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校学报研究综述
2013-04-02刘海涛
韩 芳,刘海涛
高校学报是高校科研成果展现的平台,同时也是学术前沿的阵地。近年来,高校学报的研究基本集中在高校学报的发展与改革上。2011年,学报同仁基于自身的工作体会以及理论研究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学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也有对老问题的深入挖掘和思考。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当今高校学报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学报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一、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
高校学报伴随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化水平低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学报专业化成为高校学报发展的一个方向。
崔宁指出:目前高校学报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也没有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制度。我们应充分调研高校学报现状,为期刊的专业属性定位,提升期刊的专业化水平,塑造我国的学术品牌。[1]林美、熊家国指出:学报的“专业化”是相对学报的“综合性”而言的,学报的专业化改革是内容的专科化、集中化,编辑队伍的专业化、专家花,出刊标准的专业化等方面综合起来的。[2]。陈颖指出:高校社科学报应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实现有限的专业化转型。[3]姜春明、洪欧等人指出:高校学报专业化目前仍在探索之中,高校学报应该优化结构,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专业化的关键在于学校的支持、编委的积极参与以及编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4]。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学报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总的来说,基本围绕着学报专业化展开讨论,本人以为,高校学报专业化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内容方面主要是指学报的栏目设置等等,形式主要指学报的封面设计等。高校学报专业化是高校学报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是新时期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学报办刊特色
特色是学报的旗帜、象征和标志。办好特色栏目,做好特色文章,高校社科学报才会有独特的优势,才会在激烈的期刊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乌晓梅指出:品牌栏目如同骨架,是支撑高校社科学报健康发展的基础。准确定位是打造品牌栏目和特色期刊的前提,坚持地域性是打造特色品牌栏目的关键,增强品牌意识是策划和办好特色栏目的保证。品牌栏目要有贴近性、专一性和包容性[5]。刘洁岷指出:栏目的创设要有长远的规划,从栏目创设起就应该具有延续性。[6]余志平指出:推出特色栏目前,要认清自己的职责,选题方向要有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引领先进文化。[7]李明山指出:特色栏目一定要有稳定的作者队伍,否则特色栏目无法持续。高校社科学报可以建立一支校内外相结合,以校内为主,老中青相结合,以教授等专家为主的栏目作者队伍[8]。金甦指出:特色栏目的开设,一方面要激活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其为当代和谐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汇入了国家先进文化建设的洪流中,肩负起文化先行的当代使命[9]。陈正奇指出:特色栏目的设立最好与学报的学术定位相一致。[10]张雪山指出:高校学报要形成联合共建、长期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栏目建设模式。[11]吴二特指出:给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如不收版面费,高质量的文稿给与较高的稿酬,刊发比例不受限制等等[12]。林士平指出:高校学报体现办刊特色的三个关键问题是,在综合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开拓发展空间,运用新的编辑机制提高期刊的学术公信力。[13]李自茂指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应力戒四有四无:即避免出现有特色无学术、有研究无争鸣、有计划无策划、有文化无深度[14]。王兴全指出:特色栏目重在建设,首先要重视编辑队伍建设,要提高编辑的社交能力和学术修养;其次要做好学报服务群的建构,做好作者群、读者群的建设;再次要重视制度建设,尤其要健全完善用稿制度;最后特色栏目研究的内容要不断拓展、深化,一方面做好栏目专题分类研究,另一方面要为学术研究构建一个争鸣的平台[15]。
特色栏目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可以代表学报的办刊特色。某些学报可能并不出名,但一提到它的特色专栏也许就很有知名度。特色栏目重在建设,要做好特色栏目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如选题、策划、组稿等等。可以体现高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地域特色等等。
三、高校学报编辑主体意识
编辑主体意识即编辑的自我意识,它是编辑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题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编辑主观能动性的主要根据。编辑主体意识对于化解精神生产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具有决定性作用。
