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013-04-02张希亮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边远校车农村

张希亮

(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平凉744000)

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多起校车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撤点并校”被认为是校车事故频发的诱因,校车事故让“撤点并校”置身于舆论的漩涡之中。

一、“撤点并校”的缘由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的国家义务教育工程,为农村学校建设投入了巨额资金。到90年代中期,我国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校”,保证了农村孩子有学上、有书读。“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满足了孩子不出村就能够接受学校教育的愿望,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是在过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它确实存在村小布点分散、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育经费紧缺等弊端;加之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年减少,这些均成为以学校布局调整为出发点的“撤点并校”的理由。同时,实施这一政策还希望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使城乡基础教育得到均衡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我国农村学校数量从1997年的512993所减少到2009年的234157所,减幅达54.4%。可见,近几年我国农村广泛进行的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的。

二、“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

(一)容易引发学习安全隐患

撤点并校,学校向县、乡集中,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村学生上学舍近求远。学校过于集中,给居住分散的农村学生上学带来诸多不便,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存在着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并且浪费孩子们宝贵的学习时间。近年来,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直接原因多种多样,但历史原因,则无一不是“撤点并校”之后上学远所致。2011年11月的甘肃正宁校车事故,与“撤点并校”有关,12月的江苏丰县校车事故,也同样与“撤点并校”关系密切。同时,“撤点并校”还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经济负担,家长和学生付出的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远远超过了义务教育免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经济负担加重又成为学生失学和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2]撤并村校还会带来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村民对撤并自己的学校除了抱怨和不解之外,就只有无奈了。

(二)加重家长经济负担

集中办学之后,解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开通校车,另一条是发展寄宿制学校。[3]经过教育部门的测算,按照全国中小学如果要全部解决校车的问题,按照义务教育1.5亿名在校生的规模计算,全国所有中小学生都配备上校车,则需要150万辆校车,加上维护费用,需要财政4600亿元的投入,这么大一笔投入很难一步到位。[4]即使校车能够一步到位,许多边远山区车辆也根本无法到达,若遇到雨雪天气,情况会更糟!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然而,寄宿制学校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学校都不是按寄宿学校的标准设计的。既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也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寄宿,因而城镇里出现了大量的陪读者。陪读者在学校边上租房做饭、陪孩子上学。但城镇里的房源毕竟有限,学校周围房租很高,加之农民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因此,大部分租房家庭的食宿条件和学习条件比其原来农村家庭条件相差甚远。而陪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十年八年的事,陪读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远远超过了大部分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

(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撤点并校”实质上意味着对农村孩子正常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的剥夺,严重威胁农村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孩子离开父母,离开从小生长的乡村,寄宿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学习、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每天面对的就是课本,学生们努力的目的就是“有一个好成绩,以后可以考上高中,上大学”。而农村孩子如果不寄宿,放学后他们就会帮父母做各种家务和农活,在劳动中,孩子们会学到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勤劳、动手的习惯,也培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感情。中国社会是农村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总人口50.32%。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农村,道德和理性的根也在农村。当中国教育缺失了农村,毁掉的将不仅是教育。

(四)加大学校管理难度

按照我国现行学制,高中学生一般在15-18周岁,已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寄宿比较普遍。初中学生一般在12-15周岁之间,寄宿管理难度很大。而小学生寄宿,六七岁的孩子根本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要他们远离父母在学校寄宿,只能让老师既要教书又要照顾学生的起居生活,这将会使学校和老师不堪重负!同时,当学生大量向县、乡集中,必然使城镇出现学生人数很多的巨型学校和巨型班级。[5]许多城区小学每班多达70-80人,而农村小学则是一个年级一个班,多则30余名学生,少则十几名甚至几名学生,再加上辍学现象严重,出现“一师一校”、“一师几生”的尴尬局面。在班级授课制中,每班45-50名学生较为适宜。学校规模太大,班级人数过多,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给教师教育教学带来太多无奈。

三、解决“撤点并校”问题的途径

“撤点并校”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其根本原因是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有效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对策为:

(一)树立自然主义教育观

众所周知,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其实,喧嚣的城市并非理想的就学之地。纵观教育史,我国古代的书院大多设立于名胜之处,以便于清净潜修。在西方,著名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创设的盂都亚学校——“快乐之家”,环境优雅,附近有田野和公园。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主张把婴儿送往乡村,15岁以后才可以由农村返回城市。因此,让孩子远离喧嚣的城市,到乡村大自然的纯朴环境中接受良好教育,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二)坚持就近入学的原则

“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它却方便了农村孩子上学,孩子不出村就能够接受学校教育,减少了路途奔波,家长也不必为孩子的交通安全担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6]如果我们再看看城市中小学生上下学拼命挤公交的悲壮场面:车子还未停稳,部分学生便紧挨着公交车小跑起来。车门一开,一拥而上,为了能挤上车,后面的学生拼命挤前面的学生。如此场景,怎能不让家长忧心忡忡!就近入学既是农村孩子的渴望,也是城市孩子的渴望,孩子越小,就近入学越显得重要。

(三)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是基础。对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首先是要面向全体,要对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一视同仁,从根本上改变以城镇学校为中心的不公平现象。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应该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同时,要积极扩大农村薄弱学校互联网的接入率,努力推动各种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拓宽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渠道。

(四)加强边远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重点。而均衡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应当改革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适当提高边远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把到边远农村学校支教一年以上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之一,放宽边远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同时规定在边远农村学校任教超过职称评聘所要求的工作年限且年终考核合格后,可以不占指标直聘为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直聘的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只能在边远农村学校有效,以鼓励教师终身在边远农村学校任教。同时,落实国家规定的边远农村教师的各种补贴,建立对边远农村学校师资培训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边远农村教师有机会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学习。

[1]皕文.撤点并校的公共难题[N].第一财经日报,2011-12-16.

[2][5]万明钢.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名义——我国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隐忧[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19-20.

[3]易鑫,张滢.学校布局调整应考虑服务半径[N].中国教育报,2011-11-26.

[4]辽宁电视台(辽视第一时间).全国中小学配校车需4600亿 政府称很难一步到位[EB/OL].http://news.qq.com/a/20111225/000244.htm?pgv_ref=aio.

[6]马晖.“撤点并校”在西部农村水土不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6-30.

猜你喜欢

边远校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校车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做好边远落后山村的综合治理工作
我国边远山区农民脱贫路径探究
坐校车
未来的校车
边远乡村教师的生存困境及其突破
边远农村教师队伍新陈代谢机制的建构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