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2013-04-02郑会志
郑会志
(赤峰学院 政法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人们称之为进城务工人员,而他们中许多人的子女也随父母进入城市上学读书.这些孩子绝大部分是正在上小学和中学的学生.由于环境变迁、学校及家庭条件、父母素质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比其他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试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入手,探索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现有流动人口2.6亿多人,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81.%(国家统计局,2011).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城市流动人口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摆在全社会特别是教育与心理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研究和心理干预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表现
通过相关机构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及其所在学校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原有城市中正常受教育的孩子相比,由于受环境、学校及家庭的不同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1 普遍的自卑心理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都存在着在各个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感觉,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们往往只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而看不到自己身上也有别人没有的优点和长处,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学习方面,比如在英语、音乐、美术等方面,由于不如城市里的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够主动,怕被同学们取笑.由于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生活上的热情明显减弱,有部分孩子甚至出现厌学、逃学情况.
1.2 压抑的封闭心理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其他孩子一样,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与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肯定.但由于环境的变动,对居住的地方和上学的学校有陌生感,出现焦虑情绪和拘谨的行为,不敢大胆与同学交往,平时沉默不语,不爱与人沟通,遇到困难或委屈也不找人倾诉,而是憋在心里,由此出现压抑自己情绪的现象,时间长了逐渐形成自我封闭心理
1.3 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属于被城市边缘化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出生在农村,又随父母打工来到城市.他们就像“浮萍”一样,离开了农村,失去了根;而来到城市又象,又没有扎下根,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属于农村还是城市,因而在认知自己方面产生迷茫的心理.这使得他们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有时还会表现出逆反心理甚至敌对情绪,这些孩子对他人都较为敏感,经常用防御心理来保护自己,以免受到伤害.
2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因素:城乡差别及环境变迁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重要外部因素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是随父母打工而来到城市的,除少数孩子出生在城市外,绝大部分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城乡差别及环境变迁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使之很难在短时期内适应过来,由此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具体来说:
首先,城乡差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外部因素之一.其中一些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已经适应了那里的生活,随父母来到城市后,与原来的环境完全不同,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还有一些孩子,虽然从小就随父母来到城市,但大多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与城市居民的孩子有较大差别,从而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惑,产生自卑等心理.
其次,环境变迁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重要外部因素.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大多是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主要从事建筑业、环卫业以及其它低端服务业,流动性大,很难固定下来,经常会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因此,他们的家也会搬来搬去,这种频繁的变动与搬迁,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2.2 学校因素:缺少心理辅导教师和相关设施以及同龄城市孩子的差异,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出现和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除上述社会环境的因素外,其发生和存在还与学校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首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与其所在的学校缺少心理辅导教师和相关设施有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中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另一类是城市公办学校.从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来看,其本身的授课教师就很缺乏,就更谈不上配置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其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就很难解决.公办学校虽然大部分都配置了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咨询室,但许多人并非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不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而且多数心理咨询室设施简单,很难完全满足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
其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存在,除了与城乡差别及环境变迁有关外,从就读于公办学校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言,还面临着同龄的城市孩子的心理压力.从学生掌握知识深度广度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般不如城市孩子.当用同样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弱势就显得比较突出,其学习上的弱势必然会其心理造成压力.另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四面八方,语言和习惯各不相同,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会引起其他同学的议论甚至排斥,这些也会引起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们的心理异常变化.
2.3 家庭因素:父母自身的责任感较差及素质较低,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一些进城务工人员本身就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自己心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势必会影响孩子,并通过孩子体现出来.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在城市中主要从事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平时没有时间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即使有在一起的时间,由于父母受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所限,也不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数父母只是尽力在物质生活上照顾一下孩子,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家长们普遍都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
3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的途径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以及形成和存在的原因,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政府、社团组织、学校、家庭共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3.1 不断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生活工作、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权利和待遇
从前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乡差别及环境变迁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重要因素.因此,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生活工作、学习的条件和环境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根本和前提.
首先,要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和建设的步伐,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减少农民长距离、大范围的迁移.一是加快中小城镇的建设,使农民尽量避免到远离家乡的城市打工,能就近找到工作,其孩子也可以就近上学,这样就会减少因为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无法适应而产生的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等心理问题.二是政府和社会要不断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劳动权益.从某种程度上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自卑心理主要来自家长的地位低下和收入微薄,应通过就业培训等措施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改善其经济生活状况.
其次,政府要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和环境.打破体制性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就近入学制度.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和城市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不再以非本地户籍拒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而是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公办学校解决为主”的原则,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进城务工子女同本地学生一样,享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即免除公用经费和学杂费,享受国家补助费.还有一些地方和城市进行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将没有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长期随父母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工子女列入参保对象.
再次,要动员社会力量,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提供帮助.通过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需求,开展诸如学习辅导及音、体、美等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素质,和他们交朋友、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愿望,组织爱心捐赠,为他们购买图书、文体生活用品等,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和困难,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的良好社会环境.
3.2 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师资培训和对进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疏导,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多的关注他们
首先,对于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要给与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学校要增加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配备,加强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培训,以便在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是给予及时疏导.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室,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更专业、更细致的心理疏导与咨询.学校还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堂,引导学生培养坚定的自信、抵抗挫折的意志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其次,学校还有必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的关注他们,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多表扬、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引导城市孩子及其家长消除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心理,在情感上接受他们,并在他们出现困难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
再次,学校和班级要举办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吸引城市务工人员子女更多地参加到活动中来,让他们通过活动融入到集体之中来,从而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此外,还要建立学校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的联系机制,教师定期组织家长会,进行家访活动,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异常的心理活动,及时加以解决.
3.3 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子女的父母也应承担其应尽的义务,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通过提高自身素质,配合学校解决好孩子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要.进城务工人员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提高自身的素质,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为数不少的进城务工人员本身说话不文明,有的还存在赌博、打架等各种各样的恶习,孩子耳濡目染,必然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进城务工人员要想减少和解决子女的各种心理问题,必须自觉地接受继续教育和家庭教育培训,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改正其身上形成的不良习惯和习气,这样才能与学校形成有效地配合.
其次,进城务工人员应与子女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真正从心里关爱孩子.只有家长与子女建立起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能与父母平等沟通交流,说出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他(她)们才能真正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反之,如果家长居高临下,简单粗暴,孩子不敢或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长此以往,时间长了,孩子心理出现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再次,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改变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打工挣钱,能保证孩子吃穿就是尽到了家长的责任,却忽略孩子的心灵成长,一旦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有多少钱也解决不了问题.家长不能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要真正认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对孩子真心关爱,要关注孩子的内心.家长要改变与孩子之间简单粗暴的说教式、命令式的交流方式,要学会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只要是合理的,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一定的空间,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和限制.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听之任之,置之不理,自己解决不了的,应寻求学校帮助,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应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诊疗机构治疗.
值得欣慰的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学校和一些团体组织越来越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心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来解决问题,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定会健康成长.
〔1〕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6).
〔2〕胡军华,黄如楠.城市农民工随迁就学子女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分析 [J].中国集体经济,2011(36).
〔3〕许丽芬.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熊猛,叶一舵.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2).
〔5〕李红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