吴兰丽指出:编辑的主体性意识应超越于抑制编辑主体发展瓶颈之上。编辑的主体意识可以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加强,外在主体性体现在编辑策划经验的外围能力上,内在主体性体现在对文章的敏锐鉴别力和对学术动态的全面洞察上[16]。杨闯指出:编辑职能转型的过程其实就是编辑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这对于激发编辑主体的创造性有重要意义。编辑的主体意识加强是为了让编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17]。李英、殷利指出:编辑主体创新要求编辑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度的责任感和执着的创新精神,同时要具有创新观念,即策划观念、精品意识、读者观念及编辑形象观念[18]。沈承玲、姚常房指出:编辑主体意识缺失会使编辑风格缺失,对出版过程的上下游环节产生影响。编辑要顺应时代就要熟悉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规律,从数字技术中解脱出来,回归传统编辑的职业价值,实现高校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重构[19]。张洋指出:创造性是编辑活动的本质特征。创造性思维是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具备的主体意识。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和高校学报的发展决定了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具备多维性、发散性、灵活性、超前性、批判性[20]。王霞指出:中国古代文人的编辑作品有范式确立型、经典确立型、搜集整理型、文化积累型、精选普及型、整理点评型和应需编创型。[21]李青指出:编辑的主体意识是作为意识形态从实践中产生的。不同的编辑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也就是主体意识。编辑的主体意识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22]。
编辑是高校学报的支柱,编辑的主体意识体现了编辑的素质和修养。一名优秀的编辑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创新性,同时要有强烈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编辑的主体意识可以说是编辑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以上学者就编辑如何加强以及从哪些方面加强主体意识进行了论述,对我们是很有启示的。但是,关于编辑主体意识缺失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的比较少,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高校学报编辑业务
编辑的出版专业知识和技能决定了高校学报的编校质量。面对新时期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学者对编辑业务的转变提出新的观点。
张莹莹、胡大卫等人指出:数字出版局既是已知条件,也是发展目标。数字出版既是不确定的,也是充满挑战的。编辑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出版流程也数字化,这些变化都需要学报编辑的业务发生变化。[23]周靓指出:数字化时代的编辑业务能力涉及思维视野、知识结构、业务流程数字化等多个方面。[24]周蕾指出:学术期刊编辑的业务素养有思想政治和法律素养以及专业素养。即基本的期刊编辑知识、专业的学术素养、期刊主题的策划能力,同时,还要能够综合运用现代化的编辑工具。[25]
审稿是高校学报编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符洁指出:提升编辑的审稿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严格把握审稿标准;认真审慎地处置初审稿件,审查稿件的学术性,审查稿件观点的新颖性,审查稿件的应用性;提升编辑的专业素质,编辑学者化,强化专业知识技[26]。于小雪指出:应建立并完善社外编辑数据库,充分利用社外编辑的专业优势审稿,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将审稿费标准和审稿质量紧密相连,审稿数字封顶和锁定审稿时间,这样才能是外审工作积极有效[27]。降小宁指出:缺乏客观公正的判定能力导致高校学报编辑的思维定势。高校学报编辑应平等对待所有文稿,不以作者身份、选题等等将稿件划分等级,要接纳吸收异质思维,通过加强交流等方式克服审稿中的思维定势,也要防止网络的使用导致思维的同向化[28]。陈竹、王华菊等人指出:编辑在审稿时首先要审查稿件的政治性,其次是科学性、创新性及学术性等等[29]。
校对是出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质量关系到高校学报的质量。赵彦红指出:计算机校对代替不了人工校对,编辑必须做好校对工作。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能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校对方法,要不断充实自己,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充分利用编辑知识结构的互补性,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编校规范[30]。李文洁指出:期刊的校对工作包括针对原文的基本写作规范的基础校对,如字、词、句、段、标点等;还有针对排版规范的校对,如标题的字号、图表、公示、注视、参考文献等等。[31]强利玲、何碧霞指出:高校学报编辑应掌握一些校对技巧,如:期刊的整体校对、对着原稿逐字核对、用理性态度校对原稿、再次校对、做好对红等[32]。
编辑业务水平是编辑才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和锻炼出来的。总的来说,编辑业务包括收稿、审稿、校对等。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出版业和高校学报带来机遇与挑战。高校学报编辑的编辑业务流程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编校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出版需要,因此,编辑业务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与时俱进。
五、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
编辑的继续教育是编辑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所实施的促使其专业发展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可以是学历也可以是非学历的。
