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大学工作学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

2013-04-01孟东方李天凤

重庆高教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大学

孟东方,李天凤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 400020;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创建大学工作学,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的驱动,还是理论的必然;既是实践的需要,又是研究的结晶。

一、创建大学工作学的现实背景

创建大学工作学首先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大学发展的世情、国情,为大学发展的现实服务。从国外来看,近代大学在欧洲诞生至今,大学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从西方大学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大学发展从“纽曼模式”到“洪堡模式”,以及后来的“威斯康星模式”,是大学不断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历程,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愈来愈大,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与增强。从国内来看,现代意义的大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次革命性的转型。当前,我国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日益彰显出巨大的作用。

创建大学工作学要立足目前我国大学发展的状况。目前我国大学发展的状况:一是跨越建设。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由1978年的598所上升为2011年的2409所。二是深化改革。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入推进,科研改革以“协同”理念进一步推动,高校绩效改革逐步实施。三是强化统筹。在近些年不断加大东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明显缩小地区高考录取率差距的基础上,为提高中西部农村地区学生高考入学质量,首次实施面向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2012年录取1万多名本科生,这些地区上重点大学人数提高了10%左右[1]。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进一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大学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四是前瞻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对大学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五是给力科研。“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占总数的65%,发表国际合作论文数占我国国际合作论文总数三分之二以上[2]。六是扩大开放。我国大学赴境外办学进一步推开,同时批准成立上海纽约大学,批准筹建温州肯恩大学等一批高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七是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了“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项目和政策的重要作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颁布了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八是提升质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与全球最大留学服务机构IDP教育集团联合发布的2012-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居榜单第46和54位[3]。九是制度保障。推进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了大学章程制订等重要进展。

创建大学工作学要着眼于目前我国大学发展的态势。一是建设的内涵性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二是结构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优化大学布局结构、大学学科专业结构、大学师资队伍结构、大学生素质能力结构等,提高大学的影响力和贡献率已经纳入议事日程。三是育才的创新性不断增强。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启动了“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四是科研的影响性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学承担了50%以上的“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年均保持在80%以上。大学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40%[2]。五是服务的综合性不断增强。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先进文化第一载体、科教兴国第一阵地的结合点,大学发展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创建大学工作学更要考虑我国大学发展亟待加强的三个方面:一是大学建设和管理有待完善。大学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还不相匹配,要求加强和创新大学工作、提升大学管理品质。二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强化。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要求加强和创新大学工作、提升教师专业品质。三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待优化。大学生自身成长实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还不相衔接,要求加强和创新大学工作、提升学生成才品质。

二、创建大学工作学的理论内涵

我国大学发展的现状是创建大学工作学的现实背景。基于此,大学工作学就是要回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开展什么样的大学工作、怎样开展大学工作”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总结和提升,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一)大学工作学的创建思路

创建大学工作学理论体系是一项开拓型的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认识大学工作的本质,揭示大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学科理论创新。以整体性创建为统摄,从宏观角度思考大学工作系统,以整体的观念看待大学发展,以最优化原则为取向,为大学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最优目标和目标体系,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具体目标,克服工作过程中的障碍,协调各种体制机制,实现大学工作系统的有效运行。以动态式创建为要求,整个大学工作学创建应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把系统内外的变化纳入考虑范围。以定性兼定量研究等为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二)大学工作学的学科定位

大学工作学是以大学工作现象、大学主体、工作规律和大学成效等为互动研究对象的各分支学科的总称,是由若干不同学科和研究维度构成的学科体系。大学工作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是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的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大学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指导的科学。

在内涵上,大学工作学主要体现了“大学”“大学工作”以及作为一门“学”的涵义。大学是指具有诸多职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与高等教育(通常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在实践上各有侧重,大学侧重于组织、高等教育侧重于事业。大学工作是指由一定的工作主体(大学生、大学教师、大学管理人员),遵循工作规律,运用工作方法,通过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等来践行大学职能的综合性工作。

在外延上,大学工作学的基本框架由大学工作学的内涵(大学工作学的含义、标志和意义)、大学工作学的结构(大学工作的目标、大学工作的要素、大学工作的过程和大学工作的成效)、大学工作学的系统(大学工作学的基础系统、理论系统和实践系统)等三个方面构成。大学工作学充分体现和统一了大学工作内涵深度、结构广度以及系统效度三个维度间的关系。

