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人格的培养与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2013-04-02于小强窦金娣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6期
关键词:朱光潜主观幸福感

于小强,王 珂,窦金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审美功能问题在已往的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常为人们忽略的课题.这一方面是由于理论家们把理论的热点长期放在美的本质论、美感和自然美等问题的探索上,而对审美学的目的论意义很少分析,形成了以“美是什么”为中心的传统研究状态,缺乏“为什么需要美学”的现代性思考[1].要把美学的作用体现出来,就必须培养审美的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与审美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对此,专家学者都做了相关的人格特质、类型与人格审美,自我与自我美感体验,人格意象与审美意象,快乐与美感定律研究,审美价值观与人格构成,审美心理学的人格变量等研究.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主流派别,也在研究积极人格对人类的作用.审美人格的培养,有助于积极人格的构成,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艾德·迪纳(Edward Diener)等人认为,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有力的预测因素[2].墨尔本大学布鲁斯·海迪(BruceHeadey)甚至说,不是生活事件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而是人格影响了生活事件,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3].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无论是审美人格还是积极人格,他们都将会影响到我们的主观幸福感.

1 审美人格的内涵?

审美人格指的是人具有的精神面貌在审美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所表现出来的美的感觉.那我们将会问美又是什么?根据新华字典给出的解释:(1)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2)指才德或品质的好.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3)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4)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5)喜欢;称心.《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6)美学的基本范畴和中心问题.美的哲学意义: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简单说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实,这六种解释,都没有离开一个关键字,那就是人.讨论的都是人对于美的感受,其实那就是审美人格形成的过程.

当探讨完美是什么以后,应该回归到什么是审美人格.“人只有在美的追求中,才能把自己的灵性呈现出来,使我们的世界笼罩上一个虔诚的、富有柔情的、充满韵味的光环.”[4]审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类一种发自于本性的追求.在审美这方面所产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生命所表现出的需要.其中表现出的需要是否能够得以实现,必定是人类自身素质决定.所以当人类具有了审美人格,方能享受真正的审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审美人格的人将是一个纯粹、远离低级趣味、超越功利、富有情趣、乐观豁达、生活简朴的人.虽然有物质利益的需求,但是,当人格朝着审美化的方向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自身就会对精神方面产生更多的需求,会不自觉的对物欲和名利产生一种心理之间差距,这种心理差距就是一种超越.它汲汲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充实.朱光潜先生认为,有两种人,一是个人情趣非常丰富,对于各种各样事物充满趣味,并且随时随地都追寻享受这种乐趣;另一种人是情趣枯燥,对于各种各样事物皆提不起兴趣,当然也不去追寻享受这种乐趣,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所以,具有审美人格的人,或者说人生富有情趣的这一种人,其人生是被艺术化的,其生命是被诗化的.同时具有审美人格的人会保持一张乐观积极的处事心态,有能在日常很多简单而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乐趣;遇见生活中不顺的事或者人,用一颗宽恕的心去包容和理解,无形之中,他们逐渐的体会到生活的真谛,那本身就是提高幸福的一种途径.

2 培养审美人格的意义

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而言,在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1)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2)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等[5].

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一文中说:“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和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6]美感教育是为了培养审美人格,追求一个完美的生活.这说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与培养审美人格的意义是不谋而合的.接下来,笔者将探讨一下审美人格的意义:(1)审美人格在主观的层面上的意义.审美中的逻辑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每一次欣赏艺术作品时,由于个人主观上的差别,得出对艺术的欣赏结果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告诉我们,审美感受是纯主观的,其中审美人格在里面是取决定性的作用.艺术欣赏且不谈高山流水,也不谈下里巴人,更重要的体现在审美人格的培养上.(2)审美人格在个人的层面上的意义.在个人层面上,自我与自我美感体验就尤为重要,这体现在审美的关系中.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必然同审美享受相联系,这种特征能够增强审美关系的实际力量和效果”[7].审美享受是主体在活动中所达到的对某种需要的精神满足,是由情感转化而引起的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它体现了建立在一定文化素养结构和思维结构基础上的人的高级精神生活需要[1].因此,审美人格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审美享受,这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是一致的,这将会达到个人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主观幸福感也将会溢于言表.(3)审美人格在群体的层面上的意义.荣格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集体无意识”概念,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把自然的人化看作是这种同一性的伟大的历史成果,看作是人的本质之所在,是美学的本质之所在[8].无论是荣格的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他们停留的高度都是在全人类的高度,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群体.美是人类的向往,是积淀在人类最深处的普遍性精神,审美人格是追求美所必须拥有的人格特质,朱光潜说:“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导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悦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为纯洁的企求.要求人性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9].这就是审美人格在群体的层面上的意义.

