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2013-04-01谢鸿昆

关键词:异化本质劳动者

李 健,谢鸿昆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规律的重要路径,也是20世纪30年代后国内外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病,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一、异化劳动的理论渊源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116但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把异化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而是走出精神世界进入现实经济生活,把异化劳动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认为异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具体的人,异化的扬弃也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费尔巴哈用人的类本质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让人类的历史成了人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在他看来,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上帝不过是人本质的外化。人们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赋予上帝,又让上帝来统治自己。人们奉献给上帝的越多,留给自己的越少。然而,费尔巴哈只是通过宗教本质的异化来说明人本质的异化,他关于异化的论述还停留在纯粹的精神领域中,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则是在沿用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础上,把着眼点转移到经济分析上,把抽象的人过渡到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上。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规定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抛弃了他们的唯心史观,根据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异化从根本上说是劳动的异化。他的异化劳动思想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在《手稿》中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明确了其规定,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使异化劳动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异化劳动的概念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维持人生存的手段,这是由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存在物所决定的,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44。马克思通过分析进一步发现,形成这种“悖论”的原因是劳动本身具有异化属性,因为“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自己本身和劳动者,而且同它生产一般的商品成正比”[2]。这表明工人用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应该是属于劳动的,但它却与劳动分离,同时也与工人分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工人为了生活,实质上为资本家劳动,工人已经在劳动中失去了自我,变成了资本家赚钱的机器。由于劳动本身导致了自我异化与物的异化,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所谓异化劳动,就是劳动产品和劳动对象不仅不归劳动者所有,反而成为奴役和压迫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因此,出现异化的劳动失去了其本来意义上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单纯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反而成为阻碍人生存与发展的异己力量。

(二)异化劳动的规定

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从历史角度看,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但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象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劳动者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与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便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便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便越少”[1]45。由此表明,物世界的增值同人自身的贬值是成正比的,工人被物化的过程就是劳动产品异化的过程。

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1]51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它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对工人来说,劳动变成了外在的东西。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3]。劳动本身成为劳动者的一种异己的力量,变成他自己创造的力量的牺牲品。

第三,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所谓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由于“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55。于是,“人的类的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他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与人异类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1]51。这样一来,在现行的形式中,劳动损害了人类的一切并取消了人的享受,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变成了谋生的手段,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人在劳动中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生存而劳动。人的类本质异化的过程甚至扭曲了人类的自然属性,这是劳动异化的深层次表现。

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行为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时,其直接后果必然是人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变为一种商品关系,社会关系被改造成“事物本身(商品)……的性质,并把生产关系本身改变成事物金钱的关系”[1]93,而这种关系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实现其自身的需要。

三、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异化劳动实质上就是人的异化,人的异化在这里可以表达为人的活动——劳动的负面效应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所导致的人同自己活动的产品、活动本身,以及自身、他人的某种反对关系。马克思批判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目的是为了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他指出克服异化的途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异化被扬弃,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人的类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状态,这也是马克思希望看到的和谐社会。虽然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明确地把私有制社会看作是不和谐的社会,但他将魏特琳的著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作为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的理论运动,表明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这个理想的和谐社会的肯定。

(一)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不仅改变了人与劳动的本质关系,而且通过对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造成了人与物、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反常关系状态,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

1.异化劳动加剧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人依赖于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自己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人在自己的劳动和进化过程中也越来越改变了自身同自然的关系。“劳动者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愈不成其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其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再为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46这样,自然不再受人的控制,相反,人越来越依赖自然,与自然的对抗性不断增强。

2.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异化劳动为富人制造了珍品,但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给工人造成了贫民窟;劳动生产了智慧,而给工人生产了愚蠢和痴呆。”[1]46社会分裂为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并且“有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是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4]22。这样发展下去,无产阶级会日益贫困化,而资本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会日益尖锐。因此,异化劳动使得社会两级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3.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关系的不和谐

马克思认为:“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4]25因而,在现实的世界中,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就外在地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换关系,并通过货币的形式得到体现,“货币之所以拥有社会的属性,只是因为各个人让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作为对象同他们自己相异化”[5]。此时,人们即劳动者与资本家、劳动者之间、资本家之间已不再是单纯的交往关系,而是异化了的货币关系,社会关系朝着不和谐的方向发展。