在特点上,大学工作学凸显了学科的整合性、发展的动态性以及应用的价值性三个特点。创建大学工作学,既要立足于学科依据,又要着眼于学科特性,还要面向未来发展。大学工作学的创建以大学发展为“的”,以大学工作为“矢”,深化和完善学科创建、理论创设与实践创新三个方面的研究,这无疑对于全面提高我国大学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三)大学工作学的学科辨析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点之一就是各门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大学工作学也不例外,与其有着各种联系最相关的学科领域,莫过于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一方面,它们所探讨的问题,不仅为大学工作学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研究内容,而且有的问题即是大学工作学本身要探讨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们还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大学工作学的研究,并从中产生各种交叉关系,为大学工作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故大学工作学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区别既是学科创建的起点,也是学科创建的归宿。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始终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由于政治、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在高等教育自身传统上的差异,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学是从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从教育学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角度,全面把握和认识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问题,探索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宏观层面主要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性质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分析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和理论问题等;中观层面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制度、管理体制、高校教师与学生、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问题;微观层面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教学体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指导、心理健康与品格养成等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作为人类的一种专门的管理活动,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从属于教育管理学的分支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学一直按照“两元式”的框架体系构建,即这一学科分为两门课程: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前者着重研究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现象和活动,后者着重研究学校管理现象和活动。近年来,这一分支学科遭到国内部分学者的质疑和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挑战,加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不足,构建一元式的教育管理学势在必行,为此高等教育管理学便应运而生。高等教育管理学基于两元合一的思想,是研究高等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的一门学科。在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校,所以高校管理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为此,高等教育管理学在宏观层面上主要研究国家、政府、社会等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中观层面主要研究高校教育体制和机制、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等;微观层面主要研究高校的实务管理,包括高校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教育经费管理、教育设施管理等等。

由此可知,大学工作学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大学工作学是研究大学工作的现象及规律的一门学科;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的现象及规律的一门学科;高等教育管理学是研究高校管理现象和管理过程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理论体系不同。如潘懋元教授所言:“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可能有三种相互联系的不同体系: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经验体系、工作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5]大学工作学的理论体系就在于密切结合大学工作的实际,构建大学工作的理论,旨在使大学工作从经验走向科学,指导大学工作实践;高等教育学则是构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体系,旨在指导高等教育实践;高等教育管理学是构建高校管理的理论体系,旨在指导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过程。

第三,内在规律不同。大学工作学揭示大学工作对象的成长成才规律、大学工作事与物的互动规律、大学工作的教育规律、大学工作的管理规律等;高等教育学揭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等;高等教育管理学揭示高等学校与国家社会、高等学校与教育行政的规律等。

第四,学科基础不同。就学科基础而言,三个学科同中有异,各有侧重。大学工作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系统科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人才学等;高等教育学则主要依据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而高等教育管理学主要依据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行为科学、法学、经济学等。

第五,学科内容不同。大学工作学是高等教育学多个研究方向及其他学科(如思想政治工作学、组织工作学等)若干研究方向的集合;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的一个运用性研究方向。因此,大学工作学拓展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是高等教育学下面多个研究方向(分支学科)及其他学科下面若干研究方向(分支学科)的集合,所以说大学工作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第六,研究方法不同。一般而言,大学工作学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的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于一体,是以系统科学为主,教育学、管理学、人才学、社会学为辅的多学科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是以教育学为主的多学科研究方法;高等教育管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是以管理学为主的多学科研究方法。

第七,现实意义不同。大学工作学的现实意义是基于大学工作的历史与现实,揭示大学工作内涵,科学构建大学工作系统,指导大学工作实践,促进大学工作科学化发展。高等教育学的现实意义是反思日常高等教育经验,科学解释高等教育问题,沟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现实意义是比较和研究中外高校管理经验,沟通高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规范和创新高校教育管理。

第八,发展前景不同。大学工作学的发展前景在于系统科学发展增强与教育学科分化并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大学经验提升与科学走向并重;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前景则在于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并重、继承发展与学术创新并重、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前景在于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科发展与学科分化并重。

(四)大学工作学的理论体系

大学工作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大学工作的目标、大学工作的要素、大学工作的过程、大学工作的成效等方面内容。其中,大学工作的目标是先导,大学工作的要素是核心,大学工作的过程是本质,大学工作的成效是标准。首先要研究大学工作的目标,有了目标后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大学工作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探究大学工作的过程,最后寻求大学工作的成效。

第一,大学工作的目标,包括大学工作的价值、大学工作的依据和大学工作的发展。大学工作的价值是取向,大学工作有育人成长成才、发展科研学术、推动文明传承的职能,即大学工作的恒常性作用,这是大学工作的内在价值(自我价值);大学工作把自己的内在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为人类社会同时也为大学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就是大学工作的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大学工作的依据主要从理论依据、学科依据和现实依据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工作的发展是渊源,需梳理大学工作的历史发展轨迹,就是要研究国内外大学工作发展史、大学工作理念史、各阶段大学工作的客观基础等。

第二,大学工作的要素,包括大学工作的主体、大学工作的内容和大学工作的组织。就大学工作的主体而言,从大学的基本职能出发,大学工作主体由大学生、大学教师和大学管理人员三类构成;就大学工作的内容而言,大学的基本工作是教学,重要工作是科研,引领工作是管理,延伸工作是服务;就大学工作的组织而言,大学工作的复杂性反映在大学工作组织上,要求大学工作组织要有不同的结构,具有多重属性,能够有序高效地开展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大学工作的过程,包括大学工作的环境、大学工作的规律和大学工作的方法。大学工作的环境是“变量”,大学工作环境的类型可分为硬环境、软环境与活环境等。大学工作的规律是“常数”,大学工作规律是大学工作运行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可分为宏观规律、中观规律和微观规律。大学工作的方法是“乘方”,大学工作的方法是大学工作者为完成一定的大学工作,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方式、办法、手段等的总和。在研究大学工作的过程时,要将大学工作的资源整合、资源运用贯穿全过程,融入各方面。