3 审美人格培养对主观幸福感提高的作用

王国维是把西方的“人格”理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得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格即道德人品,是人作为人的一种特定资格和品格,是做人的境界[11].这就回归到了解释什么是审美人格上.其实,古人的审美人格就是一种理想人格的体现.孔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他的人格理想是知、仁、勇三者合一的人格,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当然三者中仁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如何培养理想人格呢?孔子设置了“六艺”,并且把礼与乐放在“六艺”之首,奠定了“礼乐相济”的教育传统.他认为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所以又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主张,也就是说美育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孟子接受了孔子的思想,他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倡“养吾浩然之气”.旬子认为人性本恶,情感欲望是人格中不可缺失的,但又不能任其发展,所以主张用音乐来节制和规范情感欲望,以达完美境界.“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荀子看到了音乐的感化作用:“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与儒家不同,道家则主张恢复人纯朴自然的本真人格,以“全生避害,遁世保真”“齐生死,一物我”的方式,追求身与物化,物我两忘,“从然以天地为春秋”的人生境界.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他们甚至达到“朝闻道,夕死足以”的高度,这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幸福.只有不断的完善自我,追求细想人格,他们的内心才会产生主观幸福感.

朱光潜在“三解放说”提出,美育可以实现人的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眼界的解放、自然限制的解放,揭示了审美人格的自由性、追求性和创造性特征.不完全关乎美是说美育手段不仅是艺术诗文教育和“礼乐教化”,而是综合手段教育或自我养成;审美人格也不独是懂得或善于欣赏美的人格,而是指人的积极成长状态.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进行美育教育,这更重要的是培养审美人格.我们不懂得审美,正是因为我们已经忘却如何追求幸福,要提高主观幸福感,重中之重确立美育教育的发展方向,重新定义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审美人格.

综上所述,审美人格培养对主观幸福感提高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审美人格向理想人格的过度,不仅仅是人格的升华,能满足“朝闻道,夕死可矣”所要求的自我实现需要,必将使个人产生一种正能量的情感传给每一个人,幸福的含义就在这一点点中得到诠释,幸福是真实的,是可以体验的,审美人格升华成理想人格,必将人将会从里到外都是一种自我的超越,心灵和实际的一种洗涤,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幸福的真谛,还有来自万事万物的美和爱.

4 结语

主观幸福感是我们内心真实的追求,审美人格的塑造是我们追求主观幸福感的必经之路.审美人格的培养与主观幸福感的提高目前是国人较为欠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也是为了和谐人格理想的实现,否则偏差人格的审美化将会导致对于美与不美的界限不明确.真正追求的幸福应该是国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达到了美的境界.

〔1〕李西建.审美活动与主体人格的自觉建构一一审美功能探微[J].学习与探索,1988(2):79-86.

〔2〕Diener,E.,Eunkook,M.s.,Richard,E.L.,& Heidi,L. S.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2):276-302.

〔3〕Headey,B.,& Wearing,A.Personality,Life events,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4):731-739.

〔4〕李彬.浅谈艺术与人生[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1):54-55.

〔5〕梁金如.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J].青春岁月,2012(16):12-23.

〔6〕朱光潜全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7〕斯托洛维奇.现实中和艺术中的审美[M].凌继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8〕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9〕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0〕王敏.有关人格理论的几点思考[J].齐鲁学刊,2004(6):15-19.

猜你喜欢

朱光潜主观幸福感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