赵晓东指出: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和编辑的自身发展,要求其必须实施继续教育。构建编辑继续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做到更新观念,提高对编辑继续教育的认识,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编辑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构建编辑继续教育的体制,确保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的持续性,增强编辑教学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3]。李崎钢指出:编辑的继续教育是职业资格管理的一种延伸,这种教育不是应试培训,具有系统性和专门性,是编辑工作和学习的有机结合。[34]陈丽华、王坤等人指出: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有更新编辑知识、培养编辑意识、提高编辑技能。继续教育的方式有自主学习、编辑培训和学术研讨会等[35]。罗香指出:激发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在动机有:对编辑进行爱岗敬业培训、引入竞争机制、将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与职称晋级和岗位晋升挂钩、给与编辑施展才华的机会与平台。完善编辑继续教育制度,即统筹制度、保障制度、登记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拓宽编辑继续教育的形式,如系统进修、短期轮训、参加学术会议、同事之间互相学习、自主学习、从事科学研究等。丰富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加强业务学习、促进科学研究、培养创新能力、树立终身教育理念[36]。邵舒扬指出:科技期刊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足,教育培训实施困难,教学软硬件条件差,继续教育氛围没有形成等。应通过提高认识抓转变,提高能力抓素质,执行政策抓落实,教学设施抓配套,利用媒介抓宣传等方式强化编辑继续教育[37]。高飞、林强指出:编辑继续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编辑工作的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提高编辑专业素养,培养与提高编辑的创新能力。编辑可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班、学术会议和网络学习等方式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38]。
继续教育是提高编辑素质和编辑业务的有效途径,可以从思想上和技术上帮助编辑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继续教育的形式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深造、自学、培训班、座谈会、交流会、网络学习等等。继续教育不能仅仅拘泥于时间、地点等,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也就是内容的新颖和有用,要让编辑在继续教育之后,感觉学到了知识,而不仅仅是得到了一个学分而已。
六、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里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耗竭,自我效能感降低的症状。高校编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工作中难免会产生职业倦怠。2011年学报同仁从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表现及如何消除职业倦怠进行了论述。
张敏指出:高校学报编辑作为助人行业的从业者是职业倦怠高发的群体之一。社会方面,由于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及高校体制改革和深化,编辑的利益也受到牵连。职业方面,编辑工作辛苦、细致,需要有较强的耐心,还要担心出版物是否有漏洞,工作压力很大。学校方面,高校编辑地位低,既不是行政部门,也不是教学部门,工资低,进修、职称的评聘还受学校的压制。个人方面,缺乏自主权,个人成就感低等因素造成编辑产生职业倦怠[39]。赵国惠、徐文杰指出: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枯燥,承受各种压力,面临种种矛盾,长期处在压力中,编辑会产生自我身份的困惑、自我价值的背离和自我提升的迷失,最终导致职业倦怠。高校应建立健全人事制度,尊重学报编辑人员的身份;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体现学报编辑人员的自我价值;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学报编辑人员自我提升[40]。黄林指出:编辑职业认知偏差引发期望失落,编辑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危机,编辑人生目标丧失引起动力缺失,最终导致职业倦怠产生。编辑应建立正确认知,鼓励爱岗敬业;合理分派工作,疏导不良情绪;树立人生目标,寻找工作动力[41]。周丽、姜华等人指出:编辑工作的流程化和成就意识淡化导致编辑产生职业倦怠。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出版对编辑职业倦怠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可以引导和教育传统编辑,使他们摈弃消极的心理状态,修正行为模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个人持续、健康、全面的发展[42]。
职业倦怠的产生是多方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同时,职业倦怠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但会对编辑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更重要的是影响学报的质量。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倦怠对编辑和学报的影响,积极努力的从多方面减少或消除编辑的职业倦怠,从而使编辑与学报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2011年,学报界的同仁们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学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本文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整理,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到当前高校学报发展的瓶颈及今后整改的目标和手段。在高校改革不断推进和发展的今天,高校学报也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文化时代的潮流,开拓创新,走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从而推动高校学报更好的向前发展。
[1] 崔 宁.创建多层次差异性专业化人文期刊系统——高校文科学报的改革与发展思路[J].中国出版,2011(4).
