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突破:“80后”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研究
2013-04-01赵丽涛
赵丽涛
一、家庭精神文化概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而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离不开家庭精神文化。所谓家庭精神文化是相对于家庭物质文化、家庭制度文化而言的,是家庭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风尚、群体习俗、集体精神等基础上长期融合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是家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家庭精神文化依托和渗透在一定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上,表现为一种家庭精神和家庭理念,也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家风、家教、家范等。它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可以代代相传和沿袭,同时又具有空间上的限制性,仅对家庭内的成员起作用,且不能简单地被复制或移植。古往今来,家庭精神文化一直被视为家庭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古代,家庭精神文化建设提倡家风淳朴、家德高尚,伦理道德是家庭教化的重要内容。先人从严治家、勤俭持家、依孝训家、以德治家、以信立家、以情兴家等都从不同视角展现出家庭的精神魅力,而诸如“孟母教子”、“精忠报国”等家庭精神文化典范都显示出中华民族在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上的重视与智慧。发展至近代,人们在承袭古代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优点同时,极力倡导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强调家庭成员的团结。同时,提倡男女平等的观念和意识,反对封建家长制,崇尚个性解放。时至今日,家庭精神文化力求体现现代性和时代性,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重视家庭的民主与科学理念的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趋势。在国外,家庭精神文化同样备受重视,例如,犹太人的家庭教育理念既注重高尚的品德,又崇尚竞争意识的培养,既体现出严厉的教育,又倡导宽容的精神;日本家庭价值理念中的自立、自制及忍耐精神等精神文化一直被世界称颂;韩国家庭中孝道、和谐等精神文化令人羡慕不已。
家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为家庭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风尚,其涵盖了家庭的责任意识、团结精神、信任氛围、科学精神、人文理念等。故而,长期受良好家庭精神文化氛围的熏陶,家庭成员将家庭理念潜移默化的融入自身,进而外化为家庭形象与家庭风貌。人们仅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所散发的魅力便可解读出其家风、家德与家范,靠的就是家庭的“精、气、神”。毋庸置疑,良好的家庭精神文化对于家庭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维系家庭存在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与精神支柱,能够凝聚家庭力量、产生共鸣、增加认同、传承家脉、催生乐趣等,也是家庭成员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因素。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底蕴丰厚的家庭精神文化既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又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因此,必须重视与提倡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尤其是“80后”青年一代,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他们的幸福与未来。
二、“80后”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本文所指的“80后”,即出生在1980~1989年间的一代。如今“80后”青年成为组建新家庭的主体,家庭精神文化建设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无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人们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在“80后”青年对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预期和态度上。
(一)“80后”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困境
物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80后”青年的思想、心理特征让他们对家庭精神文化建设怀有极大的期望和迷茫,从而将他们推向两难的境地。一方面,“80后”青年对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充满期望。他们希望建立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的“爱巢”以供生活与休憩,这里既体现出父辈家庭中的传统道德、风尚、信念等文化,同时又彰显出现代性、时代性。也就是说,他们希望尽可能地保留先辈留下的族规家训、家庭价值观、家庭信念、家庭情感、道德风尚、奉献精神、协作精神等,以建设他们所喜爱的家风、家德;同时,又对现代家庭翘首期盼,希望家庭中尽显现代气息,将现代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民主精神、竞争意识等融入进去,以使家庭充满活力。例如,很多“80后”丈夫希望妻子能在家庭中相夫教子、恪守孝道,同时又希望她具有奉献意识、宽容精神,具有现代观念;而妻子则希望家庭精神文化必须强调民主、平等,并尽可能的按自己的意愿来建设,最好将自己从小感受的家风、家范移植进来,并力求家庭精神文化多元、精彩。韦政通先生曾描述过这样一种现象:“在某一方面很现代的男性,主张新式婚姻;在另一方面,却仍保有夫唱妇随、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要求受过高等教育的太太像旧式妇女一样百依百顺,还要伺候自己的生活。妇女方面也有同样的情形,有的妇女,认为男女平等,女权应被尊重,但一旦遇到家庭问题,却又认为那是‘男人的事’,不愿分担责任。”[1]另一方面,期望常常得不到实现。社会现实表明,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使得“80后”青年对家庭精神文化建设感到迷茫。“蜗居”、“房奴”、“孩奴”、“蚁族”、“艳照门”、“试婚族”、“分居族”、“婆媳矛盾”、“离婚族”、“啃老”、“一夜情”、“婚外恋”、“面子消费”等社会现象的频频出现,使得“80后”青年不敢奢望传统家庭中的孝悌、信任、情感、美德、节俭等,“不婚族”更是对“80后”小夫妻在家庭精神文化建设预期上产生极大影响。