第四,大学工作的成效,包括大学工作的质量、大学工作的评估和大学工作的机制。大学工作的质量是“生命线”,大学工作质量是内涵质量与外延质量的统一,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这四要素的质量构成。大学工作的评估是手段,这是测评和权衡大学工作成效的重要环节。大学工作的机制是保障,大学工作运行的有序依托于良好的机制构建。

三、创建大学工作学的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提出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4]的战略目标。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提高大学工作水平是创建大学工作学的出发点,推动大学科学发展是创建大学工作学的落脚点。大学工作学对大学发展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

(一)抓认识,提高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思想自觉是行动自觉的前提。推动大学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要提高对大学工作学内涵的认识,提高对大学工作依据的认识,提高对大学工作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明确大学工作学对大学发展的思想引领意义。要把握大学工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现实环境(软环境、硬环境、活环境)和组织要求,掌握大学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大学工作学指导我们既从总体上掌握其科学体系,又从各个具体工作层面深入理解其基本内容,始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动大学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强化责任、深化使命,进一步提高自觉性。

(二)抓全局,富于前瞻性

科学的目标定位是发展过程的引领,富于前瞻性的视野是目标与过程契合的应有之义。在大学工作学的指导下推动大学前瞻发展,就是要明确目标,抓好过程,面向未来,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凸显大学发展的整体目标观。从大学教师工作到大学生工作,从大学组织工作到大学管理工作,这些都是放到大学发展的战略大局中来考量的,放到大学发展的目标定位和任务部署中来考量的。其次,现阶段大学发展及其下各项工作目标有其特殊性,它是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普遍性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而制定出来的。再次,要在各阶段做好科学规划、组织运行、效益分析、工作评估。最后,要搞好目标调控、过程调控和宏观调控。

(三)抓经验,体现辩证性

逻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及其经验的总结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及其经验的总结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历史的方法,是通过考察对象发展进程并总结经验来揭示对象规律性的方法。逻辑的方法,是以理论的形式,以抽象的体系来再现历史过程的本质、必然性和规律性。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是无差别的等同,逻辑反映历史,是抛弃了历史发展中大量非本质的、支流的、偶然的东西,集中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的、主流的、必然的东西。大学工作学指导我们坚持大学工作历史和大学工作逻辑相统一,提高大学发展的辩证性。没有对大学工作发展历史的考察及其经验的总结,大学工作逻辑的分析便会脱离实际,流于空泛;没有对大学工作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历史的考察及其经验的总结就会杂乱无章、不成体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考察大学工作发展规律的过程,实质上是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科学而具体地揭示大学发展规律的过程。

(四)抓问题,增强针对性

抓工作,关键是看到问题、研究问题并且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根据事物的自身特点以及客观条件,合理地确定范围和内容,选择方法、手段和采取措施,使之符合实际需要。大学工作学指导我们坚持大学工作对象和大学工作内容相统一,提高大学发展的针对性。要看到、分析和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大学教育培养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大学教育与大学师资等相对薄弱的矛盾,增强大学发展活力与大学管理、治理相对落后的矛盾,应从大学生群体、大学教师群体、大学管理者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其多元互动性、交叉融合性、互利共生性特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衡量大学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以教学工作为基础、以科研工作为突破、以管理工作为支撑、以服务工作为保障,推动大学发展出特色、出水平、出名师、出英才、出经验、出效益。

(五)抓本质,揭示规律性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学工作学指导我们坚持大学工作现象和大学工作本质相统一,提高大学发展的规律性。大学工作现象的形成和产生是与一定发展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相联系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根源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又体现了大学工作达到与经济社会建设充分融合的状态。大学工作现象又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大学工作的本质,它们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从属于大学工作本质的。我们对大学发展的认识过程也集中反映在由大学工作现象到大学工作本质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及其实践的复杂过程。

(六)抓落实,提升实效性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于实际运用。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大学工作学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不断充实和发展大学工作学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任何大学都不可能孤立地求发展,取长补短、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理论,从各个层面多维整合,充实完善大学工作理论。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各大学的工作实际,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把大学工作学贯穿于大学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立德树人、学习培育、决策执行、资源整合、评估奖惩、效益凸现、完善创新机制等各个方面,体现在大学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要切实按照大学工作学理论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大学发展思路,明确具体奋斗目标,完善相关政策举措,不断推动大学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1]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3-01-25(1).

[2]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22):34-43.

[3]全球首发最新世界大学排行榜[N].现代快报,2012-10-11(B28).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5]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2):8-12.

猜你喜欢

管理学学科大学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