[2] 林 美,熊家国.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发展研究综述[J].学园,2011(1).
[3] 陈 颖.体制之弊与纠偏之路——也谈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4] 姜春明,洪 欧,陈海清.高校学报英文版专业化改革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
[5] 乌晓梅.打造品牌栏目 办出特色学报——关于新时期高校学报靠特色求发展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4).
[6] 刘洁岷.特色栏目:寻求质的突破[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7] 余志平.十年磨一剑 光大孝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8] 李明山.聚沙成塔 一以贯之[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9] 金 甦.激活传统 服务当代[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10] 陈正奇.立足汉唐故都 做足汉唐文章[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11] 张雪山.开放办栏 联合共建[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12] 吴二特.守土卅年 蔚为大观[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13] 林士平.高校学报如何体现办刊特色[J].重庆与世界,2011(10).
[14] 李自茂.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应力戒“四有四无”[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
[15] 王兴全.特色栏目 重在建设——地方高校学报走特色办刊之路的再探讨[J].编辑之友,2011(8).
[16] 吴兰丽.高校学报编辑主体的核心竞争力新探[J].编辑之友,2011(7).
[17] 杨 闯.编辑主体意识与编辑职能转型[J].中国编辑,2011(5).
[18] 李 英,殷 利.信息化时代编辑主体创新意识的培养[J].今传媒,2011(10).
[19] 沈承玲,姚常房.数字时代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弱化[J].出版参考,2011(3).
[20] 张 洋.编辑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意识特征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1(4).
[21] 王 霞.论编辑的主体意识——从中国古代文人的编辑活动谈起[J].职业时空,2011(3).
[22] 李 青.论文摘类报纸编辑的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J].报刊经纬,2011(8).
[23] 张莹莹,胡大卫,段学俭等.现代出版的编辑业务流程数字化再造[J].印刷杂志,2011(4).
[24] 周 靓.数字化时代编辑业务能力的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1(9).
[25] 周 蕾.学术期刊编辑的业务素养分析[J].新闻世界,2011(11).
[26] 符 洁.教育类期刊编辑的审稿能力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27] 于小雪.如何做好社外编辑管理者工作——由审稿差错率数据谈起[J].中国编辑,2011(2).
[28] 降小宁.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的思维定势[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5).
[29] 陈 竹,王华菊,金 丹.做好审稿、编辑加工与校对,提升论文学术质量[J].编辑学报,2011(12).
[30] 赵彦红.校对内涵的变化与编辑调适[J].出版广角,2011(10).
[31] 李文洁.社会科学期刊编辑校对工作刍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9).
[32] 强利玲,何碧霞.期刊编辑校对电子稿件几点要素[J].今传媒,2011(11).
[33] 赵晓东.对编辑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J].成人教育,2011(6).
[34] 李崎钢.对编辑继续教育的几点想法[J].出版参考,2011(8).
[35] 陈丽华,王 坤,郭 伟.关于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必要性的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6).
[36] 罗 香.加强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37] 邵舒扬.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陕西科技,2011(12).
[38] 高 飞,林 强.浅谈医学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1(8).
[39] 张 敏.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化解途径[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0] 赵国惠,徐文杰.解析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倦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41] 黄 林.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出版科学,2011(2).
[42] 周 丽,姜 华,陈 慧.数字出版对传统编辑职业倦怠的矫正[J].出版广角,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