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差异化教学
2013-04-02王希文
王希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形势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大学,其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区别于高职高专。它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因此应用型高校既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又要高度重视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实际应用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以新建本科院校居多,这类本科院校大多数是在专科层次的基础上升格为本科院校,它们通常不是以大学命名,而是以学院命名,存在着以下一些特征:学校本科办学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教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的学历层次大多数为研究生以上,学校招生时大多属于二本的招生层次,学生的基础相对于一本学生来说比较薄弱,接受知识较慢,学习的自主性较弱,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差,校园的学习风气不太好等等。针对这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和学生的特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必须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内容安排、课堂教学的改革、考核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多个方面对各专业的教学从总体上进行新设计,从而满足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二、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不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需求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属于基础性的理论课程。一直以来,无论是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法上,各类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都是沿袭传统的学术型大学的教学模式,即选用大牌教材,注重各种理论和理论观点的讲解,经济模型的构建,数学方法的推导等,但这种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学生是一本层次这样的假设前提下,西方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当假设前提改变了,其结论就不再适用,也就是说,当这种教学模式移植到二本层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将会不适用。首先二本层次的的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过分注重数学推导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对课程产生兴趣;其次是二本层次的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弱一些,如果过分注重讲解理论会让学生感到摸不着边际,比较空洞,以至于理论的精髓学生根本无法领会;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多数比较薄弱。在学术型等传统大学中,象西方经济学这样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教学通常都是由大家或名师来担任,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的把握到位,能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将深奥的原理讲解透彻,但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大多数是由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一方面教学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对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同时受其在研究生阶段学术型大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应用型院校中产生西方经济学“教师难教,学生难懂”这样的尴尬局面,因此需要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在基础理论课上如何做到应用性和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围绕这样的思路,至少应该从教学内容的编排,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效果的衡量等四方面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有别于传统一本类院校的差异化教学改革。
三、教学内容的编排应突出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理论体系的完备性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掌握,仅仅依靠对理论的阅读和记忆是做不到的。学生们经常会发现他们能够听得懂老师的讲解,也能够记得住课本的定义和定理,但就是不会从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更难以用经济学的理论去解释那些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听老师说时,感觉经济学理论挺有用,但当道自己用时,却又不知道怎么用。这说明我们在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对应用性重视不够。就像是学游泳一样,只知道游泳的各种理论,因为缺乏练习和实践却不知道怎样游。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建立和培养应该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编排的核心。西方经济学的微宏观内容中各种理论的学习和认识只是载体,其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对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是一种软技术。也是经济学学习的核心目的。
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要对资源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样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十分庞杂,要想按部就班地将各种理论都介绍完备,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因此,在学生层次给定、课时量既定以及最终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必须对西方经济学中许多理论进行选择性传授,从而达到在有效的时间内的效用最大化,即学生获得的满足程度最大化。对微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新的编排和删减是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本课程中具体表现为建立和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既要考虑课程体系的完善性和内容的连贯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接受能力,还要结合专业基础课所服务的专业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应侧重微观中生产理论的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对开放经济的模型介绍要详细些,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更注重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等等,即针对不同专业的特殊需要,针对不同本科层次的特殊需求,采用差别化内容。
微观经济学其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因此培养学生“运用市场价格调节供求关系”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将是最主要的目的,围绕这个目的内容上重点介绍市场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样变动的,价格的变化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种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在产品决策和价格决策中作选择。通过这样的编排训练学生学会运用这个基本的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中价格涨跌的现象,以及价格如何调节供求双方的行为。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围绕着国民收入决定的因素以及国民收入与就业、物价、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关系,学会分析这些变量是如何相互作用而产生宏观经济问题,并且政府如何调整的。对于核心内容要加大课时量,深入细致地讲解。课程内容的重新编排一定要抓住核心内容,以核心内容贯穿整个理论的讲解,其他所有的内容也是为核心内容服务,或是对核心内容的补充和发展。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学生一门课程下来,总能在分析能力和经济学思维培养上得到训练。