由此,“80后”青年对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期望受到挑战,甚至对婚姻充满畏惧,将其视为围城,出现所谓的“婚姻有风险,结婚需谨慎”等消极言论,这对未婚的“80后”青年产生消极影响,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题客调查网展开的在线调查显示,44.4%的人认为“恐婚族”多为“80后”。心理专家认为,恐婚现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2]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80后”的小夫妻而言,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上有不少失败案例,例如,“闪婚族”家庭,他们恋爱时讲求“深圳速度”,追求快餐式婚姻,但婚后发现夫妻间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都截然不同,进而引发感情纠葛乃至离婚,美好的家庭精神文化建设期望更是无从谈起;“凤凰男”与“孔雀女”由于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婚后在家风、家德、家范上难以融合;“裸婚族”的“80后”夫妻尽管是自愿“裸婚”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无奈。在他们看来,物质文化尚未保障,何谈美好的家庭精神文化;在农村,家庭精神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只是沿袭传统的家训、家风、家德。因而,很多“80后”青年抱怨:婆媳关系难以处理,家教太严且很封建,个性被压抑,家庭氛围不和谐。城市中,很多“80后”青年夫妻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父辈那种充满爱与和谐的家庭气氛几乎无可寻觅。总而言之,在“80后”青年的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中并未出现他们心目中完美、和谐的家庭。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让他们感觉他们的期望竟是一种奢望。很多“80后”青年就在这种期望与困惑的张力中,价值观转变,心理受到挑战、嬗变乃至裂变。
(二)基于困境的原因解读
要重建“80后”青年在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信心,必须针对目前的困境找出其症结所在。鉴于家庭精神文化建设所涉及的是有关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风尚等思想与心理层面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对“80后”青年在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上的困境进行剖析和释疑。
一方面,“80后”青年处在恋爱时期,此阶段的人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有个稳定而又和谐的家庭,因而对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倾注热情和期望。这样的热情和期望原本无可厚非,但青年对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期望值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而言,“80后”青年在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上明显陷入了“趋避冲突”。也就是说,他们对传统家庭精神文化既恋恋不舍,又惧怕为此而失去家庭的活力与乐趣,造成个性压抑与独立性的缺失,进而疏远传统家庭精神文化。同样,他们赞成现代性的家庭精神文化,也担心它会有损传统的优秀文化,从而对现代性家庭文化频频指责。“80后”夫妻常常以高期望值来审视家庭精神文化,期盼完美甚至是不科学的的家庭价值观、家庭信念等。比如,他们一开始就追求过于完美无缺、恰到好处的家庭精神文化;又如,仍有许多青年人仍固守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观念;再如,有些青年对现代性观念不加区分与辨别地接受,并将其嫁接到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上。以上这些,都必然会造成在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上的疑惑与困境。
另一方面,“80后”青年处在成人前期(发展心理学将18~35岁视为成人前期),此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展成熟。最重要的是,成人前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及其社会观都基本趋于稳定。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冲击无疑动摇着他们之前形成的知识与观念,这种观念与现实的矛盾极易造成他们内心的焦虑与猜疑,从而致使其思想、心理发生嬗变与失调,产生困境。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元素之间有可能存在不协调关系,新情况、新信息如果同自我固有的观念、价值、知识或行为相悖,便会产生失调。况且,有些观念、行为往往难以准确的判断其正确与否,也就是说,站在不同的角度,这些观念、行为都有其合理性,这种情况下失调也会产生。在很多情境中,失调几乎是无可避免的,而且它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冲击。[3]“80后”青年思想、心理特点的双重性使他们对家庭精神文化具有美好的憧憬,而社会现实似乎和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观念不相符,经过各种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一次次的冲击,使得青年再也无法守护以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知识与观念,从而导致他们内心的失调与困惑。因此,“80后”青年对类似于“不婚族”、“婚外情”、“离婚族”、“婆媳矛盾”等社会现象采取的是在无奈与消极的内心失调中接受。而实际上,“80后”将他们起初认为正确的观念压制在心中,作为一种潜伏的、隐性的状态而存在。已婚的“80后”青年正处于婚姻的适应期,“这段时期对两个而言可能都比较困难,因为在婚姻以前,双方往往不能预见到自己婚后生活的复杂性。双方可能会对他们建起的‘爱巢’感到非常失望,发现这个‘爱巢’里面不完全是温暖,还有许多的紧张和麻烦。”[4]这些“紧张和麻烦”就来源于“80后”夫妻先入为主的思想与现实相抵触,进而产生认知失调,产生困惑。
