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利与弊
2013-04-01庄淑琴
庄淑琴
【摘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已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它能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将抽象的内容变通俗易懂,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的,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利与弊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学科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身在践行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过程中的感受。
1.信息技术带动数学课堂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1.1.1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保持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是高效率完成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而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它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特别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刺激的独特作用。教学情境创设要结合教学目标,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适当的多媒体材料可辅助实现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创设情境。如一位教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课一开始,引导学生读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屏幕上出现一只青蛙;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屏幕上出现两只青蛙;三只青蛙三张嘴……接着屏幕上出现满屏幕的青蛙让学生说说怎样表示。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思维就很容易被激活,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1.1.2 设置生动有趣的练习情境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方法的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如《年月日》的练习设置去智慧岛闯关的练习。第一关基础关(判断题)第二关提高关(填空题)第三关智慧关(扩展提高)。通过这样的练习情境学生一点也不觉得累,而且有越战越勇的感觉。
1.2 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场景,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如《年月日》教学,引导学生用拳头记忆法记住大小月,如果教师只握起拳头教学生,只有少部分的人看得清楚。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全班的学生看得清清楚楚,而且非常生动形象,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月份,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大小月与特殊月。学生记忆大小月的方式就不会仅局限于读、背形式,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在创设的场景中尽情地发挥作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1.3 有利于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缺。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可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多媒体信息的丰富、形象和生动,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在《秒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教学难点是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观念。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制作一个钟面的课件,让学生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为了让学生体验几秒,设计了我是小闹钟游戏,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计时,当自己觉得20秒的时间到了就睁开眼睛并举手。为此设计了一个钟面,当游戏开始时秒针开始走,但不发出声音,当学生自认为20秒时间到了,一睁眼就可以和大屏幕的时间进行核对,从而知道自己数秒的准确性,就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秒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秒、理解秒,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4 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
如在《找次品》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探索寻找次品的策略,在集体备课时有教师提出用实物天平进行测量探索。可是,我们要准备一些乒乓球是比较容易,但要找到质量偏差较大的可能就比较难了,而且用天平去称物体总会有一些偏差,调控起来浪费时间。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只要我们设计好了一点就出来就不会有这些顾虑。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众多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结合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运用信息技术都能充分体现其优越性的,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看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弊端。
2.1 为使用而使用现象,使教学失去实效性
多媒体的应用应该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使用计算机后,所有的教学思路跟着下载的课件走而没有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设计,教学效果当然不好。
2.2 多媒体教学代替学生必要的操作活动
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内摆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从中发现每行摆5个(长),摆了3行(宽),一共摆了15个(面积),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学生好像会了,都会利用公式计算,但是在后面的变式练习中效果却很不理想,学生好像是在背公式,而不是真正理解公式。因此在另一班的教学时,我让他们拿出课前准备的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摆成长方形,并作好记录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填入表格中,最后观察表格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效果比第一个班级好,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2.3 滥用信息技术
也就是说再不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的地方使用信息技术。有些教师在教学《笔算乘法》不断地用课件展示竖式计算的过程。
2.4 课件中非主体过于生动,导致学生注意力被吸引
如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在课件边设置了会动的非常漂亮的小猫,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了,而不去看练习题。
总之,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重要的变化。当然,这种结合是把"双刃剑",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努力使之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王继红著《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利与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NO.07
[2] 孙 欣,浅谈小学数学新课堂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