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交际的特点及其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013-04-02李二龙
李二龙
(池州学院 外语系,安徽,池州 247000)
口头交际的话题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外语教师和研究者为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的介绍了课堂口头交际的类型及其组织手段和方法[1]。有的从口头交际能力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在口头交际中的作用,提出了集视听说和第二课堂为一体的教学模式[2]。有的从口头交际的实质入手,讨论了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输入对输出的作用,认为一堂成功的会话课应把语言输入和输出有机地结合起来[3]。有的运用实验法验证课堂交际策略的培训对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作用[4-5]。虽然研究每度不尽相同但是都得出了一个普遍的永恒的结论:口头交际对外语学习十分重要,口语教学和培训必须抓住口头交际的特点。然而,如何利用口头交际的特点来进行口语教学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分析口语及口头交际的特点入手,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交际情境的创设、交际需求和动机的激发、课堂互动、课堂交际任务的设计等诸方面探讨口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 口头交际的特点
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差异。相同之处在于口头交际是书面交际的基础,书面交际源于口头交际。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情境和交际的语言形式上。口头交际体现在听和说的语言行为中,所以口语又叫“谈话体”;而书面交际是通过书写或印刷来传递信息,所以书面语又叫“文章体”[6]。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支支吾吾等。书面语的特点是句子较长,用词精准,结构严谨,逻辑性、条理性强。文秋芳对口头交际的特点概括为:直接性、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7]19-20。直接性是指交际的双方能够直接见面,双方可以直接看到对方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和面部表情等。交际情境中的非言语信息有助于交际双方更好地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即时性是指由于时间有限,交际双方必须遵循交际合作原则,即时向对方提供有效信息。当交际双方有困惑、疑虑或误解时,可以当面澄清,但必须注意交际策略。不可预测性是指在口头交际中,交际一方要说的内容,另一方难以预测,特别是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陌生人进行交际时,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对方要提的问题或作出的回答往往难于事先预料和准备。由于这种不可预测性,沉默、冷场、尴尬、冲突时有发生。这往往需要交际双方临阵不乱,随机应变,巧妙地摆脱困境。除此之外,口头交际还具有真实性、功能性、情境性、互动性、生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真实性指的是交际双方都有交际的真实需要,双方都有愿望通过交流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功能性是指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某项功能,如询问、建议、道歉或抱怨等。情境性也叫作临场性或语境相关性,是指口头交际总是与特定的时间、人物、场合、话题相关。互动性是指口头交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一方要根据另一方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且听者和说者的地位随着交流的需要在不断地转化,所以它具有“过程互动性”特点。在互动中人们学习并完善交际技巧、沟通方式,成功地完成向社会人的转换。生动性是指口头交际中的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充满情感。运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交际,明白流畅、真切随意、轻松自然。灵活性是指口头交际的话题十分丰富,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景都可以成为交际的话题,交际的内容常常会随交际双方兴趣、爱好,特定的心理情绪、情境氛围等发生变化。人们交际时常常会采用灵活的言语形式,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言语风格。
2 口头交际的特点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2.1 口语教学应重视非言语交际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口头交际直接性的特点暗示我们,非言语行为(又称肢体语言如衣着打扮、面部表情、坐姿、站姿、手势、眼神等)在口头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当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词表达意思时,非言语行为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意思,避免了由于词汇量不足或语言知识的欠缺带来的尴尬,如可以用手势或图画来表达意思;(2)非言语行为反映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权势和平等关系,如披金戴银、穿着名牌服装可能表示此人来自富有家庭,穿着不同的制服可以表示不同的职业,一位军人身上佩带着许多勋章,表明该军人立过功等;(3)非言语行为可以代替语言表示赞同、反对、生气、高兴、恐惧等含义,如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反对;微笑表示高兴,皱眉表示生气或迷惑不解,全身颤抖表示恐惧,流眼泪表示伤心等。可以说,非言语行为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非言语行为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例如,用食指和中指分开举起的手势往往表示胜利的含义,但是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度可能表示不同的含义。在英国,该手势除了表示胜利之外,还可以表示和平,手势稍微弯曲则有侮辱的意思。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从背后把这种手势摆放在他人头上则意味着“笨人”,或指妻子与人通奸,具有侮辱的意思[8]118。