三、“80后”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径
家庭精神文化是家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良好的家庭精神文化是和谐家庭的必备条件。因此,如何突破“80后”青年在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上的困境,不仅关系到他们及其子女的美满与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鉴于此,本文尝试对“80后”青年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调整心态,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期望值应合理、适度
良好的心态是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它能提高人们对各种现象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心态稳定,则情绪稳定、态度端正。调整心态,就是应该对家庭精神文化建设有合理与适度的期望值。“80后”青年对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美好期望的心情可以理解也值得鼓励,这会激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来建设家庭精神文化。而关键是期望值要合理、合情,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建设家庭精神文化,不应盲目攀比,追求所谓的尽善尽美乃至不科学的家庭精神文化,否则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落反而有损家庭的和谐与团结。同时,“80后”青年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对待社会现实及其环境。所谓的“一夜情”、“婚外情”等不良行为,只属于社会上的少数人,而诸如“婚姻有风险、结婚需谨慎”的言论也并非真正反映了社会现实。“80后”青年不能因此便对家庭精神文化失去信心,不应只看到社会的负面现象而杞人忧天、因噎废食。实际上,“80后”夫妻中有许多的模范家庭,他们的精神文化建设虽谈不上完美无缺,但家庭显得和谐与幸福。究其原因,是他们心态平稳,对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期望值合理且适度。
(二)弘扬传统性与彰显现代性的有机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都有值得人们学习与借鉴的有益成分。传统家庭精神文化中的优秀家庭价值观、家庭信念等依然没有过时,反而在今天社会更加凸显其价值,人们也对其有强烈的认同和诉求。例如,《论语》、《孝经》都提倡孝道与家庭和睦。此外,司马迁的《温公家范》、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庆澜的《家庭教育》以及曾国藩的家书等均阐述了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应该重视道德风尚、忠诚孝顺、勤劳俭朴等为世人推崇的价值观念。而现代文化中的民主精神、人文理念、个性意识等也是家庭精神文化建设中所不可或缺的。“80后”青年应该在提炼和确立家庭精神文化的内容时善于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既秉承传统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优点,又要彰显时代风貌、紧跟时代潮流,从而形成独特的新型家庭精神文化。但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优秀的传统家庭精神文化与现代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的融合绝非二者的简单相加。文化间的融合是互利共赢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嫁接与移植,而应在融合中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其二,二者融合过程具有长期性,需要时间和耐心。“80后”夫妻必须懂得,家庭精神文化是家庭价值观、家庭信念等经过长期融合积淀而成,而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因此,夫妻间要有耐心,要相互理解、相互适应,切不可急于求成或半途而废。
(三)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应该提倡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只有在他们的共同参与下,群体价值观和信念及其各种家庭精神才能在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而且,惟有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才能创设并形成温馨、民主、自由、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家庭环境充满人情味,富有感染力,进而利于家庭精神文化的提炼与升华。同时,由于家庭成员积极参与,使得他们能增加交流,直面现实与矛盾,避免相互漠视而造成心灵距离的愈来愈远。尤其是“80后”青年的个性突出,独立性较强。因此,更应该增强主动参与家庭精神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及其主人翁意识,从而使他们能较多地融入到家庭生活当中去,营造具有感染性的集体氛围。这也需要“80后”家庭中要有包容意识和宽容精神,并力求体现情感原则,倡导民主理念,从而为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清除心理障碍,从而创设出良好且具有个性的家庭精神文化。另外,笔者认为,对于“80后”家庭所出现的“零家务”现象,虽然能减轻夫妻双方的劳动量,但也不利于家庭集体氛围的创造。而对于社会上的新“蹭住族”现象应该加以提倡,他们婚后为节省开支,大都和父母住在一块,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父母负担,但只要处理得当,就能够彰显出大家庭的氛围,从而有利于“80后”青年家庭精神文化建设。
[1]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
[2]王聪聪,孙启莲.民调发现离婚率高造成恐婚族[N].中国青年报,2008-07-11.
[3][美]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M].郑全全,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4.
[4][美]纽曼.发展心理学(下)[M].白学军,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4.