四、教材选用上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而不仅仅追求高端教材
教材市场纷繁复杂,近似于是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各类教材在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又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教材的各自的特色和创新。西方经济学教材非常多,有西方主要经济学家的原版教材或翻译教材,也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的教材,其中,以高鸿业版本教材使用最普遍。还有各种院校自编的教材。教材的选用不应简单的追求是大家或名家的,也不应过分看重是否是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等等,应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际,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最优的。由于二本学生的基础差,尤其是外语基础差时采用原版教材肯定行不通。国内经济学大家的教材,虽然比较成熟,但多是针对一本的学生编写的,甚至是研究生的层次,其理论性太强,难以引起二本学生自学的兴趣;再加上许多教材课后习题是以巩固书本所学的理论内容为主,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的扩展,因此,不太符合应用型院校学生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出现了应用型本科教材,这类应用型教材这要是由二本院校的一线教师自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这类教材虽然克服了理论性过强,实际案例过少的缺点,但由于成书时间仓促,且大多数教材由于编写的作者太多,甚至有的教材每一章都由一位不同的作者编写。每一位作者的观念和关注点不同,因此,一本教材很难集中体现一门课程中的核心思想和前后一贯性,从而在教学中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应用型本科的教材编写不宜由太多的作者共同编写,并且教材一定要敢于突破原有一本类院校的教材的框架,根据二本学生的实际将教材分为基本原理部分和扩展部分。教材中基本原理部分主要是针对学习基础一般的同学来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经济学思维,扩展部分主要是针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和需要考研的同学来设计,可以有较深的经济学理论部分,也有扩展阅读或资料链接部分,主要是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方便学生的阅读和知识领域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另外,应用型本科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要有符合中国实际的案例和讨论,每章的结束还要有应用训练和思考案例等让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方法改革要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课堂效果
对于教学方法的采用一种是追求以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出发点,另一种是追求生动活泼的课堂效果为目标。以掌握知识为出发点的通常采用数学推导和模型的构建等等来理解和分析各种经济理论,这也使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趋向于数理分析。但西方经济学始终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过分的数学化和模型化虽然可能会使论证更精确和科学,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并不依赖于经济学数学化程度的提高。以追求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为出发点的,对于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注重可以运用哪些教学方法,并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好坏是衡量教学方法改革是否得当的依据。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好,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得当;课堂教学效果差,教学方法就不好,因此,为了追求好的课堂效果运用了诸多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提问法等等。这些方法的采用虽然达到了课堂上师生互动以及调节课堂气氛等效果。但不能片面地追求用热热闹闹的课堂来掩盖学生的一无所获。教学方法改革是否成功不能仅以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为唯一的评价依据。教学方法改革是否成功还应当以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加上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衡量标准,(即以学生从课堂教学之内和之外学到的东西为评价标准),因此,针对二本院校经管学科文理科兼招且文科生较多的实际情况,在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不宜过多采用数学模型,而是要用浅显的语言说清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样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且对经济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或问题导入或情景导入的方式介绍新内容,会使学生很快从涣散状态转为注意力集中状态,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在讨论式教学中可以分组讨论,以每组总结的形式引出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即一个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这正是经济学家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六、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应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研究生教育,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学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这些综合能力有别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再仅仅依据考试成绩来定,而应该更加注重平时开放式学习中四种综合能力的提高。应用型本科可以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的评价标准,将课外交流平台中交流的次数、讨论课上发言的观点、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PPT的制作展示、自学章节问题的提出质量、小组学习中团队协作能力的表现、阅读相关经济学文章与作品的分享等等作为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与否的评价依据,通过考试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有利于调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将有利于学生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更好地培养四重能力。
总之,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的理论课程一样,需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应用型本科学生自身的素质等实际差异情况,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差异化改革,并且从西方经济学的教师队伍的差异化培养,团队化教学队伍的组建,以及网络教学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从而达到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卫志民.微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黄阳平.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08(7):54-58.
[4] 王 见.高等院校经济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9(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