通过这些非言语行为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缺乏对这些文化差异的了解往往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或培训中应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第一,要教育学生树立民族相对论的思想,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对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习俗和言语行为表示理解和宽容,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判断标准。第二,教育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要克服成见,既要寻求不同文化的共性,又要注意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第三,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增强文化调适能力,不断拓宽自己的世界观,接受不同文化习俗和交际行为,接受不同文化的冲撞和挑战,既要善解人意,又要灵活多变。最后,要帮助学生了解交际风格的差异,使其在与外国人交往中能容忍不同的交际风格。西方人和中国人在交际风格上存在很大差异,如美国人在交际时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中国人则习惯于拐弯抹角,声东击西,兜圈子。这是因为中国人相信沉默是金,言多必失,谈话时往往表现得非常谦虚;而美国人则崇尚自由和自信,认为只有通过言语进行详尽的交谈,才能达到交流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在不同英语国家使用的篇章材料,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使用英语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来增强学习者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应传授跨文化交往中的禁忌及不同英语国家的风俗礼仪等,使其明白哪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可以做,比如和外国人交谈时要避免询问他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隐私问题。通过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懂得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不同含义,更好了解这些文化差异,避免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带来的尴尬和误解。
2.2 口语教学应该情境化
口头交际的情境化特点告诉我们,口头交际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关。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中交际一是能方便传达特定的意思和情感,二是能更好地理解对方。“同样的一句话与不同的情景语境互动会有不同的解读,而判断一句话是否可以接受也取决于此话所引发的相关语境”[9]191。因此口语教学应该情境化,口语教师应设法创设情境,把口语教学活动和特定的人、事、物和场合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准确、恰当地使用语言。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有机地结合,才能促进其口头交际能力的快速提高。情境既可以是模拟情境,也可以是真实情境。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对话、课文帮助学生识别出某一句型结构的使用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活动,以加深对该句型结构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自设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
2.3 口语教学应该个人化和个性化
所谓个人化是指交际任务及交际话题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兴趣或爱好息息相关。人们在口头交际中总是喜欢谈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与个人相关的事情。只有当话题贴近自己的生活,人们才有话可说。因此在口语教学或培训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谈论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校园生活、学习方法或习惯、学习策略或风格、环境问题、到过的旅游景点、看过的电视节目、名人与时尚、流行歌曲等。口语教学个人化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交际欲望和动机,提高参与口语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激活他们先前的知识和经历,调动他们参与口头交际活动的兴趣,减少口头交际中的焦虑感,提升英语交际的自信心。个性化是指口语教学不拘泥于教学手段、形式和产所,既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去,如图书馆、食堂或草地上,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交际任务;既能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图画、图片,也可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集视听说于一体。
2.4 口语教学应该使有意义的互动最大化
口头交际的一个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互动性。学习者在互动中协商意义、澄清疑点、核对理解、学会合作。互动能够促进外语学习,这在外语研究领域几成定论。“心里语言学的研究证明,对话双方在互动中能相互协调,交互启发,默契配合,自动对焦,无意识地不断建构相互趋同的情境模式,从而理解话语的意思[10]”。但互动怎样才有意义,如何使有意义的互动最大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众所周知,有意义的互动必须发生在至少两者之间,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此,就课堂环境来讲,最有意义的互动当属小组互动和对子互动。因为在小组活动或对子活动中,学习者的焦虑感降低,自信心增强,他们不必担心犯错误,丢面子,尽可能地用外语去交谈,讲外语的频率和数量增加。然而,在传统的口语课堂,教师要么自己叽里呱啦讲个没完,以显示自己的口语水平高;要么使口语互动局限于老师与好生或大胆的学生之间,忽视了胆小生或差生的参与,致使好生越来越好,差生越来越差。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让所有的学生都均衡地参与口语活动,使有意义的互动最大化。教师在分小组或结对子时应考虑好生与差生的交错搭配,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增加学生的互动量,使学生讲外语的机会最大化。此外,口语教学意义化还表现在话题和活动本身要有意义。古老陈旧的话题没有意义,不能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同样也没有意义。只需要单方面表达的活动没有意义,只有当双方有交际的欲望和需求,在交谈中双方获得了各自所需的信息,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互动。
