达5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影响因素中,运动设施条件排在了第1位,这说明各高校扩招以后,使得原本就不足的体育活动场地、体育器材显得更为缺乏,因此,改善运动设施条件是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2.2.2 时间因素与社会支持
部分大学生提出退出锻炼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少时间,课程学业压力重.在目前的大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二年级课程压力较大,还需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应该是锻炼时间较少;而三四年级主要是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准备考研或找工作,相对的自己可支配时间较多,应该是可分配进行身体锻炼的时间较多,但实际多数调查发现,在一二年级锻炼坚持的学生远远大于在三四年级坚持锻炼的学生.因此,如果高年级大学生提出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时间就显然并非是客观上缺少时间,而如果是一二年级大学生提出退出锻炼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时间是实际情况,这说明体育锻炼要在大学生中实现坚持性,大学生心理内部支撑的薄弱.因此,目前看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大学生,两者都需要来自外部的强大的社会支持,譬如就业单位对体育爱好以及身体素质的强调势必增强体育锻炼坚持性.
3.2.2.3 锻炼方案的可行性与锻炼氛围
锻炼方案的可行性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因素.例如有些大学生提出每天坚持到操场跑步10圈,可坚持过程中,每天10圈很难做到,最后调整到5圈就能够坚持了.也有些大学生住在宿舍楼高层6层以上,坚持每天中午和晚上上下楼梯,而不用电梯,做到每天坚持就有锻炼的效益.实际观察会发现,大学生中断锻炼的一个普遍原因是退出者对锻炼方案不满意,或者是他们对锻炼方案失去兴趣,而坚持者较退出者却表现出对锻炼方案有更高的积极性反应.因此,锻炼方案的可行性与塑造锻炼氛围有密切的关系,大学校园体育锻炼文化的环境塑造,其中很重要的是提供普遍的锻炼方案具备可行性,应该尽量减少难度和专业化要求,增强情境便利性,培养坚持性的锻炼氛围.
3.3 目前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对策的元分析
3.3.1 结合影响大学生身体锻炼坚持性内部因素的对策
3.3.1.1 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加强理论教学,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心理,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创造能力.注重提高大学生体育理论水平和体育意识;改革传统体育理论教学形式,积极营造锻炼氛围,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3.3.1.2 开展校内外的体育参与体验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到身心愉悦的快乐,同时增进健康与学习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增强学生学习体育、锻炼身体的信心.首先,体育锻炼团队活动化.通过学校、班级等的固定时间的团队活动,要求同学们普遍人人参与其中,例如5人9足活动、拓展训练活动、集体攀越活动等促进锻炼的团队活动化;其次,为实现锻炼的坚持性,应促进体育锻炼生活化.健身活动应提倡为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各种健身俱乐部应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例如轮滑,滑板,健身健美操等激发他们对体育认识的兴趣,同时,形成人人生活有健身的校园新风尚.
3.3.1.3 提高体育鉴赏和欣赏的能力,形成长期关注体育活动的兴趣.例如体育课组织观看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奥运赛事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对体育文化的深层认识,激发学生观赏、参与、评论比赛的兴趣,这种关注体育竞赛活动的兴趣会提高体育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信,重要的是会激励更加强烈的锻炼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动机.
3.3.2 针对影响大学生身体锻炼坚持性外部因素的对策
3.3.2.1 充分挖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潜力,积极争取体育场馆新建工程.针对高校扩招新形势下,学生人数多、场地器材明显不足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挖掘现有体育设施的潜力,灵活多用.
3.2.2.2 学校、年级、班级各自都应设定某些项目的锻炼月、锻炼周、锻炼日活动.在活动期间,应实现开放式活动,邀请相关的专家、教练、名人、媒体等进入活动中与大学生进行知识,技术,经验等的交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让参与者得到肯定,得到奖励.①方敏等调查大学生1500人发现被调查学生认为,形成良好健身氛围(48.4%),提供技术和方法指导(42%),广泛宣传体育,建立体育俱乐部(38.5%)是促使和保证学生从事经常性锻炼的基础.
3.3.2.3 在宿舍楼,操场等周边建设健身布告栏,及时根据季节等因素提供健身方案.尤其是避免文字化和枯燥化,应注重通过漫画,海报,标识等的趣味化设计,促醒呆在宿舍里的宅男宅女习惯离开电脑旁,意识到自己缺乏锻炼的坏处,从而转变学习生活方式,愿意接受适合自身具有坚持性的锻炼方案.
