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有效的培养小学生数感
2013-04-01陈子兴
陈子兴
新课标明确地把“数感”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提出。并描述了小学生数感的主要表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小学生建立数的概念,理解数的意义的基础,是用数交流信息,解决问题的桥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
1.注重观察——建立数感
初为父母的人在教孩子数数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和一番努力之后,孩子终于可以按顺序地说出1、2、3、4……可是当给几个具体物体时,孩子可能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胡乱说出一个数,使父母哭笑不得。其实这是孩子缺乏数感的表现,究其原因,是父母在教孩子数数中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缺乏观察。如果在教孩子数数初期,不妨让孩子做做“看爸爸拿出几块糖,你也拿出几块”这样的类似活动,孩子对数的理解就会深刻得多。
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儿童的思维,这首先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能力。”儿童认识数,往往从数实物开始,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建立数感。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例如: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数列,说说某一数离哪个数近,离哪个数远;观察学习与数字相对应的实物,可以把它分成怎样的两部分等。让学生对数的大小、组成等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又如:让学生观察交流自己家庭的人口,养鸡、鸭、猫、狗的数量,培养学生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2.实践操作——培养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是个体的活动经验,不能通过简单说教来传递,只能在活动体验中构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可以说,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和起点。儿童认识数也是这样,实践证明,小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数学的体验和领悟。
3.联系生活——形成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形成同样来自于丰富而现实的生活背景。因此,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达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勿容置疑,对于20以内的数,儿童主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实物的感知来获得认识,形成数感,同样对于大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和负数的认识,也离不开生活实际。
3.1 结合现实,体验大数
万以内的数、亿以内的数数目较大,低年级儿童缺乏直观体验和生活经验。如果教学中脱离生活,仅仅让学生口头数一数,认识数位,知道数的顺序,学会大小比较,无疑只是对学生给予了“知识”,而缺乏数感的培养,所以应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大数的数感。如: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1000个座位的电影院,我们全校都去,座位够不够?
又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是多少?自己办一张报纸估计用哪几篇文章就可以安排满版面。
3.2 结合经验,理解分数
例如:把一块糖一分为二,然后把两小块重新合在一起,提问:为什么1加1还是1呢?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马上会意识到并不是1块加1块,而是半块加半块,所以是1块。由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2人吃一块糖,5人吃一个西瓜,象这样“半块”“少半块”就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
3.3 结合生活,了解负数
《数学课程标准》把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这是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已经有了相应的生活积累,因此教学负数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温度计的刻度数,海洋的深度,某家庭的收支帐簿等,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发展学生负数的数感。
正如前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说的: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3.4 解决问题,发展数感
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活动,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如能让学生运用数感去解决问题,学生则会真正感受到数感的价值,最终使数感成为学生策略性的知识。要通过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数感,首先要有一"好"的问题,即既来源于生活,又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有的学生用笔算乘法,有的用除法,也有的用估算解决,而为了解决问题2,学生经过猜测,估计,然后动手测量100粒米的重量来计算13亿粒米的重量。他们调动已形成的经验、策略,产生了一个个不同的想法,从而亲身感受了计算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沉淀过程、积累过程,需要我们结合具体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和主动自觉的理解数、应用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