4.异化劳动加剧了人自身的不和谐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51其中,前后两个“人”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前一个‘人’,既包括工人,也包括资本家;后一个‘人’,是指合乎人的类本质的真正的‘人’。所以,人与人相异化,就是指在资本社会,工人、资本家与真正的人相异化”[6]。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把人的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成了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结果,人(劳动者)只是在执行自己的动物机能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地活动的;而在执行自己的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1]48。因此,异化劳动意味着人的本质的丧失,加剧了人自身的不和谐。

(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必由之路是消除异化劳动

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着眼于人,目的是实现人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整个社会呈现出融洽的和谐局面,而异化劳动所反映出的种种不和谐,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要克服的。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无疑对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我国社会中存在劳动异化现象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存在、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当前我国社会存在劳动异化现象。劳动异化现象在现阶段主要表现在:由于当前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而在非公有制的企业中工人仍面对较为单一的劳动形式,面对不自由的分工,不能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当然,这一点也体现在部分公有制企业中。而且,过分强调物质生活,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很多人只知道追求财富和权势,以致被物所统治,成了金钱和机器的奴隶。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摆脱异化现象,而异化现象作为历史的产物,真正摆脱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异化劳动中关于人的和谐的导向作用,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异化现象。

2.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消除异化劳动

和谐社会,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平衡状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既是社会关系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也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从本质上看,社会和谐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而劳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异化劳动造成了社会不和谐,那么构建和谐社会,消除社会内部的对抗性、冲突性或两极分化,就必须消除异化劳动。

(1)消除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指出:“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辨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7]首先,和谐社会是保存了以往全部成果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的社会,“意味着存在和本质、个体和类、自由与必然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8]。然而,没有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普遍异化,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和个体就无从产生。其次,消除异化劳动的核心内容是劳动成为自主活动,自主的劳动既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也能够促进社会向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方向发展。因此,消除异化劳动对于历史的完成和社会的和谐来说,都是必要的。

(2)消除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之间的和谐,与之相对应,扬弃异化劳动充分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因为,一是异化劳动的扬弃体现了劳动者与自然之间的统一,保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从根本上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是异化劳动的扬弃体现了劳动活动与劳动关系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三是异化劳动的扬弃体现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统一,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四是异化劳动的扬弃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动与人的本质活动的统一,促进了人自身的和谐。

正是因为存在着人的本质即劳动被束缚被压抑,而扬弃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现实要求,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必由之路就是消除异化劳动。

四、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当前我国社会多种所有制并存且共同发展,异化劳动还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存在,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克服劳动异化。对此,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给予了重要启示。

(一)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保障

马克思指出,劳动与人的关系亦即自然与人的关系。“劳动产品……——与其说来源于劳动本身,无宁说来源于自然。”[1]68它是工人加工、改造生产的对象即自然的产物,理应与工人保持一种和谐关系,但在实际劳动过程中,工人却从自然中无节制地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虽然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条件,但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对自然界的改造要由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会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防止和消除劳动本身的异化是落实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条件

劳动本身的目的不仅是要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这些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就是怎样的”[1]5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不再属于人本质的东西,不再具有自主性,而是作为人的对立物,在自己的劳动中否定自己,这样,劳动本身就不能使人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反而束缚了人自身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劳动本身的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因此,我们要在落实以人为本,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利的基础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防止甚至消除劳动本身的异化,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防止和消除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同自己本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才对他说来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1]53人的类本质本来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异化劳动下却表现为被他人(资本家)控制、支配的劳动,工人自身也不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他人劳动,这体现了他人对人的压抑与束缚,是人与人不和谐的表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坚持公平、平等的人际交往原则。因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防止和消除人的异化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马克思指出:“当人与自己本身相对立的时候,那么其他人也与他相对立。”[1]51因此,要防止和消除人的异化,必须把人还原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在我国现阶段,防止和消除人的异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健康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国家,国家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9]

总之,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防止和消除异化劳动,即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人的类本质以及人自身的异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促进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人以及人本身的全面、和谐发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高哲,温元著,贾建梅.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75.

[3] 马克思.资本论: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66.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0.

[6] 迟成勇.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8-52.

[7]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4.

[8] 刘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9(6):21-23.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猜你喜欢

异化本质劳动者
劳动者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