3.4 生态心理学的环境作用理念对锻炼坚持性促成的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在194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心理生态学》的文章,强调环境的功能,人的行为是由生活空间(包括涉及人行为的一切因素,并由过去、现在、将来、现实、非现实的因素组成)内各个领域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
Barker认为环境应视为由高度结构化的不可能加以安排的客体与事件组成,这些客体与事件按其自身的动力模式限制个体的行为.个人的行为以复杂的方式与它的内部因素(例如他的神经、肌肉、荷尔蒙)和外部背景(参加的竞赛、行走的街道)相联系.
生态心理学以生态哲学作为新的基础,通过揭示人和环境的交互关系来研究、解释和预测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与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它更加符合社会生活对心理学研究的迫切需要并且也更加符合人的心理的真实情况.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环境负荷理论、行为情境理论以及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理论等.每一个理论也都提供新的心理学观点,例如有关环境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理论的研究就提出位置认同、位置依赖、人与环境的适宜性等新的概念.
根据生态心理学的环境导向思想,本文作者提出应建立实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干预设计,方案如下:
3.4.1 促进锻炼坚持性的宿舍和宿舍楼环境设计
宿舍楼内有体育健身检测专区,如放在顶层,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爬楼梯运动以及其他运动后检测自己的心率、肺活量等体质情况;利用宿舍楼内建筑特性,设立便捷健身室,提供如哑铃、拉力器、杠铃等简易活动设施;由楼长组织楼内体育锻炼招贴宣传以及形式多样的健身锻炼比赛,以形成广泛参与为目标,形成定期、趣味的小型体育聚会.宿舍内设计小型综合活动区域,安装拉环、俯卧撑扶手等提示性体育设施,积极暗示鼓励室内健身活动;应在放电脑位置就近醒目的放置简易保健指南,如随音乐扭动10分钟的活动,蹲马步5分钟、深呼吸2分钟等提示学习间歇的适量运动.
3.4.2 促进锻炼坚持性的教学楼环境设计
改变教学楼与操场分割的专门体育活动环境,提供随时便利的运动环境,就像每个楼层的饮水机一样使运动就像饮水一样方便,例如,在楼外,就近放置乒乓球台,在楼内,大课间时播放广播体操音乐,学生在平台、面向室外的宽敞楼道作简单的健身弯曲运动.另外,楼外尽量可以安装有防雨顶的健身路径,保证学生在雨天等无处可去的条件下,也会进到健身的环境中来.
3.4.3 促进锻炼坚持性的运动场环境设计
校园运动场应提倡开放性环境,四处铁网的气氛不利于造就促进锻炼的氛围;运动场应有激发学生、吸引学生参与运动的环境设计,如夜间的大灯,夜间的音乐等都会激发个体锻炼的积极性.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影响大学生身体锻炼坚持性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体育参与动机,对锻炼价值的认知,归因方式;外部因素有:环境因素,时间因素与社会支持,锻炼方案的可行性与锻炼氛围.
4.2 目前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对策有:注重提高大学生体育理论水平和体育意识,改革传统体育理论教学形式,积极营造锻炼氛围,促进体育生活化.
4.3 根据生态心理学的环境导向思想,本文作者尝试提出建立实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干预设计方案,方案有:促进锻炼坚持性的宿舍和宿舍楼环境设计、促进锻炼坚持性的教学楼环境设计、促进锻炼坚持性的运动场环境设计.建议进一步关注和完善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干预设计,推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适应化发展方向.
〔1〕杨春,夏冬生.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意识状况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764-766.
〔2〕陈麒.青少年运动员体育参与动机与心理压力(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7(51):41-42.
〔3〕段健芝,彭庆文.普通大学生锻炼参与欲望及程度对身体健康自我评价影响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4):53-54.
〔4〕王家君.牡丹江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2):11-13.
〔5〕方敏,等.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J].四川体育科学,2001(3):62-64.
〔6〕蔡兴勇.电脑网络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90-96.
〔7〕刘平,丁凤华,王家君.普通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131-132.
〔8〕易芳.生态心理学之背景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2):24-28.
〔9〕刘婷,陈红兵.生态心理学研究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83-85.
〔10〕肖志翔.生态心理学思想反思[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