2.5 口语教学应注重交际策略和语用规则的培训
就像其它技能一样,口头交际也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口头交际的策略包括如何发起谈话、如何抓住对方的注意力、如何维持谈话、如何转换话轮、如何请求澄清或重复、如何结束谈话等。口语教师应该用心设计口语活动,紧紧抓住以上策略来对学生进行培训,以使学生灵活掌握口头交际的策略,成功完成口头交际活动。此外,口头交际还要讲究语用规则,即恰当地使用语言。用海姆斯(Hymes)的话说,就是要懂得“在什么时间,地点,跟谁,用什么方式说”[11]19。语用规则包括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数量准则是指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行为更加经济有效而使用最少的言语表达出最合乎交际目的的言语行为,因此在交际中无论是发话者还是受话者都应提供适量信息。质量准则是指交际双方为达到交际效果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关联准则是指话语之间及话语和话题之间的互相关联,即交际双方要按照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来组织话语和展开话题。方式准则是指选择明白易懂的最能让受话者理解和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会话中的礼貌原则包括慷慨原则、谦虚原则和一致原则。慷慨原则是指从对方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愿望,维护对方的利益;谦虚原则是指交际中少贬损,多赞美,缩短双方距离,融洽交流气氛;一致原则是指交往中尽量减少分歧和冲突,增加双方的一致。总之,口语教师不仅要传授正确的语言形式,还应教会学生该语言形式的恰当的使用场合,使其掌握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恰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际。
2.6 口头交际任务的设计应该含有信息缺口,符合交际的真实性特点
口头交际真实性的特点提示我们,交际双方必须存在一定的信息差或信息缺口(information gap),交际双方才有交际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口头交际的任务时应该符合真实性这一要求,尽可能设计含有信息缺口的口语任务,避免一些只需要单方表达的口语练习如朗读、口头报告、补全对话、看图说话、根据提示描述过去的事件或未来的计划等。教师可以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采访、讨论、辩论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变换听者和说者的角色,既有倾听,又有表达,这才符合真实性这一特点。在设计口语交际活动时,图片或图画是用来设计信息缺口活动的重要方法。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实用的方法。方法(1):教师准备两张十分相似的图片,分别给两个不同的学生,要求他们互相提问,详细描述各自的图片,找出两张图片之间的差异。方法(2):教师准备四到六张相似图片或图画,甲同学持所有的图片,乙同学只持有其中的一张,老师要求乙同学向甲同学提问,发现他手中持有的究竟是哪一张。方法(3):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5人一组,教师准备一套图片,给每个小组中的四个人不同的图片,给第五个人其中的一张复制品,要求第五个同学向其余四个同学发问,找出谁持有跟他一样的图片。方法(4):甲同学持有一套按顺序排列的完整的图片,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乙同学持有相同的图片,但顺序打乱,甲同学向乙同学口头讲述这个故事,乙同学必须按顺序排好图片。以上方法简单实用,均包含了信息差或信息缺口,促使交际双方产生交际欲望和动力,对练习口语很有帮助[11]168-169。
3 结语
口头交际具有真实性、直接性、即时性、不可预测性、情境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基于口头交际的这些特点,口语教学应该意义化、情境化、个性化。此外,口语教学还应注意加强非言语交际和语用能力的培养。掌握和利用口头交际的特点有利于英语口语教师有效地开展口语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但是,要真正提高口语水平还必须在真实语境的体验里,在交际需要的驱动下,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在积极情感的配合下,通过长期的大量口语实践才能实现。学校和教师应最大努力创造真实语境,让学生有机会跟英语本地人或会说地道英语的人交流,通过各种学习任务刺激学生的交际需要,设计含有信息缺口的练习,鼓励学生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在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练习口语,使学生把语言形式和语境联系起来,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只有这样,口语水平才能逐步提高。总之,口头交际特点能给口语教学带来有益的启示,有关口语教学的其它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1]章昌云.课堂上的口头交际及其组织手段和方法[J].国外外语教学,1996(1):21-26.
[2]李芳琴.从口头交际的特点看交际能力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66-68.
[3]张翠萍.从口头语言交际的实质谈英语会话课语言输入和输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37-41.
[4]曾路,李超.运用仿真情景对话培养英语口头交际能力[J].外语界,2005(4):41-47.
[5]谢芳芳,方昉.培养大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实验研究[J].教学研究,2006(1):52-54.
[6]杨俊萱.口语和书面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1):137.
[7]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9-20.
[8]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18.
[9]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191.
[10]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7):297.
[1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